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3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3)
傅佩榮 Fu Peirong
原來渾沌沒有耳目口鼻這七竅,因而與外物無法溝通,也不受外物變化的影響。如果以渾沌比喻人類的原始情況,似乎不切實際。試問:有誰不是生下來就有耳目口鼻,並且唯恐這些感官效用不彰的?然而,莊子似乎認定這種寓言並非空想,於是他接着提出一係列演化過程。
《莊子?繕性》以三度“本性墮落”來說明人間現狀的因由。他首先描寫最初的狀況:
“古代的人處在渾沌蒙昧之中,世間的人全都淡漠無為。那個時候,陰陽和諧寧靜,鬼神不來侵擾,四時合乎節序,萬物不受傷害、衆生沒有夭折,人們雖有智力卻無處可用。這叫做最高的合一狀態。那個時候,無所作為而一切都是自己如此。”
由此可見,古人並非沒有耳目口鼻,而是在整體中“淡漠無為”,“雖有智力卻無處可用”,大傢單純地過日子,不分彼此,有如合一狀態。那麽,接下去呢?
“等到天賦本性開始墮落,就有燧人氏、伏羲氏出來治理天下,就衹能順應自然而無法維持合一狀態了。”
“天賦本性繼續墮落,就有神農氏、黃帝出來治理天下,就衹能安定天下而無法順應自然了。”
至此,人的世界從合一狀態演變為順應自然,再演變為安定天下。再往下走,自然是“不安定”了。跨出這一步,即是江河日下,無法回頭。
“天賦本性又再繼續墮落,就有唐堯、虞舜出來治理天下,大興教化之風,使人心由淳樸變為澆薄,以作為偏離大道,以行動損害天賦,然後捨棄本性而順從人心。心與心交相往來,即使有所知也不足以安定天下;於是再添上文飾,加上博學。文飾泯滅了質樸,博學陷溺了心智;然後百性纔感覺迷惑與混亂,無法再回歸性命的真實狀態而恢復本來的樣子了。”
我們原本以為堯舜是最理想的帝王,亦即所謂的“堯天舜日”,但是在莊子看來,那已經是人性第三度墮落的睏境了。當然,站在儒傢的立場,會認為堯舜是為了輓救睏境而貢獻心力,所以依然給他們極高的評價。至少我們總不能說是堯舜造成了這樣的墮落吧!
但是,莊子的歷史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認為帝王與百姓“互為因果”,大傢一起陷入睏境而不自知,更談不上如何化解了。在此,如果請教莊子的意見,他也開口說了,衹是我們做得到嗎?
《莊子?刻意》上說:“悲哀與快樂,是違背了天賦;喜悅與憤怒,是偏離了大道;愛好與厭惡,是迷失了人心。所以,心中無憂無樂,是天賦的最高表現;專一而不變化,是清靜的最高表現;無所抵觸,是空虛的最高表現;不與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現;無所違逆,是純粹的最高表現。……所以說:純粹而不混雜,專一而不變化,淡泊而無所作為,行動時順應自然;這是保養精神的最佳途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