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紫禁宮殿(8)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永樂帝登極後,做出兩項既氣度宏偉,又勇敢堅定,既意義重大又影響深遠的决策:對內,决定遷都北京城;對外,派出鄭和下西洋。其前一件,上文已經敘述;其後一件,下文略作介紹。
  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永樂帝、宣德帝派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比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非洲南端好望角早82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87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鄭和等一行,從今江蘇太倉瀏傢港起航,在“洪浪接天,巨浪如山”的浩瀚海洋上,雲帆高揚,晝夜兼航,經東南亞、印度洋,航經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他們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鄭和船隊所經東南亞一些國傢,至今仍保留和收藏着鄭和下西洋的遺跡和文物。鄭和以德為鄰,後往薄來,下西洋時所帶的物品有瓷器、絲綢等,沿途許多地方都發現了明代瓷器的遺存,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和鞏珍的《西洋番國志》,都記載船隊將絲綢帶到那裏,受到當地人的喜愛。當地以不同的方式,紀念鄭和這位中華文化使者。從越南的占城到柬埔寨的真臘,從泰國的大城府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從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壠到印度的古裏,從斯裏蘭卡的錫蘭到非洲東岸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特別是在泰國曼𠔌、馬來西亞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壠,都建有紀念鄭和的廟。鄭和所乘的一號寶船,長125.65米,寬50.94米,深12米,有9桅12帆,裝載1000餘人,排水量14800噸,而哥倫布航行的那艘海船的排水量為250噸。從寶船復原模型,可窺其見一斑。寶船的錨殘高2.68米,殘重758.3公斤,舵幹長11.07米,這充分顯示了明初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實力。
  明朝北京不僅皇廷宮殿雄偉壯麗,而且皇傢禦苑幽美秀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