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花間一壺酒   》 第33節:成亦蕭何敗亦蕭何      李零 Li Ling

  對西方的學術規範我並不迷信,這正像我對西方的法律並不迷信一樣。但這類規範的毛病是一回事,它在現代學術交流中的有效性是另一回事。比如我們的學術論文,最容易為國外學者詬病,甚至控告為"鼠竊狗偷"的地方,主要是引證的主觀隨意和缺乏周密性。
  國外的東西找不着看不懂,他們神經過敏把咱們的收藏實力和外語能力估計太高,是讓人感到冤枉的。但我們對材料挑肥揀瘦藏着掖着,對人物諂上驕下摔着捧着,也確實不象話。在這方面,必要的規矩還是有點用。現在寫書寫文章,在我們這兒,有很多人都並不瞭解,一部現代學術著作(特別是年代晚近的著作),在西方人看來,它同時還有目錄學的功能,還要被人用來查找資料和核驗作者的觀點,供別人學習,也供別人批判,並非寓褒貶深義練春秋筆法的地方。所以腳註、索引一定不可少。其評價也不是以搞點"小製作"、"小發明"、千錘百煉、一字不易為標準,而是要看它是否能開闢新的研究領域,啓發別人思考(哪怕是當靶子),"轉移一時之風氣"(大師都是"成亦蕭何敗亦蕭何"的人物)。
  如果我們不是以"選手"的身份而是以"裁判"的身份看問題,以為"我引用誰那是我看得起誰,不引用誰是看不起誰",如果引用了他"看不起"的人物就是跌份,那可是等於自己給自己扣屎盆子。
  因為這種因偏見而造成的"入眼亦有限",這種因挑眼而造成的"故意隱匿",在西方學者看來是極不光彩而且應歸入"鼠竊狗偷"的行為。還有我們常用的"有人說"。中國的"有人說"分兩種,一種是學界權威、前輩師友,不好意思點名批評,"為尊者諱";一種是學潑婦駡街("哪孫子偷了我白菜,叫他吃了得噎嗝"),隱其名而道其實,故意說給人聽。
  這裏面第二種之下作是不必說了,就是第一種也未必可取。因為前者若按我們"尊老"(未必"愛幼")的傳統雖也不失其厚道,但如果批評者把大人物都摘出,所有炮火全衝小人物或跟自己同一重量級的對手去發,這也太不公平(豈止是不公平,簡直就是殘酷)。
  此外,還有"正如權威所說"或"正如衆所周知"一類以勢壓人的說法,我們覺得省心省力又壯聲威,但嚴格講起來也是不允許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說校園政治第2節:給不合理制度"火上澆油"第3節:"博導"是國際醜聞
第4節:給少數人"錦上添花"第5節:書不是白菜第6節:渾身都是寶
第7節:饑餓是最好的廚師第8節:"經典化"就是為擺脫危險第9節:學校不是養雞場
第10節:校園目睹之怪現狀第11節:放下筷子駡娘第12節:大人有錢你有命
第13節:清官上面有皇帝第14節:發展不是沒頭蒼蠅第15節:犧牲大傢的學術生命
第16節:不說人話專說鬼話第17節:沒有學問,光點鈔票第18節:大國不學外語
第19節:"愚兵投險"的禦兵之術第20節:知恥近乎勇第21節:改革就會有犧牲
第22節:用不着妄自菲薄第23節:要講兼容並包第24節:馬年說伯樂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