杂文 花间一壶酒   》 第33节:成亦萧何败亦萧何      Li Ling

  对西方的学术规范我并不迷信,这正像我对西方的法律并不迷信一样。但这类规范的毛病是一回事,它在现代学术交流中的有效性是另一回事。比如我们的学术论文,最容易为国外学者诟病,甚至控告为"鼠窃狗偷"的地方,主要是引证的主观随意和缺乏周密性。
  国外的东西找不着看不懂,他们神经过敏把咱们的收藏实力和外语能力估计太高,是让人感到冤枉的。但我们对材料挑肥拣瘦藏着掖着,对人物谄上骄下摔着捧着,也确实不象话。在这方面,必要的规矩还是有点用。现在写书写文章,在我们这儿,有很多人都并不了解,一部现代学术著作(特别是年代晚近的著作),在西方人看来,它同时还有目录学的功能,还要被人用来查找资料和核验作者的观点,供别人学习,也供别人批判,并非寓褒贬深义练春秋笔法的地方。所以脚注、索引一定不可少。其评价也不是以搞点"小制作"、"小发明"、千锤百炼、一字不易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启发别人思考(哪怕是当靶子),"转移一时之风气"(大师都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人物)。
  如果我们不是以"选手"的身份而是以"裁判"的身份看问题,以为"我引用谁那是我看得起谁,不引用谁是看不起谁",如果引用了他"看不起"的人物就是跌份,那可是等于自己给自己扣屎盆子。
  因为这种因偏见而造成的"入眼亦有限",这种因挑眼而造成的"故意隐匿",在西方学者看来是极不光彩而且应归入"鼠窃狗偷"的行为。还有我们常用的"有人说"。中国的"有人说"分两种,一种是学界权威、前辈师友,不好意思点名批评,"为尊者讳";一种是学泼妇骂街("哪孙子偷了我白菜,叫他吃了得噎嗝"),隐其名而道其实,故意说给人听。
  这里面第二种之下作是不必说了,就是第一种也未必可取。因为前者若按我们"尊老"(未必"爱幼")的传统虽也不失其厚道,但如果批评者把大人物都摘出,所有炮火全冲小人物或跟自己同一重量级的对手去发,这也太不公平(岂止是不公平,简直就是残酷)。
  此外,还有"正如权威所说"或"正如众所周知"一类以势压人的说法,我们觉得省心省力又壮声威,但严格讲起来也是不允许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说校园政治第2节:给不合理制度"火上浇油"第3节:"博导"是国际丑闻
第4节:给少数人"锦上添花"第5节:书不是白菜第6节:浑身都是宝
第7节:饥饿是最好的厨师第8节:"经典化"就是为摆脱危险第9节:学校不是养鸡场
第10节:校园目睹之怪现状第11节:放下筷子骂娘第12节:大人有钱你有命
第13节:清官上面有皇帝第14节:发展不是没头苍蝇第15节:牺牲大家的学术生命
第16节:不说人话专说鬼话第17节:没有学问,光点钞票第18节:大国不学外语
第19节:"愚兵投险"的御兵之术第20节:知耻近乎勇第21节:改革就会有牺牲
第22节:用不着妄自菲薄第23节:要讲兼容并包第24节:马年说伯乐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