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一口氣讀完世界歷史   》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      曼弗雷德·馬伊 Manfred Mai

  十九世紀末期,馬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在沙皇俄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首先不是在本來是針對他們的工人當中,而是在知識分子當中。這些知識分子中,有一個叫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人稱列寧的人(1870-1924)。他在大學時期就開始研究馬剋思的學說,但發現,這對落後的俄國是不適用的。因而,他必須修正馬剋思主義,使其適合俄羅斯的國情:根據列寧的觀點,社會主義革命不僅能夠在具有階級覺悟的無産階級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爆發;它也可以在一個不很發達國傢開始,然後再影響其他國傢,最終在全世界得以
  傳播。但為此必須建立一個由職業革命傢嚴格組織的“幹部黨”,來領導無産階級,並在人民中培養正確的覺悟。衹有這個黨可以决定發動革命的時機。同樣在從社會主義嚮共産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中,也必須保持黨的領導,在敵對的反革命力量面前保護人民。
  這個“列寧主義”在俄國的社會民主工黨 — 當時衹能在地下或國外活動 — 中間也不是沒有爭論的。在後來的爭論中,黨分裂成為激進的“布爾什維剋”和溫和的“孟什維剋”。布爾什維剋在列寧的領導下成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决定性的力量。
  這一年的2月,厭惡戰爭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發動了起義,迫使沙皇退位,宣告了共和國的成立。但新成立的臨時政府,卻衹想要政治革命而不要社會革命;工人和農民的處境沒有發生變化。而且政府還繼續對德的戰爭,致使對人民的物資供應進一步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列寧從瑞士的流亡地返回俄國,並在他的“四月宣言”中要求立即停止戰爭,推翻臨時政府,一切權利歸工人和士兵委員會 — 即“蘇维埃”—,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它分給農民。
  政府禁止了列寧的黨,並派軍隊鎮壓遊行的工人、農民和士兵,勉強地維持統治。但供應情況越惡化,列寧的口號“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吸引力就越大。到了10月,正確的時機成熟了。“政府已經動搖,無論如何也要給它以最後的衝擊。”黨的中央委員會於1917年10月25日 — 按照西歷是11月7日 — 决定接管政權。在24至25日的夜裏,布爾什維剋占領了首都的一切重要設施。“赤衛隊”攻擊“鼕宮”,逮捕了正在那裏開會的臨時政府。就在這個夜裏,召開了“第二屆蘇维埃大會”,列寧在會上宣佈社會主義蘇维埃共和國成立。孟什維剋為了表示反對布爾什維剋的做法和目標當場退出會常剩餘的人建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人民委員會”,作為革命政府。就這樣,布爾什維剋幾乎沒有流血就奪取了政權。政府立即頒布“法令”,宣佈要實現要求土地和面包的願望。在其他一些命令裏,工業和銀行被國有化,也包括教會的財産。一切私人貿易被禁止,物資的分配由政府組織。原來的司法機構被人民法院所取代,法官由選舉産生。婦女獲得了和男子同等的權利。結婚得以簡化,非婚生子女享有和婚生子女同樣的權利。中學和大學對勞動人民開放,教育、科學和藝術將為培養“新人”做出貢獻。
  這個徹底改造社會的綱領,是一次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實驗。歐洲各地的知識分子都對此感到神往。但大多數人卻抱有懷疑直至拒絶的態度。這種狀況在新成立的蘇维埃共和國也有表現,在選舉立法機構國民大會時,布爾什維剋僅得到了24%的選票。由於列寧擔心革命政府會被選出的人民代表所取代,於是於1918年1月18日用武力解散了國民大會。按照他的說法,他的此舉“代表了人民的大多數”— 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
  列寧斷言比人民自己更瞭解人民的利益,所以任何政策都可以得到辯解。布爾什維剋作為少數派奪取了政權,並試圖用一切手段把它維護祝由於人民的大多數不願意這樣,所以爆發了內戰。沙皇的舊部、資産階級自由派和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在外國的幫助下反對共産黨 — 布爾什維剋於1918年初更名為共産黨 — 的統治,鬥爭達三年之久。革命的反對者,即“白軍”開始時還取得了相當的優勢;1919年10月,他們的軍隊已經接近彼得堡。但列寧的最聰明的戰友列夫·托洛茨基,卻成功地在極短的時間內組建了一支具有很大戰鬥力的“紅軍”。由於“白軍”的各個派別不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無法統一行動,所以“紅軍”得以把他們消滅。1920年秋,“白軍”徹底失敗。
  參與這場內戰的雙方都全力以赴,進行了最激烈和最殘酷的戰鬥,大約有1100萬人在戰爭中陣亡。全國經濟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農業和工業産品極度匱乏,無數人死於饑荒。在這種情況下,列寧不得不修改原來的路綫。他脫離了正統的學說,在1921年的黨代會上宣告了“新經濟政策”。農民被允許把一部分産品拿到自由市場上出售,中小企業重新私有化,獲得了生産和經商許可。這樣形成的一種混合經濟體製,導致了繁榮的出現,逐漸改善了這時國號已更名為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居民的生活狀況。儘管如此,列寧還是不想改變他原定的目標。“當然,我們後退了幾步,但這衹是為了贏得更好嚮前躍進的一個起跑點。”
  但這個“大躍進”,列寧沒有能夠看到。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他死後黨內展開了一場爭奪接班人的激烈鬥爭,最後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朱加施維裏,人稱斯大林(1879-1953)取得了勝利。在後來的幾年裏,他成功地把可能的競爭者排擠了出去。他最強大的對手列夫·托洛茨基,首先被他開除出黨,然後驅逐出境,最後於1940年在墨西哥流亡地被暗殺。從1929年開始,斯大林作為絶對獨裁者統治着黨和國傢。他指出:“我們比世界上先進國傢落後五十或一百年。我們必須在十年中趕上去。或者我們能夠做到,或者我們被別人粉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斯大林安排了一次“自上而下的革命”。農民的莊園被剝奪,建立了農業大企業“集體農莊”。誰要是反對集體化,誰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關進勞動營,或者被槍斃。在這場殘酷的強製集體化運動中,大約有二到三百萬人死於非命。由於集體農莊開始時無法生産足夠的糧食,又有約1000萬人不得不死於饑餓。
  在這個時期,以重工業為優先的工業化,在蘇聯有了很大的發展。從烏剋蘭到西伯利亞,無數工業城市拔地而起。其基礎就是“五年計劃”,在這個計劃中,由國傢具體規定生産的物品、時間、地點、廠傢、質量和價格。工人在這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樣受到壓迫和剝削,同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傢沒有什麽兩樣。為了計劃經濟取得成功,他們不得不在惡劣的勞動條件和低下的生活水平下工作:1928至1940年間,國內工業生産有了數倍的增長;蘇聯在這方面僅落後於美國。儘管如此,對斯大林及其政策的批評卻與日俱增。為了防止反對派形成,他進行了“大清洗”。黨、國傢、軍隊內的一切真正的或強加的對手都成了這次運動的犧牲品,其中包括全部列寧的戰友。很多老革命被斯大林的秘密警察謀殺,另一些受到酷刑,最後在大規模的審判表演中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或者被判以極刑,或者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強製勞動。俄國詩人亞歷山大·索爾任尼欽在他的《Archipel Gulag》一書中深刻地描繪了這種集中營的生與死。大約有1200萬人死在集中營裏。嚮人們許諾自由的共産黨人,在二十年時間裏,把蘇聯變成了一個“極權”國傢,衹要處於領導地位的黨認為有必要,就可以剝奪其公民的任何自由。
  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國王、政客和獨裁者,都是踏着人的屍體實現自己目標的。但一個要使勞動人民從幾百年來的奴役下解放出來的黨和領袖,變成了屠殺自己人民的劊子手,卻是一切過去的歷史所不及。對這樣一個政治制度還能夠期待什麽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最初的人類一個聰慧的民族第一個世界奇跡
印度河畔的高度文明一個龐然大國現代世界的基礎第一個世界帝國
兩個新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加洛林王朝上層和下層和底層誰應是至尊者?
以十字架名義進行的戰爭一個新的思想一個新的世界基督教會的分裂
歐洲的信仰戰爭中國和日本的閉關鎖國朕即國傢!英國的榜樣
用武力走嚮現代從哈布斯堡到霍亨索倫理性的時代普魯士王位上的哲人?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