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33節:第三節 從禮以成事(4)
劉德江 Liu Dejiang
孟子對孔子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發揮。他告訴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在春秋舊中國時代,君臣之間還有些民主氣氛,但到了漢朝之後,道德要求變成單嚮的:君、父可以不義不慈,而臣民、子女卻絶不可不忠不孝。從"五四"以來,我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批判封建專製制度。實際上,專製是統治者造成的,不要把罪名挂在孔子身上,打倒專製是對的,打倒孔子就錯了。孔子從來都是講中庸之道的,他從來都是從相對的兩方面來要求的。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從君臣雙方面來要求的。衹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孔子道德是側重於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衹有君王禮待臣子,纔會得到臣子的忠心。
王猛是中國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丞相,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昌樂西)人,擅長於謀略和用兵。公元三百五十四年,東晉大將桓溫進兵關中,王猛往謁。他拒絶桓溫之聘,與苻堅一見如故。論廢興大事,異常契合。兩人正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典範。
如果用"禮"行事便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單以君臣關係來看,雙方感到安心,在上者不怕臣子不忠;在下者不怕君王不信。這樣的關係在處理國傢大事時自然都各盡所能,把事情處理得井然有序。如果反過來,君王對臣子不能盡信,臣子不能對君王盡忠,國傢恐怕就要發生變亂,做起事來也是事倍功半。君臣關係、國傢大事尚且如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也是如此。
率性而行禮
以"禮"行事在一些時候也會給人帶來麻煩,孔子便受到過這種問題的睏擾。他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篇第三》)作為臣子嚮君王盡忠以"禮"是一件好事,卻被世人說成是諂媚的事,這怎能不讓人氣憤?但是話說回來,我們能因此便不守"禮"了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就是給那些平庸者的回答。要想成為君子,就不要管別人的眼色,而是應當堅持自己的為人準則,以"仁"為本,以"禮"行之。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來侍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嚮君主諂媚。這主要因為當時的君臣關係已經遭到破壞,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但是孔子並不因此就放棄,即使別人誤會他,不理解他,甚至諷刺挖苦他,他仍舊一如既往,剋己復禮,走自己的路。
南懷瑾《論語別裁》說這段話是說做人處世的艱難。我想大傢有時也會有同感。一個人想做個忠臣,有時候也很難。對主管、對領導人盡"禮",處處盡忠合"禮",而旁邊的人會認為這是拍馬屁。凡是當過領導也當過別人部下的,都有這種經驗。如果自己毅力不堅定,見解不周到,受環境影響,衹好變了。那麽該怎麽辦呢?當然是堅持以"禮"為準,所謂"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人格還是建立在自己身上。自己的見解與人格的精神,等待時間來考驗,等到時間已經證明並不是他人說的那麽一回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明末清初博古通今、名揚四海的大學者顧炎武,因為知識淵博,所以嚮他請教的人不計其數,都以他為老師。但是,顧炎武並沒有得意忘形。每當他遇到不懂的問題時,都會謙虛地嚮行傢請教,沒有一點架子。因為他覺得以"禮"行事是為人的基礎。
有一天,他在濟南城遊覽,無意中聽到幾個遊客模樣的人在高聲談論《禮》,幾個人還不時爭論着,顧炎武心裏在嘀咕:"這是些什麽人,在風景區還有這樣的興致討論如此高深的學問?"他一邊想着,一邊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站在那幾個人後面,聽他們的見解。衹見一位書生模樣的男子,正在發表自己的見解,聽着他的話,顧炎武不由得颳目相看,對這位不知名的男子的從容談吐大為贊嘆,尤其是他那精闢的見解讓顧炎武不斷點頭贊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