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三编 军事防御(8)
董耀会 Dong Yaohui
1212年秋,成吉思汗第二次率军南下攻金,东路由大将哲别率领取东京(今辽宁辽阳);西路由成吉思汗率领越过阴山,直趋西京(今山西大同)。金军元帅奥屯襄率师,从东面沿长城救援西京。成吉思汗采取围城打援之策,命西路的一部围攻西京城;一部在西京东北方向的密谷口设伏,金援军驰至密谷口,成吉思汗指挥伏兵突起,将金援军全歼。之后,进攻西京城,城上守军顽强抗击,炮矢齐放,战斗十分激烈,成吉思汗城下督战,被流矢射伤,被迫解围而去。与此同时,哲别率领的东路军,进攻东京,屡攻不克,遂施展计谋,佯退而去。东京守军以为蒙古军一去不再返回,戒备松驰,哲别趁夜急驰而还,突袭守军,大获全胜,俘掳金军10余万人,尽运其财物,一月后退去。
1213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率军攻金。金帝在蒙古军两次进攻后,看出成吉思汗有夺取中都之意,因此,迅速调兵遣将,加强中都北部屏障居庸关的防守力量,以精锐扼守居庸关,冶铁锢关门,布铁蒺藜百余里。七月,蒙古军由野狐岭突入,克怀来(今属河北),取缙山(北京延庆),直抵居庸关,成吉思汗见金军据关严守,无法通过,遂留部分兵力与金军正面对峙,自率主力由林中间道,迂回南下,袭取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蒙古大军进入中都背后的平原地带,成吉思汗又分军北上取居庸关南口,与北口蒙古军夹击守关金军,一举攻破关城。蒙古军再次进抵中都城下,成吉思汗以少部兵力围中都,将主力分为三路深入中原腹地,大肆攻掠黄河以北地区,破城堡90余座。次年三月,各路蒙古军会合中都城下,迫金帝求和,奉献歧国公主及大批金帛、马匹,并派丞相完颜承晖陪送蒙古军出居庸关。五月,金宣宗因惧怕蒙古军再攻中都,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南迁中,金军哗变,杀其主帅、降蒙。成吉思汗乘机遣将石抹明安,三摸合拔都率军由古北口入长城,会合乱军再攻中都,多次击溃金援军,使中都城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中都久被围困,又不得援兵,主帅完颜承晖服毒自杀,蒙古军终于占领中都。
徐达为什么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徐达是明朝开国大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少年时与朱元璋为友。跟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1355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下集庆(今南京)。继而又率军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授淮兴翼统军元帅。1357年,领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部。1363年秋,在鄱阳湖作战中,冲锋陷阵,打败号称60万之众的陈友谅军。次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占淮东,平浙西,连战皆捷。1367年九月,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灭亡东吴政权,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顺帝北走,灭亡元朝。太祖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注重战守,大力兴修长城。徐达奉命主持重建居庸关,规制关城城周6.54米,高14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1370年,率军出潼关,趋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将扩廓帖木儿,经过一天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官员1800余人,将士8.6万余人。后封魏国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势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明临塞诸地不得安宁。1372年,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蓝玉为先锋,击败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数万人,被迫退入边墙。1373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长城山海关一带。1378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凭借山势走向,建周长24米并设有东、北、南三个关门的关城,使其成为保卫京都的重要屏障。1381年,督修山海关关城,先后建成翼城、罗城、瓮城和烽火台等,加大了防御纵深,从而构成一套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成祖为什么从南京迁都北京?
明初,朱元璋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封其四子朱棣为燕王,以北平为藩邸,负责抵御长城以北的北元的进犯。朱棣即帝位后,考虑到南京为都城应付北元卷土重来的严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的危险,于是,1406年决定将都城迁至北京。第二年从全国调集工匠、民夫,正式开始北京城的修建。工程历时13年,到1420年才完工。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正式定北京为京师,应天府为南京,明朝两京制格局形成。北京从此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既可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又能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保证了明王朝的统一和安全。
“土木之变”是怎么回事?
“土木之变”是明英宗被蒙古瓦剌所俘,使明王朝濒临于崩溃的历史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北省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故称土木之变。瓦剌是蒙古族中的一支,明正统年间势力逐渐强大,1449年,蓄谋已久的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廷辱谩其贡使为名,分兵四路向辽东、宣府、大同、甘肃四镇长城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也先率主力居中进攻大同镇,大同镇长城几乎全线瓦解。大同告急,朝廷震惊,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仓促下诏亲征。当八月初一,英宗率领的50万军队到了大同后,英宗和王振才知道事态的严重。七月十五、十六两天,阳和(今山西阳高)之战,瓦剌也先部队又一次全线突破长城,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率部迎战,双方在阳和后山展开激战,但因明军将领被王振的亲信、监军宦官郭敬所掣肘,结果全军溃败。这时宣府、蓟镇、辽东北地长城沿线传来防御吃紧的奏报。对作战一窍不通的王振慌了手脚,急令班师回京。十三日绕道宣化退至距当时的怀来城20里的土木堡时,王振下令全军在无险可守的土木堡就地宿营。十四日黎明,瓦剌军四面包围了土木堡,并切断了水源。土木堡地势高,掘地二丈仍未挖出水来,全军陷入绝境。这时也先佯做撤退,并派使者讲和,王振信以为真,急令移营就水。明军刚一行动,3万瓦剌精骑突然从四面八方杀来,明军顿时大乱,随行大臣多数战死,英宗也只好下马盘膝坐以待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 第一编 历史沿革(4) | 第一编 历史沿革(5) | 第一编 历史沿革(6) | 第一编 历史沿革(7) | 第一编 历史沿革(8)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0)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 第二编 建筑遗存(2) | 第二编 建筑遗存(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4) | 第二编 建筑遗存(5)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 第二编 建筑遗存(7) | 第二编 建筑遗存(8) | 第二编 建筑遗存(9)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0)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