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宋史演義 》
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準請撤簾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包拯奉詔為御史中丞,受職以後,仍然正色立朝,不少撓屈,甫經數日,又伏闕上奏道:“東宮虛位,為日已久,中外無不懷憂。陛下試思物皆有本,難道國傢可無本麽?太子係國傢根本,根本不立,如何為國?”仁宗怫然道:“卿又來說此事了。朕且問卿,何人可立?”拯叩首答道:“臣本不纔,叨蒙恩遇,所以乞請建儲,無非為宗廟萬世至計,陛下今問臣應立何人,仍是疑臣多言,臣年將七十,且無子嗣,還想甚麽後福?不過耿耿孤忠,不能自默呢。”語誠且摯。仁宗面色轉和,方道:“忠誠如卿,朕亦深知,建儲事總當舉行,待朕妥議便了。”拯乃退出。原來拯有一子名籛,娶妻崔氏,嘗通判潭州,壯年去世。崔氏無出,守節不再嫁,因此拯面奏仁宗,自稱無子。但拯有媵妾,已娠被出,在母傢産生一男,事為崔氏所知,密為贍養,母子俱全。嘉祐六年,拯進為樞密副使。越年,遇疾將歿,崔乃白拯取回媵子,由拯命名曰綖。拯並留遺囑道:“後嗣倘得為官,當謹守清白傢風。如或犯贓,生不得放歸本傢,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我子孫。”言訖乃逝。有詔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隨筆結過包拯事,免得後文另起爐竈。惟立儲一事,也至嘉祐六、七年間,方纔定奪。
先是張貴妃歿後,仁宗痛失愛妃,追懷故劍,復召回前時所寵的楊美人。應二十八回。楊本劉太後姻戚,色藝兼優,自重入宮後,晉封婕妤,歷加修媛、修儀諸名位。怎奈秀而不實,誕玉無期,就是曹後以下諸妃嬪,或生而不育,終成虛願。史稱仁宗有三子,曰昉,曰昕,曰曦,皆夭殤。仁宗復采選良傢女十人,一一召幸,宮中號為十閤。劉氏、黃氏在十閤中,尤稱驕恣,免不得有內外請托等弊。當嘉祐四年秋間,月食幾盡,御史中丞韓絳,密奏十閤恃寵,不足毓麟,反傷陰教,應嚴加裁抑雲雲。仁宗檢查得實,乃將十閤盡行遣出,並放宮女一、二百人,既而文彥博告老辭職,富弼因母喪丁憂,就是黑王相公王德用,德用面黑,人呼為黑王相公。前曾召為樞密使,至是亦已免職,劉沆亦罷去,乃用韓琦同平章事,宋庠、田況為樞密使,張昪為副使。琦既入相,即以建儲為請。仁宗謂後宮有孕,待分娩後再議,哪知滿望弄璋,變成弄瓦,琦乃懷《漢書·孔光傳》進呈,且奏道:“漢成無嗣,曾立猶子,彼係中材主,尚能若此,況陛下呢?太祖手定天下,傳弟不傳子,陛下知法先祖,何妨擇宗室為嗣呢。”仁宗仍然不决。會宋庠以惰弛免官,擢學士曾公亮為樞密使,嗣更與韓琦並相,以張昪代公亮後任,並進歐陽修參知政事。公亮嫻法令,修長文學,昪通治術,與韓琦同心輔政,朝廷稱治。四人均以建儲未定為憂,一再疏陳,終未見報。會知諫院司馬光及知江州呂誨,又連章固請,詞極剴切,仁宗頗為感動,將二疏送交中書。及琦入對,即中讀光、誨二疏。仁宗遽諭道:“朕有意久了,究竟何人可嗣?”琦忙答道:“這事非臣等所敢私議,請陛下自擇!”仁宗復道:“宮中嘗養二子,年少的近時不慧,就是大的罷!”琦聞旨,便即請名。仁宗道:“就是宗實。”琦極力贊成。仁宗道:“宗實現居濮王喪,須降旨起復,方可册立。”琦復道:“事若果行,不可中止,陛下斷自不疑,乞從內中批出!”仁宗道:“且先由中書傳旨,起復他知宗正寺,何如?”琦便應聲遵旨,當即出傳上旨,起復宗實。宗實父允讓,見二十八回。封汝南郡王,嘉祐四年鼕薨逝,追封濮王。宗實居廬守製,因有詔起復,固辭不拜,哀乞終喪。仁宗再召問韓琦,琦對道:“陛下為宗社計,乃擇賢而立,今固辭不受,勉盡孝道,這便是所謂賢呢,請令終喪視事便了。”定策立儲,是韓魏公生平大業,故言之特詳。至嘉祐七年秋季,宗實終喪,尚堅臥不起。琦復入朝啓奏道:“宗正一詔,已見明文,中外臣民,已知陛下擇嗣,不如即日正名為是。”仁宗道:“準卿所奏!”琦退至中書處,即召翰林學士王珪草製。珪奮然道:“這是國傢大事,應面授上命,方可擬詔。”琦答道:“既如此,快去請對罷!”珪翌日請對,由仁宗召見。珪跪奏道:“海內望陛下立儲,不啻望歲,這事果出自聖意嗎?”仁宗道:“朕意已决定了。”珪再拜稱賀,乃退朝草製。製命既下,宗實復稱疾固辭,章十餘上。知諫院司馬光入奏道:“皇子固辭主器,延至旬月,可謂賢德過人。但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這是臣子大義,請陛下舉義相繩,皇子自不敢有違了。”仁宗乃召同判大宗正寺安國公從古等往傳旨意,宗實尚不肯受命。記室周孟陽私問宗實,究為何意?宗實道:“非敢邀福,實欲避禍呢。”孟陽道:“今皇上屢次傳詔,乃固辭不受,倘中官等別有所奉,轉啓嫌疑,尚能宴安無患否?”宗實始悟,乃與從古等相約入宮。臨行時語傢人道:“謹守吾捨!待上有嫡嗣,我即歸來了。”及既入宮中,謁見清居殿,賜名曰曙,自是每日一朝,有時或入侍禁中,過了一月,受封為巨鹿郡公。轉瞬間已是嘉祐八年,正月中無事可表,一到二月,仁宗復患疾臥床,不能視朝,令中書樞密奏事,須至福寧殿內的西閤中。旋經太醫調治,稍有起色,三月初旬,曾親禦內殿二次,嗣復寢疾不起,漸加沉重,竟至駕崩。遺詔皇子曙即皇帝位,皇后曹氏為皇太後。總計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壽五十四歲,改元多至九次,兩宋諸帝,要算仁宗享國,最號長久。仁宗恭儉仁恕,出自天性,治術尚寬,刑决尚簡,所用樞要諸臣,雖賢姦直枉,迭為消長,究竟君子多,小人少,因此力持大體,沒甚變故。就是慶歷年間,黨議蜂起,韓、範、富、歐等為一派,呂、夏、宋、陳等為一派,互相排斥,各是其是,但也不過內外遷調,未嘗妄興大獄,所以宋史上稱為仁主,極力頌揚,這且不必絮述。
且說仁宗已崩,皇后曹氏即命將宮門各鑰,收置身旁,俟至黎明。命內侍召皇子入宮,且傳集韓琦、歐陽修等,共議皇子即位事宜。皇子哭臨已畢,遽欲退出。曹後道:“大行皇帝遺詔,令皇子嗣位,皇子應承先繼志,不得有違!”皇子曙變色道:“曙不敢為。”韓琦忙掖留道:“承先繼志,乃得為孝,聖母言不可不從!”皇子乃遵即帝位,禦東楹見百官,是為英宗皇帝。英宗欲循行古製,諒陰三年,命韓琦攝行塚宰。琦奏稱古今異宜,不應遵行,乃尊皇后為皇太後,請太後權同處分軍國重事。太後因禦內東門小殿垂簾,宰輔等逐日復奏,由太後援經據史,處决事件,遇有疑難,每語輔臣道:“公等妥議,應該如何處置,便可解决了。”自是韓琦等悉心贊議,太後未嘗不從。獨對待曹氏懿戚,及宮中內侍,絲毫不肯假藉,內外為之肅然。既而立皇后高氏,後係故侍中高瓊曾孫女,母曹氏,為太後胞姊,既生女,幼育宮中。既長出宮,為英宗妃,封京兆郡君,至是册為皇后,與太後如母女一般,當然愛敬有加。太後復重富弼名,召為樞密使,忽英宗偶然不豫,漸漸的舉措乖常,左右有所陳請,輒遭暴怒,甚且杖撻相加。內侍等受虐不平,遂交訴內都知任守忠。守忠初為仁宗所黜逐,嗣復召入,纍擢至內都知,仁宗欲立英宗,守忠恐英宗明察,擬援立庸弱,謀攫內權,旋因計不得逞,未免失望。適內侍等入訴帝狀,遂乘間設法,讒構兩宮。看官!試想天下有幾個慈明不昧的賢母,誠孝無私的令主,能不聽親幸媒麽?守忠等日夕浸潤,惹得兩宮都動疑起來,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好好的繼母繼子,幾乎變成仇讎。知諫院呂誨,亟上書兩宮,開陳大義,詞旨懇切,多言人所難言,兩宮意終未釋。
一日,韓琦、歐陽修奏事簾前,太後嗚咽涕泣,具述英宗變態。韓琦道:“皇躬不豫,因緻失常,痊愈以後,必不至此。且太後為母,皇上為子,子有疾,母可不容忍麽?”太後尚流淚不止。歐陽修復進奏道:“太後事先帝數十年,仁德昭聞,天下共仰,從前溫成得寵,太後尚處之泰然,如今母子相關,何至不能相容呢?”太後聞言,方纔收淚。修又道:“先帝在位日久,德澤在人,所以一旦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敢異議。今太後原是賢明,究竟是一婦人,臣等五、六人,統是措大書生,若非先帝遺命,哪個肯來服從呢?”前以婉言動之,後用危言警之,歐陽公也算善言。太後瀋吟不答。琦竟朗聲道:“臣等在外,皇躬若失調護,太後不得辭責。”索性逼進一層。這數語,引動太後開口,即矍然道:“這話從哪裏說來?我心更愁得緊哩。”正要引你此語。琦與修均叩首道:“太後仁慈,臣等素來欽佩,所望是全始全終哩。”叩畢乃退。內侍等聽着,統不禁瞠目咋舌,陰謀為之少懈。
越數日,琦獨入內廷,嚮英宗問安,英宗略諭數語,便道:“太後待朕,未免寡恩。”琦遽對道:“古來聖帝明王,也屬不少,獨稱舜為大孝,難道此外多不孝麽?不過親慈子孝,乃是常道,未足稱揚,若父母不慈,子仍盡孝,乃得稱名千古。臣恐陛下事親未至,尚虧孝道,天下豈有不是的父母麽?”英宗不覺改容。嗣英宗疾已少瘳。命侍臣講讀邇英閣,翰林侍講學士劉敞,進讀《史記》,至堯授舜天下事,即拱手講解道:“舜起自側陋,堯乃禪授大位,天下歸心,萬民悅服,這非由舜別有他術,衹因他孝親友弟,德播遠近,所以謳歌朝覲,不召自來呢。”藉史諷主,語重心長。英宗悚然道:“朕知道了。”遂進問太後起居,自陳病時昏亂,得罪慈躬,伏望矜宥等語。太後亦欣慰道:“病時小過,不足為罪,此後能善自調護,毋緻違和,我已喜慰無窮,還有甚麽計較?況皇兒四歲入宮,我旦夕顧復,撫養成人,正為今日,難道反有異心麽?”英宗泣拜道:“聖母隆恩,如天罔極,兒若再忤慈命,是無以為人,怎能治國?”太後亦不禁下淚,親扶帝起,且道:“國事有大臣輔弼,我一婦人,不得已暫時聽政,所有目前要務,仍憑宰相取决,我始終未敢臆斷,待皇兒身體復原,我即應歸政,莫謂我喜稱製呢。”如此明惠,即間或被蒙,亦不過如日月之蝕而已。英宗道:“母後多一日訓政,兒得多一日受教,請母後勿遽撤簾!”太後道:“我自有主意。”英宗乃退。自是母子歡好如初,嫌疑盡釋。
韓琦等聞知此事,自然放心,惟因英宗久不禦朝,中外耽憂,緻多揣測。會值京師憂旱,英宗適禦紫宸殿,琦遂請乘輿禱雨,具素服以出,人情乃安。是年鼕,葬大行皇帝於永昭陵,廟號仁宗,封長子仲緘為光國公,尋復晉封為淮陽郡王,改名頊。時英宗已生四子,俱係高後所出,除淮陽王頊外,次名顥,又次名顔,幼名頵。顔甫生即夭,餘見後文。越年,改元治平,自春至夏,帝疾大瘳。琦欲太後撤簾還政,乃就入朝奏事時,請英宗裁决十餘件。裁决既畢,琦即復奏太後,且言:“皇上明斷,裁决悉合機宜。”太後一一復閱,亦每事稱善。琦因叩首道:“皇上親斷萬幾,又兼太後訓政,此後宮廷規畫,應無不善,臣年力將衰,恐不胜任,願就此乞休,幸祈賜準!”太後道:“朝廷大事,全仗相公,相公如何可去!我卻不妨退居深宮呢。”琦復道:“前代母後,賢如馬、鄧,尚不免顧戀權勢,今太後便擬復闢,誠屬盛德謙衝,非馬、鄧諸後所可及。臣幸際慈明,欽承無已,但不知於何日撤簾?”太後道:“我並不欲預政,無非為皇上前日,抱恙未痊,不得已而在此。要撤簾就可撤簾,何必另定日子呢?”言已即起。臨事果斷,不愧賢後。琦即抗聲道:“太後已有旨撤簾,鑾儀司何不遵行?”當下走過鑾儀司,把簾除下。太後匆匆趨入,禦屏後尚見後衣,內外都驚為異事。英宗加琦為右僕射,每日御前後殿,親理政事。並上太後宮殿名,稱作慈壽宮,所有太後出入儀衛,如章獻太後故事。
既而知諫院司馬光上疏,極言:“內侍任守忠,讒間兩宮,為國大蠹,若非母後賢明,皇上誠孝,幾乎禍起蕭墻,乞即援照國法,將守忠處斬都市!”英宗覽奏,卻也動容,惟一時未見降旨。越宿,韓琦至中書處,驟出空頭敕一道,自己署名簽字,復令兩參政同時簽名。參政一是歐陽修,一是趙。於仁宗末年,入任是職。歐陽修接敕後,也不多說,當即簽名。趙卻有難色,修語道:“不妨照簽,韓公總有說法。”乃勉強簽字。簽畢,琦即坐政事堂,召守忠至,令立庭下,即面叱道:“你可知罪麽?本當伏法,因奉旨從寬,姑把你安置蘄州,你當感念聖恩,勿再怙惡!”言畢,便取出空頭敕,親自填寫,付與守忠,即日押令出都。手段似辣,然處置奄人,不得不如是神速。且韓魏公定已密奉得旨,當非專擅者比。又把守忠餘黨史昭錫一律斥出,竄徙南方,中外稱快。過了數月,適琦入朝,英宗忽問琦道:“三司使蔡襄,品行如何?”琦未知問意,但答言:“襄頗幹練,可以任用。”英宗不答。越日竟命襄出知杭州。看官道是何因?原來太後聽政時,曾與輔臣言及,謂:“先帝既立皇子,不但宦妾生疑,就是著名的大臣,亦有異言,險些兒敗壞大事,我不願追究,已將章奏都毀去了。”為了這幾句懿旨,時人多猜是蔡襄所奏,究竟襄有無此事,無從證實,不過他素好詼諧,語言未免失檢,遂致同列滋疑。小子嘗記蔡襄平日,與陳亞友善,襄戲令陳亞屬對,口占出句云:“陳亞有心終是惡,”陳即應聲道:“蔡襄無口便成衰。”當時旁坐諸人,共推為絶對。且因襄欲嘲人,反被人嘲,共笑為詼諧的報應。因國事帶敘及此,隱寓勸戒之意。其實襄擅吏治纔,遇有案件,談笑剖决,吏不敢欺。嘗知泉州,督建萬安橋,長三百六十丈,利濟行人。又植鬆七百裏,廣為庇蔭,州民無不頌德。萬安橋一名洛陽橋,迄今碑石尚存,蔡襄親書碑文,約略可辨。俗說蔡狀元造洛陽橋,就是此處。衹因戲語招尤,緻觸主忌。治平三年丁母憂,歸興化原籍,越年卒於傢,追贈禮部侍郎,後來賜謚忠惠。仍不掩長,是忠厚之筆。
小子有詩嘆道:
澤留八閩起謳歌,一語招尤可若何?
才識慎言存古訓,不如圭玷尚堪磨。
英宗既降調蔡襄,復詔議崇奉濮王典禮。朝右大臣,又互有一番爭議,容至下回表明。
----------英宗入嗣,曹後聽政及撤簾,皆韓琦一人之力。宣聖所云:“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臨大節不可奪者”,如韓魏公足以當之。歐陽修、曾公亮、張昪、王珪、司馬光等,類皆附驥而彰,而曹後之賢明,英宗之孝敬,亦賴是以成。歐子謂“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誠非過譽也。彼夫真宗之初有呂端,仁宗之初有王曾,以韓相較,有過之無不及者。賢相與國傢之關係,固如此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
|
|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 | 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 | 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 | 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 | 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 | 第六回 公主鐘情再婚志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 | 第七回 李重進闔傢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 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徵巴蜀 | 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 | 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 | 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 | 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 | 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 |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 |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 | 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 | 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傢𠔌楊業捐軀 | 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 | 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 |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 | 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 | 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驾親徵 | 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 | 第二十四回 孫待製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