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校里尊师的风气非常的淡漠,“文革”的时候,老师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对象,学生怎么会尊敬你?不反你就是好的。现在“文革”虽然结束了,可是尊师的风气也没有了。我看过一个报道,贵校的一位校长到韩国某大学访问,由对方校长陪着参观校容,走到某处,有几个学生正在路上闲聊,看到校长陪着客人过来了,他们马上自动站到路边,向校长和客人恭恭敬敬地鞠躬。贵校这位校长很惊讶,说我在自己的学校可没享受过这种待遇!不仅中国的学生不会这么尊敬师长,而且在公交车上,给六七十岁的老教授也不让座。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惭愧。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责任是在老师身上。作为老师,我们没有跟学生讲做人的道理,没有讲“毋不敬”的道理。无论什么事情,你首先应该为对方着想才对。比如你在家里看电视或者生日聚会,应该想到,电视机的音量是否太高?大家唱歌的声音是否太大?会不会影响邻居休息?人家还能不能看书?我们做事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修养不足的表现。时间不多了,就说这么一些,点到为止。
人文奥运离我们还有多远
经过八年的努力,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终于花落北京。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谈论北京奥运。在许多人的眼睛里,北京奥运的三大目标里面,“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是硬指标,一点虚假也别想往里掺,“人文奥运”就不一样了,这是个软东西,说它有就有,说它大就大,好糊弄。近一二十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状态下生活。用硬的一手抓经济,所以生活越来越好;用软的一手抓精神文明,所以出现了道德水平滑坡、社会风气不正的隐患,这是大家都亲身感受到了的。
“人文奥运”这篇文章怎么做呢?我觉得要比绿色奥运、科技奥运难得多。有些人认为,故宫、长城、颐和园,这不都是人文景观吗?到时候让外国的观光客看看这些老古董,既把钱赚够了,又把人文奥运的目标完成了,有什么难的!其实,人文人文,主要是人,而不是那些古迹。人文是指人的精神面貌,是要不断进步和提升的。我们清华的大礼堂里高悬着一块匾,上面就是“人文日新”四个字。这块匾是解放前就挂着的,与当时的三座学生宿舍的命名,在意思上是贯通的。老清华的三座学生宿舍分别是明斋、新斋、善斋,它们的命名是取自《大学》开头的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话的意思大家都一定很清楚,人不仅要每天光明自己的“明德”,而且要去“新民”,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的面貌日日新,要努力使“明明德”和“新民”的工作做到“至善”的境界。所以说,人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面貌日日新,要使周围人的面貌也日日新,这就是“人文日新”。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人文精神的积淀非常深厚,应该说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自有特别的气象。可是,遗憾得很,一百多年来,我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生活,以至我们不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五千年文明。这是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是,许多人却把它当作沉重的历史包袱。每当有外患内乱的时候,大家就要鞭笞我们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更是难逃厄运。批判来批判去,批了一百多年了,它已经体无完肤。如今我们对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已经非常隔膜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准确地说,已经不止一代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意识到“文革”对于人的思想的破坏,所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口号,可惜与经济建设的成绩相比,情况很不理想,不仅传统道德没有得到恢复,反而把外国某些消极的东西学到手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甚至没有起码的礼节。前几天,我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位朋友说:你们想一想,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可以称为礼的东西?大家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的文明状态是肯定不合格的。北京奥运即将来临,如今的状况又这样的糟糕,所以,如何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如何把北京奥运办成“人文奥运”,就成了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