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三、 杜甫(12)      闵泽平 Min Zeping

  司功参军负责地方的文教事业,主管当地的祭祀、学校、选举(生员)、考课等。不过,从老杜所写的《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中,我们还是发现老杜对时事颇为关注。这次考试共五问。首问有关赋税问题:官府应当收赋多少而不至于挠民;及针对当前赋税尽为军资的现实,如何保障军旅供给而又不使民众罹其疾苦。次问驿马供应问题:驿站是王命下达、民情上闻、军书传递的重要渠道,如何解决其费用,使其顺利运转。三问水陆运输问题:漕运转输的便利是国仓充实的前提,但如今水路不畅,牛力不足,如何解决?四问军队给养问题:足食才有足兵。当今战乱未平,正值用兵之际,而有司自救不暇,军粮无以筹集,怎么办?最后问到货币改革问题。而发问的目的就是为军队做好后勤保障,“使军旅足食”。
  乾元元年(758)七月,诗人又替郭刺史撰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贼形式图状》,主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能姑息养奸,并进献了具体的调兵遣将之法来剿灭安庆绪之余部。仇兆鳌因此认为“杜公借箸前筹,洞悉情势。此等文字,真可坐而言、起而行者,初非书生谈兵迂阔也”(《杜诗详注》卷二十五)。老杜的军事思想是否真如仇兆鳌所言那样先进,由于这些主张没有付诸实践,我们也无从得知,不过至少可以肯定他非常关注这些问题。
  这年年底,杜甫回洛阳探望老家。次年三月,返回华州途中,适逢郭子仪等九节度为史思明所败,溃于相州。诗人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与官军的腐败,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诗人终于对政治绝望了,回到华州之后,四十八岁的他便辞官而去,携带一家老小前往秦州(甘肃天水)。辞官后生活远非老杜所想象得那样轻松,他曾干起了采药种药的老本行,但这显然是杯水车薪,最后他穷得囊空如洗,“囊空空羞涩,留得一钱看”。后人常说老杜这首《空囊》“写穷况妙在诙谐潇洒”(《杜诗镜铨》),说老杜幽默而富有风趣,这实在是误解。此时诗人有自嘲,有恐慌,偏偏就是没有风趣潇洒,在一家大小都缺食少餐的情形下,他如何幽默起来。
  7.流离
  秋天的时候,老杜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刚好同谷(甘肃成县)有位素昧平生的“佳主人”(有人说是县官)写信给他,盛情邀请老杜前往。老杜抓住这根稻草,举家而去,“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妙绝,远客惊深眷”(《积草岭》)。其实这位“佳主人”只是随口那么一说,他没想到老杜是个实在人,竟然跨越崇山峻岭老投奔他。吝啬的“佳主人”慌了神,果断地将老杜难民似的一家拒之门外。老杜轻信人言,至此进退两难,旅费耗尽,食宿全无着落,几乎濒临绝境。看看他的《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 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满头白发,未老先衰,缺衣少食,浪迹天涯,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前人说,读《离骚》可以不流泪,但读这首诗不能不伤感。但朱熹朱文公却说“杜陵此歌,豪宕奇崛,诗流少及者。顾其卒章叹老嗟卑,则志亦陋矣,人可以不闻道哉”(《朱文公文集》卷八四)。朱文公说,老杜这组诗艺术风格自然是不错的,只是结尾格调不高,老在感叹自己日子太苦、年纪太大,这说明老杜在“道”这方面修养还是不够。理学家之所以让人生厌,就在于他们不近人情,没有一点人的味道。
  困境中的老杜茫然四顾,何处是他的安身之所,何人是他的依靠?“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发秦州》),四川有很多老朋友,又远离战火,看来就是他的乐土。这年十二月一日,老杜一家又踏上征程,“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王建《行见月》,不解决衣食问题,他就要不停地奔波在旅途之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