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老俗事 》
第33节:二月二龙抬头(1)
周简段 Zhou Jianduan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民间谚语。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玉皇大帝,遂降旨龙王三年不许下雨。龙王不忍人间遭难,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大帝将龙王拿下天宫,压在大山下。黎民百姓感激龙王之恩,天天为龙王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农历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武强年画"天子耕地",民间作坊刻印,画面题词为"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国母来送饭,五谷丰登太平秋"。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一年二十四节中的"惊蛰",冬眠蛰息的昆虫动物被春雷惊醒,开始活动,俗以为"龙"在这时抬头,故二月初二又称"春龙节",也就是中和节。明、清时代的皇帝在中和殿备耕,事先检查御用农具。北京的先农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沿袭古制祀先农举行春耕仪式的地方。
其实惊蛰本名启蛰,汉代为避景帝讳改。"惊蛰一声雷,农家春耕动。"中国大部分地区以这个节气为标准,开始春耕生产。现在"二月二,龙抬头"只不过是一句气象谚语,是说自即日开始,降雨量逐渐增多。此语反映气象规律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二月二"也叫迎富日,据唐代《岁华记两》载:"相传有生子者,被邻家于二月二日求其子归养之,邻家因此大富。"后以此日出野田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以迎富。这与唐代民间流行的"送穷"风俗相连击。据史书记载:于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扫除粪污、及屋内尘秽,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叶之通衢,或投于水中,谓之"送穷",也有的于是日弃破衣于巷,还有的结柳、缚草为船以除穷。看来这个活动说明古人心理,送走昔日贫困、苦难,迎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在唐代送穷的同时,又有"二月二"的迎富。南宋诗人魏了翁有诗云:"才过结柳送穷日,又见簪花迎富时。"其实,从即日开始春耕生产,勤劳致富,岂不是送走穷日子、迎来富生活吗?
记得此风俗是这天黎明,老人未起之前嘴上数道:"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旁,珍珠玛瑙往家躺","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人们不仅送穷、迎富,祈望丰收,还盼望龙出,镇住毒虫,除去病疫,以得健康。
二月初二远一天,有"引进勤龙,送走懒龙"一说。这天清晨,家家户户用柴灶里积存的柴灰,连续不断地在地上撒成一条长龙,直延伸到附近的河边或井边,用意是把懒龙送走。然后又用黄土及河边或井边开始,撒成长龙,直到自家门前,用意是把勤龙引回。因为龙可行云治水,这种"引龙"活或,用意是希望春暖后有几场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长,五谷丰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1) | 第2节:序(2) | 第3节:'书春'的笔墨生涯 | 第4节:新春话年画 | 第5节:北京人买年货 | 第6节:北京人年关搪账 | 第7节:门神挂钱窗户花儿 | 第8节:平民之家做年菜 | 第9节:佳肴美酒醉除夕 | 第10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 第11节:迎春福、禄、寿(1) | 第12节:迎春福、禄、寿(2) | 第13节:探亲访友话蒲包 | 第14节:北京人吃饺子 | 第15节:北京"杂拌儿" | 第16节:新春逛厂甸(1) | 第17节:新春逛厂甸(2) | 第18节:新春逛厂甸(3) | 第19节:新春逛厂甸(4) | 第20节:晚清官场拜年习尚 | 第21节:侗族春节习俗 | 第22节:春节话青田年糕 | 第23节:漫话"初五开市" | 第24节:元宵之夜灯如画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