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笛聲何處   》 生機在民間(5)      餘秋雨 Yu Qiuyu

  清代地方戲除了表現上述“重大題材”外,還把敏感的觸角伸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形態之中,表現出人民群衆日常的喜怒哀樂。諷刺和嘲笑的武器,更是地方戲所樂於采用的。《藉靴》、《張古董藉妻》等貌似荒誕、其實深刻的民間諷刺劇,代表了地方戲中為人民群衆所喜聞樂見的喜劇美的流脈。無賴兒張三為了赴宴,嚮土財主劉二藉靴,一個衹想占便宜,一個吝嗇成性衹想推托,糾纏了半天,結果張三靴藉到了,宴會也散了,就這樣,劉二還是一刻也不能放心,靴子當夜被追了回去;不務正業的張古董把妻子藉給結拜兄弟去騙取錢財
  ,結果弄假成真,他去告狀,碰上了一個糊塗官,竟正式把妻子判給了結拜兄弟。這樣的戲,誇張而又輕鬆地鞭笞了社會生活中的劣跡惡習。艱難困苦的中國人民,常常面對着這種劇目的演出啓顔暢笑,在笑聲中進行精神的自我洗滌和自我加固。
  關於地方戲劇目,可以說的話是非常多的,本書限於篇幅,衹能淺嘗輒止。在封建文化統治很嚴的那個時代和社會環境中,地方戲出自比較自由放達的民間文化領域,因此處處可以看到一種活潑之態、生動之致,廣阔的土地、萬衆的心靈扶助着它們,它們也就不能不在整體上流蕩着一種蓬勃的生命力。自由放達當然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後果,地方戲中淫冶色情、庸俗荒唐的劇目也為數不少。這並不奇怪,所謂民間,本是一個容納着各種人物、各種興趣、各種心理狀態的空間,怎能要求以一個模式來規範這一切呢?但是,歷史是公正的,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觀衆的心理過濾而保留到今天的劇目,大多是無愧於我們民族的尊嚴的,或者說,人們通過這些保留劇目是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瞭解我們民族的精神世界的。
  與地方戲的健康風貌形成明顯對照的,是清代宮廷的“大戲”演出。清代中葉之後,最高統治集團都喜歡看戲。宮中原有太監組成的內廷戲班,不能滿足統治者們的聲色之好,於是他們就四出物色,把民間的傑出戲劇傢調集進宮。宮內演出,排場極大,雖然清代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國庫不充,但演戲的錢他們卻很捨得花。處於鴉片戰爭時期的道光王朝算是作過大力裁減了,內廷戲班還保留了四百人的編製。至於劇場之考究、服裝道具之精緻、演出場面之豪華,更是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一位在熱河行宮看過一次“大戲”演出的學者趙翼這樣記述道:
  戲臺闊九筵,凡三層。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兩廂樓亦化作人居,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馬。有時神鬼畢集,面具千百,無一相肖者。神仙將出,先有道童十二三歲者作隊出場,繼有十五六歲十七八歲者,每隊各數十人,長短一律,無分寸參差。舉此則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壽星六十人,後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來慶賀,攜帶道童不計其數。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經之日,如來上殿,迦葉羅漢,闢支聲聞,高下分九層,列坐幾千人,而臺仍綽有餘地。
  把布景和演員如此疊床架屋地大肆堆積,既奢靡又幼稚,是對藝術的一種作踐。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歐洲古羅馬時代的戲劇演出和中世紀的某些宗教戲劇,以豪華和擁塞為特徵的舞臺,從來不可能挺立起真正的藝術生命。在古羅馬之前的古希臘,以及在中世紀之後的英國伊麗莎白時代,戲劇面對普通民衆,演出場所的佈置總是簡而又簡的,然而卻培植起了至今還使全人類驕傲的戲劇精品。清代宮廷演出把民間藝術傢置之於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境域之中,表面上看是擡舉了民間藝術,實則是毀損了它們的真正生命。
  宮廷演出的劇目,更是與地方戲的內容大相徑庭。《勸善金科》、《升平寶筏》、《鼎春秋》、《忠義璇圖》是所謂“內廷四大本戲”,還有一些統稱之為《法官雅奏》、《九九大慶》的“月合承應戲”,是配合各種時令進行慶賀性演出的簡單短劇。這些戲,大多虛張太平聲勢,點綴聖朝恩德,偽造天命天意,宣揚道學迷信。它們之中,也有歷史故事的編排,但大多着眼於艱辛立國、堂皇一統、竭忠事君,與地方戲麯中的同題材作品正相異趣。總的說來,清代宮廷演出係統地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統治者惡俗的審美趣味,再精緻,再靡費,也完全不能代表中國人民當時已經達到的戲劇審美水平。當慈禧太後和她的高級臣僚們得意洋洋地坐在宮廷戲臺前,自以為享受到了稀世佳品的時候,哪裏會想到後代戲劇文化史傢對他們的嘲笑:你們衹配享受這些東西!
  當然,從客觀意義上說,清代宮廷演出也産生了一些積極的“副作用”。例如,宮廷對各種優秀的民間戲劇傢的召集,促成了有意義的藝術交流;較高的待遇,較多的琢磨時間,也是對戲劇表演水平的提高有促進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優秀戲劇傢還會把在內宮融會琢磨成的某些表演技巧帶到宮外,影響京師及周圍地區,使民間藝術獲得一定程度的提擢;至於宮廷演出中的那些死氣沉沉的酸腐之氣、甜膩之味,一到民間就會被排除掉,因為普通觀衆的審美趣味纔是在民間藝術領域中真正發號施捨的皇帝。
  所以,儘管民間的戲麯演出比之於宮廷演出寒酸得多,但為宮廷演出輸送真正藝術養料的是民間演出,對宮廷劇目進行評驗和選擇,看看有沒有一點稍稍可以的東西能夠留下來的,也是民間演出。自晚清至近代,中國戲劇文化的主角,就是流行民間的地方戲麯。中國古代戲劇文化史,在地方戲麯的洪流中結束。光輝的傳奇時代所創造的傳奇劇目,已大多化作折子戲,與各種地方戲劇目混為一體了。因此,傳奇時代,也就悄悄地消失在地方戲的汪洋大海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緒論
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癡迷(1)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癡迷(2)
上層文化的高濃度介入美學格局的多方滲透
魏、梁改革(圖)豐收的世紀(1)
豐收的世紀(2)豐收的世紀(3)
豐收的世紀(4)豐收的世紀(5)
豐收的世紀(6)世紀的豐收(1)(圖)
世紀的豐收(2)世紀的豐收(3)
世紀的豐收(4)世紀的豐收(5)
世紀的豐收(6)世紀的豐收(7)
世紀的豐收(8)世紀的豐收(9)
世紀的豐收(10)世紀的豐收(1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