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水經註   》 捲三十三      酈道元 Li Daoyuan

  ○江水一
  △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
  岷江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異也。《益州
  記》曰: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發羊膊嶺下,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殆未濫觴
  矣。東南下百餘裏,至白馬嶺,而歷天彭闕,亦謂之為天彭𠔌也。秦昭王以李冰
  為蜀守。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漢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
  流。揚雄《反離騷》雲: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騷》也。江水自
  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歷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
  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為升遷縣也。《益州記》曰:自白馬嶺回行,二十餘裏至
  竜涸,又八十裏至蠶陵縣,又南下六十裏至石鏡。又六十餘裏而至北部,始百許
  步。又西百二十裏,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步。又西南百八十裏至濕坂,江稍
  大矣。故其精則井絡纏曜,江漢昞靈。《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
  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故《書》曰:岷山導江,泉流深遠,盛為四瀆之首。
  《廣雅》曰:江,貢也。《風俗通》曰:出珍物,可貢獻。《釋名》曰:江,共
  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東北百四十裏曰崍山,中江所出,東註於大江。
  崍山,邛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坂,夏則凝冰,鼕則毒
  寒,王陽按轡處也。平恆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純《江賦》曰:流二江於崌、
  崍。
  又東百五十裏曰崌山,北江所出,東註於大江。《山海經》曰:崌山,
  江水出焉,東註大江。其中多怪蛇。
  江水又逕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輪坂下而南行,又東逕其縣而東註於
  大江。故蘇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謂是
  水也。
  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綿虒道,亦曰綿虒縣之玉壘山。呂忱雲:一曰半浣水也。
  下註江。
  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郭景純所謂玉壘作東別之標者也。縣即汶
  山郡治,劉備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橋。
  江水又歷都安縣。縣有桃關、漢武帝祠。李冰作大堰於此,壅江作塴。
  塴有左右口,謂之湔塴,江入郫江、撿江以行舟。《益州記》曰:江至都安
  堰其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果,郫江之右也。因山頽水,坐緻竹木,以溉諸郡。
  又穿羊摩江、灌江,西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
  不至足,盛不沒肩。是以蜀人旱則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
  從大,不知饑饉,沃野千裏,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
  堰,又謂之金堤。左思《蜀都賦》雲:西踰金堤者也。諸葛亮北徵,以此堰農
  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觀
  坂。從事何誘曰:今所安營,地名觀坂,自上觀下,反上之象,其徵不祥。不從,
  果為牙門張弘所殺。
  江水又逕臨邛縣,王葬之監邛也。縣有火井、????水,昏夜之時,光興上照。
  江水又逕江原縣,王葬更名邛原也,壽阝江水出焉。江水又東北逕郫縣下,
  縣民有姚精者,為叛夷所殺,掠其二女。二女見夢其兄,當以明日自瀋江中,喪
  後日當至,可伺侯之,果如所夢,得二女之屍於水,郡、縣表異焉。江水又東逕
  成都縣,縣以漢武帝元鼎二年立。縣有二江,雙流郡下。故揚子云《蜀都賦》:
  曰雨江珥其前者也。《風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
  頃。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冰以其女與神為婚,徑至神祠,勸神酒,酒杯恆澹
  澹,冰厲聲以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牛鬥於江岸旁,有間,冰還,流汗,謂
  官屬曰:吾鬥大極,當相助也。南嚮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
  神遂死。蜀人慕其氣决,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與司
  馬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王葬改之曰導江也。儀築成都以象鹹陽。晉太康中,
  蜀郡為王國,更為成都內史,益州刺史治。《地理風俗記》曰:華陽黑水惟梁州。
  漢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啓犍為、牂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廣,故稱益
  雲。初治廣漢之雒縣,後乃徙此。故李固《與弟圄書》曰:固今年五十七,鬢發
  已白,所謂容身而遊,滿腹而去。周觀天下,獨未見益州耳。昔嚴夫子常言:經
  有五,涉其四,州有九,遊其八。欲類此子矣。初、張儀築城,取土處去城十裏:
  因以養魚,今萬頃池是也。城北又有竜堤池,城東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
  天井池,津流徑通,鼕夏不竭。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上,曰衝治橋,西
  南石牛門曰市橋,吳漢入蜀,自廣都令輕騎先往焚之。橋下謂之石犀淵,李冰昔
  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渠於南江,命之曰犀牛裏,後轉犀牛二頭在府中,
  一頭在市橋,一頭沉之於淵也。大城南門曰江橋,橋南曰萬裏橋,西上曰夷裏橋,
  下曰笮橋,南岸道東有文學,始文翁為蜀守,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永初後,
  學堂遇火,後守更增二石室。後州奪郡學,移夷裏。道西城,故錦官也。言錦工
  織錦,則濯之江流,而錦至鮮明,濯以佗江,則錦色弱矣,遂命之為錦裏也。蜀
  有回覆水,江神嘗溺殺人,文翁為守,祠之,勸酒不盡,拔劍擊之,遂不為害。
  江水東逕廣都縣,漢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識察水脈,穿縣????
  井,江西有望川原,鑿山度水,結諸陂池,故盛養生之饒,即南江也。又從衝治
  橋北折曰長升橋。城北十裏曰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將入長安,題其門曰:
  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後入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水造橋,上應七宿,
  故世祖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橋連星間。漢自廣都,乘勝進逼成都,與其副劉尚
  南北相望,夾江為營,浮橋相對。公孫述使謝豐揚軍市橋出漢後,襲破漢,漢墜
  馬落水,緣馬尾得出,入壁。命將夜潛渡江就尚,擊豐,斬之於是水之陰。江北
  則左對繁田,文翁又穿湔氵臾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頃。江水又東絶綿洛逕五城界,
  至廣都北岸,南入於江,謂之五城水口,斯為北江。江水又東至南安為璧玉津,
  故左思雲東越玉津也。
  △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青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註之。
  縣故大夜郎國,漢武帝建元六年,開置郡縣。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
  陽。王莽更名郡曰西順,縣曰戢成。光武謂之士大夫郡。有壽阝江入焉。水出江
  原縣,首受大江,東南流至武陽縣,註於江。縣下江上,舊有大橋,廣一裏半,
  謂之安漢橋。水盛歲壞,民苦治功。後大守李嚴鑿天社山,尋江通道,此橋遂廢。
  縣有赤水,下註江。建安二十九年,有黃竜見此水,九日方去。此縣藉江為大堰,
  開六水門,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喬所升之山也。
  江水又與文井江會,李冰所導也。自莋道與濛溪分水,至蜀郡臨邛縣,與布
  僕水合。水出徼外成都西瀋黎郡。漢武帝元封四年,以蜀郡西部邛莋置,理旄牛
  道,天漢四年置都尉,主外羌,在邛來山表。自蜀西度邛莋,其道至險,有弄棟
  八渡之難,揚母閣路之阻。水從縣西布僕來,分為二流。一水逕其道,又東逕臨
  邛縣入文井水。文井水又東逕江原縣,縣濱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裏。
  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𠔌,山下有蹲鴟,即芋也。所謂下有蹲鴟,至
  老不饑,卓氏之所以樂遠徙也。文井江又東至武陽縣天社山下,入江。其一水南
  逕越巂邛都縣西,東南至雲南郡之蜻蛉縣,郡本雲川地也,蜀建興三年置。僕水
  又南逕永昌郡邪竜縣而與貪水合。水出蜻蛉縣,上承蜻蛉水,逕葉榆縣,又東南
  至邪竜入於僕。僕水又逕寧州建寧郡,州故庲降都督屯,故南入謂之屯下。劉禪
  建興三年分益州郡置。歷雙柏縣,即水入焉。水出秦臧縣牛蘭山,南流至雙柏縣,
  東註僕水。又東至來唯縣入勞水。水出徼外,東逕其縣,與僕水合。僕水東至交
  州交阯郡{米尼}泠縣,南流入於海。
  江水自武陽東至彭亡聚。昔岑彭與吳漢溯江水入蜀,軍次是地,知而惡之。
  會日暮不移,遂為刺客所害。謂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此地有彭塚,言彭祖塚焉。
  江水又東南,逕南安縣。西有熊耳峽,連山競險,接嶺爭高。漢河平中,山崩地
  震,江水逆流。懸溉有灘,名壘坻,亦曰監溉,李冰所平也。縣治青衣江會,衿
  帶二水矣,即蜀王開明故治也。來敏《本蜀論》曰:荊人鄨令死,其屍隨水
  上,荊人求之不得。鄨令至汶山下,復生,起見望帝。望帝者,杜宇也。從
  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為宇妻,遂王於蜀,號曰望帝。望帝立以為相。時
  巫山峽而蜀水不流,帝使鄨令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望帝自以德不若,遂
  以國禪,號曰開明。縣南有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水也。水發蒙溪,東南流與
  渽水合。水出徼外,逕汶江道。呂忱曰:渽水出蜀。許慎以為涐水也。從
  水,我聲。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東入江,故《山海經》濛水出漢陽西,
  入江,灄陽西。
  △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註之。又東,渚水北流註之。
  縣本僰人居之。《地理風俗記》曰: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從人。《秦紀》
  謂僰僮之富者也。其邑,高後六年城之。漢武帝感相如之言,使縣令南通僰道,
  費功無成,唐蒙南入,斬之,乃鑿石開閣,以通南中。迄於建寧,二千餘裏。山
  道廣丈餘,深三四丈,其塹鑿之跡猶存。王莽更曰僰治也。山多猶猢,似猴而短
  足,好遊岩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縣有蜀王兵蘭,其
  神作大灘江中,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岩,猶有赤白
  玄黃五色焉。赤白照水玄黃,魚從僰來,至此而止,言畏崖嶼不更上也。《益部
  耆舊傳》曰:張真妻,黃氏女也,名帛。真乘船覆沒,求屍不得。帛至沒處灘頭,
  仰天而嘆,遂自瀋淵。積十四日,帛持真手於灘下出。時人為說曰:符有先絡,
  僰道有張帛者也。
  江水又與符黑水合,水出寧州南廣郡南廣縣,縣故犍為之屬縣也。漢武帝太
  初元年置,劉禪延熙中分以為郡。導源汾關山,北流,有大涉水註之。水出南廣
  縣,北流註符黑水,又北逕僰道入江,謂之南廣口。渚水則未聞也。
  △又東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南,東南註之。
  洛水出洛縣漳山,亦言出梓潼縣柏山。《山海經》曰:三危在敦煌南,與岷
  山相接,山南帶黑水。又《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經》曰出三危山,所未詳。
  常璩雲:李冰導洛通山水,流發瀑口,逕什邡縣。漢高帝六年,封雍齒為侯國,
  王莽更名曰美信也。
  洛水又南逕洛縣故城南,廣漢郡治也。漢高祖之為漢王也,發巴渝之士,北
  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廣漢郡於乘鄉。王莽之就都,縣曰吾雒也。漢安帝
  元初二年,移治涪城,後治洛縣。先是洛縣城南,每陰雨常有哭聲,聞於府中。
  積數十年,沛國陳寵為守,以亂世多死亡,暴骸不葬故也,及悉收葬之,哭聲遂
  絶。劉備自將攻洛,龐士元中流矢死於此。益州舊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
  土地沃美,人士雋乂,一州稱望。縣有瀋鄉,去江七裏,薑士遊之所居。詩至孝,
  母好飲江水,嗜魚膾,常以雞鳴溯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婦恐姑知,稱托遊學,
  鼕夏衣服,實投江流。於是至孝上通,涌泉出其捨側,而有江之甘焉。詩有田濱
  江澤鹵,泉流所溉,盡為沃野。又涌泉之中,旦旦常出鯉魚一雙以膳焉,可謂孝
  悌發於方寸,徽美著於無窮者也。洛水又南逕新都縣,蜀有三都,謂成都、廣都,
  此其一焉。與綿水合。水西出綿竹縣。又與湔水合,亦謂之郫江也,又言是涪水。
  呂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與洛會矣。又逕犍為牛鞞縣為牛鞞水。昔羅尚乘牛
  鞞水,東徵李雄,謂此水也。縣以漢武帝元封二年置。又東逕資中縣,又逕漢安
  縣,謂之綿水也。自上諸縣,鹹以溉灌,故語曰:綿洛為浸沃也。綿水至江陽縣
  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亦曰中水。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
  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江陽郡治也。故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劉璋立。
  江中有大闕、小闕焉,季春之月,則黃竜堆沒,闕乃平也。昔世祖微時,過江陽
  縣,有一子。望氣者言江陽有貴兒象,王莽求之,而獠殺之。後世祖怨,為子立
  祠於縣,謫其民罰布數世。楊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後母譖之,
  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賜其美藥,思惟養親,揚聲悲歌。船人聞之
  而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江水逕漢安縣北。
  縣雖迫,山川土地特美,蠶桑魚????傢有焉。江水東逕樊石灘,又逕大附灘,頻歷
  二險也。
  △又東過符縣北邪東南,鰼部水從符關東北註之。
  縣故巴夷之地也。漢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為中郎將,從萬人出巴符關者也。
  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縣治安樂水會,水源南通寧州平夷郡鄨縣,北
  逕漢安縣界之東,又逕符縣下,北入江。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一
  月,詣巴郡,沒死成湍灘,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歲,有二子,五歲以
  還。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得喪,絡乃乘小船,至父漢處,哀哭自瀋。見夢告
  賢曰:至二十一日,與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縣上言,為之立碑,
  以旌孝誠也。其鰼部之水,所未聞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合,南流註之。
  強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潛水、渝水矣。巴水出晉昌郡宣漢縣巴嶺山,郡隸
  梁州,晉太康中立,治漢中。縣南去郡八百餘裏,故屬巴渠。西南流歷巴中,逕
  巴郡故城南,李嚴所築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二水口,右則涪
  內水,左則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
  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好是也。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
  侯於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漢獻帝初平元
  年,分巴為三郡,於江州,則永寧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胤之訟,復為
  巴郡,以嚴顔為守。顔見先主入蜀,嘆曰:獨坐窮山,放虎自衛。此即拊心處也。
  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後乃徙南城。劉備初以江夏費觀為太守,領
  江州都督。後都設李嚴,更城周一十六裏,造蒼竜、白虎門,求以五郡為巴州,
  丞相諸葛亮不許,竟不果。地勢側險,皆重屋纍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結舫
  水居者五百餘傢,承二江之會,夏水增盛,壞散顛沒,死者無數。縣有甘橘官,
  荔枝園,夏至則熟。二千石常設廚膳,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縣北有稻田,出
  禦米也。
  縣下又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皓曜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故
  世謂之為江州墮林粉。粉水亦謂之為粒水矣。
  江之北岸,有塗山,南有夏禹廟、塗君祠,廟銘存焉。常璩、瘐仲雍並言禹
  娶於此。餘案群書,鹹言禹娶在壽春當塗,不於此也。
  △又東至枳縣西,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註之。
  江水東逕陽關巴子梁,江之兩岸,猶有梁處,巴之三關,斯為一也。延熙中,
  蜀車騎將軍鄧芝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東右逕黃葛峽,山高嶮,全無人居。
  江水又左逕明月峽,東至梨鄉,歷雞鳴峽。
  江之南岸有枳縣治。《華陽記》曰:枳縣在巴郡江州東四百裏,治涪陵水會。
  庾仲雍所謂有別江出武陵者也。水及延江之枝津,分水北註,逕涪陵入江,故亦
  雲涪陵水也。其水南導武陵郡,昔司馬錯溯舟此水,取楚黔中地。延熙中,鄧芝
  伐徐巨射玄猨於是縣。猨自拔矢,捲木葉塞射創。芝嘆曰:傷物之生,吾其
  死矣。
  江水又東逕涪陵故郡北,後乃並巴郡,遂罷剩江水又東逕文陽灘,灘險難
  上。
  江水又東逕漢平縣二百餘裏,左自涪陵東出百餘裏,而屆於黃石,東為銅柱
  灘。又逕東望峽東歷平都,峽對豐民洲,舊巴子別都也。《華陽記》曰:巴子雖
  都江州,又治平都,即此處也。有平都縣,為巴郡之隸邑矣。縣有天師治,兼建
  佛寺。甚清靈。縣有市肆,四日一會。
  江水又逕虎{髟頁}灘,灘水廣大,夏斷行旅。江水又東逕臨江縣南,王莽之
  監江縣也。《華陽記》曰:縣要枳東四百裏,東接朐忍,縣有????官。自縣北入????
  井溪,有????井營戶。溪水沿註江。江水又東得黃華水口,江浦也,左逕石城南,
  庾仲雍曰:臨江至石城黃華口一百裏。又東至平洲,洲上多居民。
  又東逕壤塗而歷和灘。又東逕界壇,是地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境,故得是
  名也。
  △又東過魚復縣南,夷水出焉。
  江水又東,右得將龜溪口。《華陽記》曰:朐忍縣出靈龜,鹹熙元年,獻龜
  於相府,言出自此溪民。
  江水又東,會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縣界,謂之於陽溪。北流逕巴東郡之
  南浦僑縣西。溪硤側,????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修煮不絶。
  溪水北流註於江,謂之南集渠口,亦曰於陽溪口。北水出新浦縣北高梁山分溪,
  南流逕其縣西,又南一百裏,入朐忍縣,南入於江,謂之北集渠口,別名班口,
  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
  江水又東,右逕氾溪口,蓋江氾决入也。
  江水又東,逕石竜而至於博陽二村之間,有盤石,廣四百丈,長六裏而復,
  殆於阻塞江川,夏沒鼕出,基亙通渚。
  又東逕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舟州,至此舟覆,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
  為使君灘。
  江水又東,彭水註之。水出巴渠郡獠中,東南流逕漢豐縣東,清水註之。水
  導源出西北巴渠縣東北巴嶺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縣,又西入峽,檀
  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峽,至漢豐縣東而西註彭溪,謂之清水口。彭溪水又南,逕
  朐忍縣西六十裏,南流註於江,謂之彭溪口。江水又東左逕朐忍縣故城南。常璩
  曰:縣在巴東郡西二百九十裏,縣治故城,跨其山阪,南臨大江。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側江汶。
  江水又東逕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左則湯溪水註之,水源出
  縣北六百餘裏上庸界,南流歷縣,翼帶????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粒大者,方
  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
  矣。王隱《晉書地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裏,有石,煮以為????。石大者如升,
  小者如拳,煮之,水竭????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溪下與檀溪水
  合,水上承巴渠水,南歷檀井溪,謂之檀井水。下入湯水。湯水又南入於江,名
  曰湯口。
  江水又逕東陽灘。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謂之破石灘,苟延光沒處也。常璩曰:
  水道有東陽、下瞿數灘,山有大小石城勢,靈壽木及橘圃也。故《地理志》曰:
  縣有橘官,有民市。
  江水又逕魚復縣之故陵,舊郡治故陵溪西二裏故陵村,溪即永𠔌也。地多木
  瓜樹,有子大如甒,白黃,實甚芬香,《爾雅》之所謂楙也。
  江水又東為落牛灘,逕故陵北。江側有六大墳。庾仲雍曰:楚都丹陽所葬,
  亦猶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為名也,有魚復尉,戍此。
  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村側有溪,溪中
  多靈壽木。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於餘魚。溪水伏流逕平頭山,內通
  南浦故縣陂湖。其地平曠,有湖澤,中有菱芡鯽雁,不異外江,凡此等物,皆入
  峽所無,地密惡蠻,不可輕至。
  江水又東,右逕夜清而東歷朝陽道口,有縣治,治下有市,十日一會。
  江水又東,左逕新市裏南,常璩曰:巴舊立市於江上,今新市裏是也。
  江水又東,右合陽元水,水出昆陽縣西南,高陽山東,東北流逕其縣南,東
  北流,丙水註之。水發縣東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數丈,中有嘉魚,常以
  春末遊渚,鼕初入穴,抑亦襃漢丙穴之類也。其水北流入高陽溪。溪水又東北流,
  註於江,謂之陽元水口。
  江水又東逕南鄉峽,東逕永安宮南,劉備終於此,諸葛亮受遺處也。其間平
  地可二十許裏,江山回闊,入峽所無。城周十餘裏,背山面江,頽墉四毀,荊棘
  成林,左右民居多墾其中。
  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陣圖,東跨故
  壘,皆纍細石為之。自壘西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
  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蕩,歲月
  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荊江水又東逕赤岬城西,是公孫述所造,因
  山據勢,周回七裏,一百四十步,東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連基白帝山,
  甚高大,不生樹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襢胛,故謂之赤岬山。《淮南子》
  曰:徬徨於山岬之旁。《註》曰:岬,山脅也。郭仲産曰:斯名將因此而興矣。
  江水又東逕魚復縣故城南,故魚國也。《春秋左傳·文公十六年》,庸與群
  蠻叛楚,莊王伐之,七遇皆北,惟裨、儵、魚人逐之,是也。《地理志》江關都
  尉治。公孫述名之為白帝,取其王巴蜀。章武二年,劉備為吳所破,改白帝為永
  安,巴東郡治也。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三郡,以魚復為故陵郡。蹇胤訴劉璋,
  改為巴東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緣馬嶺,接赤岬山,其間平處,
  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七十丈。又東傍東瀼溪,即以為隍。西南臨大江,闚之
  眩目。惟馬嶺小差委迤,猶斬山為路,羊腸數轉,然後得上。益州刺史鮑陋鎮此,
  為譙道福所圍,城裏無泉,乃南開水門,鑿石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
  有似猨臂相牽,引汲然後得水。水門之西,江中有孤石為淫預石,鼕出水二十
  餘丈,夏則沒,亦有裁出處矣。
  縣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經》所謂夷水出焉。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裏,頽岩倚木,厥勢殆交。
  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見其高白,故因
  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燼,下穢淵中,尋即降雨。常璩曰:縣有山澤水
  神,旱時鳴鼓請雨,則必應嘉澤。《蜀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峽中有瞿塘、
  黃竜二灘,夏水回覆,沿溯所忌。瞿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史二千石逕過,
  皆不得鳴角伐鼓。商旅上下,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足。今則不能爾,猶饗薦
  不輳此峽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
  聲,將同狢獸渡汶而不生矣。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
  夏後疏鑿者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捲二捲三捲四捲五捲六捲七捲八
捲九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捲十六
捲十七捲十八捲十九捲二十捲二十一捲二十二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