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记 》 臺灣通史 》
捲三十二·列傳四
連橫 Lian Heng
海寇列傳
臺灣固海上荒島;當明中葉,林道幹作亂閩海,都督俞大猷徵之,遁入臺,嗣走大年;
既而顔思齊、鄭芝竜輩亦出沒海上。及思齊死,芝竜降,海氛漸靜,而臺為荷蘭所略矣
。延平入處,傳祀三世,整軍養民,蔚為上國。其後遂為清人所取。臺人之謀光復者,
時起兵戎,而海上固無事也。乾隆六十年,安南匪艇犯福建,掠邊民,海壇遊擊李長庚
敗之。匪艇既散,而蔡牽之亂作。
牽,福建同安人,素為盜,犯法,亡入海,嘯聚黨徒,肆劫殺,遂並其衆;而陸上不逞
又接濟之。北至山東,南迄兩粵,沿海商務大遭損折,臺灣尤甚。嘉慶八年夏六月,牽
劫臺米數千石,分餉朱濆。濆,粵盜也,遂與合。八月,牽猝入閩,詔以長庚統閩浙水
師平之。長庚亦同安人,牽懾其勇,每遇輒避。時牽方大敗,破船多,以濆不用命,怨
之。濆怒自去,而牽勢稍衰。
九年夏四月望日,犯鹿港。未幾,進泊鹿耳門。郡城之要隘,素有水師駐防,久無設備
,故賊船自若也。二十八日,乘雨攻北汕。官兵潰,炮不得發,遊擊武剋勤、守備王維
光戰沒。遂燔木城,毀炮臺,奪鐵炮。官軍莫如何。薄暮,郡中驟聞北汕失,住民恐。
總兵愛新泰移鎮安平,以安平為郡咽喉;而大西門又為通海要道,派兵駐守。臺灣縣學
教諭鄭兼纔、拔貢生林朝英、廩生徐朝選、生員張正位各助防,鄉勇亦往來不絶。然其
時水師無戰艦,故不得出擊。三十夜,牽焚鹿耳門營署,火光達安平。五月初二日,又
燒商船一艘。翌日,以十二人駕小艇入,焚哨船三,奪去二。營兵、義民滿布海岸,莫
敢誰何。船戶知無所恃,各赴牽議價自贖。十三日,東南風發,乃擁重資悠悠而去。十
二月初三日,長庚追至淡水,擊之,寇多溺斃。十年春二月,南竄。
四月,再至淡水,擁船數百,勢張甚。豫結山匪洪老四等為援,招誘無賴,入黨者數千
人。而船中被虜知書之徒,又以天時人事相附會。牽揚揚自得,以為南面王可為也;遂
出文告,稱鎮海威武王,建元光明,祭天地。踞滬尾,焚艋舺。署都司陳廷梅與戰死,
前淡水同知鬍應魁亦傷,官軍皆望風而靡。十七日,郡中得報戒嚴。翌日,總兵愛新泰
提兵援北,知府馬夔陛隨後行。牽自至尾滬,即遣其黨徑趨鳳山。鳳山賊吳淮泗起事應
之。巡道慶保聞變,檄臺防同知錢霨以二十一日率把總曾瑞、王正華等,領鄉勇屯番往
。二十四日,牽至鹿耳門。愛新泰歸保郡城,以夔陛守嘉義。而大小槺榔、????水港、蕭
壟、北埔諸莊山賊俱起,命千總陳安、陳登高等討之。十二月朔,遇賊木柵,與戰,義
首陳鳳被殺;虜黃興入船,戮之;安亦傷逃。賊遂進踞洲仔尾,踞郡城纔六裏也。自是
南北不通。臺灣縣知縣薛志亮見事急,念非紳商無可與圖存者,乃屏輿從,自海口入城
,集紳董,申大義,勸守禦。貢生韓必昌、陳廷璧首率衆領義旗,未一日而得義首二百
五十人、義民逾萬,鹹自備軍糈,願殺賊。初,三郊商人擁資貿易,自遭海寇以來,商
舶多被掠;及聞牽至,各挺身募勇,供驅策,助餉數萬金。三郊者,南郊、北郊、糖郊
也,聚處大西門外,當海口入城之衝,故自衛尤篤。三郊總義首布政司經歷銜陳啓良白
巡道,請添建木城於海口。自小西越大西至小北,凡千二百丈,費銀六千有奇,以三日
夜告成。慶保亦命貢生遊化竜赴東路,協和閩粵各莊,防內變也。
初,鳳山亂作,慶保復命署守備陳名聲假遊擊三品頂戴以行,未至,而鳳山失。霨與知
縣吳兆麟遁入粵莊,名聲收兵回埤頭。十一月二十九日,粵莊子弟護送至下淡水溪南;
方渡溪,前隊遇賊,而後隊火藥自發。衆亂,賊乘之,要殺兆麟於磚仔窯莊,霨亦須眉
盡爇,僅以身免,偕名聲入處內埔。而賊黨陳棒、葉豹、黃竈、李璉、盧章平等遂率衆
攻遊擊吉凌阿於楠梓坑。時以援鳳駐此,所部僅三百人,而敵逾數千,力戰迭勝。糧久
罄,乃以計拔營歸。比賊覺,已入城矣。
牽既南下,圖郡治,自距舟中,以觀山賊舉動。十二月初五日,始出攻安平;翌日,又
撲郡城。擊退之。附郭居民多挈眷入,往來雜沓,商鋪鹹罷市。一日中數傳賊入城,守
城官有易服私去者,苟非紳商協守,則城失矣。陳鴻禧者,鎮署稿房鴻猷弟也,派守西
門木城。鴻猷有異志,欲召弟以亂軍心,時天黑,鴻禧與衆爭門,軍裝盡失。男婦後至
者不得入,相擁哭,道上俶擾,喧傳賊迫城。陳啓良聞之,知木城如故,請於都司許律
斌,得兵三十;又與義首郭拔萃、郭振春等分募義勇八十,協守之。夜以鴻猷狀白巡道
。慶保急詣總兵,捕鴻猷,獲通賊白旗,戮之。內防益密。各門皆閉,唯開大西門以通
郊民出入,列炬如晝,巡視不絶,民心稍定。然山賊每逢三、六、九日必攻城,俱以炮
擊退之。二十四日,愛新泰出巡,遇賊敗績,千總薛元勳戰死,泰亦陷圍。吉凌阿趣至
,始免。而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已統舟師至矣。
十一年春正月初五日,長庚命金門鎮總兵許鬆年、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入擊。牽慮官軍
至,沉舟鹿耳門以阻。長庚知南北汕大港門可通小舟,扼之,別以兩將駕澎船入。風勢
適利,放火焚之,毀賊船三十餘艘,捕虜數千。牽退保洲仔尾,官軍進泊內港,而山賊
攻城愈迫,聞官軍至,欲分其勢,猛攻大南門。南壇僧澄潭密通賊,獲訊之,並悉有內
應者,皆就戮。十六日黎明,賊又分隊至,義勇禦之。十八日夜半,將來攻,都司許律
斌移駐木城。賊知有備,趨安平。巡軍見之,開炮擊;折而北,謀與牽合。二月初二日
,慶保會伐菻荼,三郊義首亦領衆出小北門。既而守備吉凌阿、都司許律斌、遊擊官朝
贄、知縣薛志亮皆至。郊衆請攻洲仔尾,且言可取狀,方討議而愛新泰至,下令出軍。
郊衆奮勇行,既至,賊不設備,一鼓破之。內港水師助戰,長庚別遣將出南汕,自後焚
其舟,牽大敗;賊首周添壽、陳番等各逃去。是日為社公辰,近村之賊多歸,故勢殺也
。翌日,收桶盤棧莊。賊首陳棒聞敗,未戰而潰。牽知山賊不足為,謀遁去,而官軍睏
之。初六日,風潮驟漲,瀋舟漂起,厚賂浙兵,黎明潛奪鹿耳門出。長庚追之,奪船十
餘。卒以閩兵不助扼各港,竟脫去,蓬柁皆毀。至福寧,又得山賊接應,勢乃振。長庚
列狀聞,詔褫總督玉德職,逮京治罪,以阿林保代之。玉德忌長庚功,主撫,故閩兵不
願力戰也。
陳棒自桶盤俴潰後,十四日回埤頭,又敗,走桃仔園,入番界。吳淮泗亦自旗後遁賊船
。未幾獲陳番及許和尚殺之,自是南路漸平。十二日,總兵愛新泰率安平副將張良樹、
北路副將金殿安、參將英琳等南下,復鳳山城。粵莊聞至,送陳名聲、錢霨來會,分剿
餘賊。每誣良民,或捕或竄,兵至苦之。閩、粵素不和,無事輒起械鬥。時粵莊以拒賊
功,而助賊者閩人也,遂假其事以逞。官不之察。地方初平,而兩族又將啓釁。鄭兼纔
上書巡道,請止剿,脅從罔治,事乃息。
十六日,牽復至,泊鹿耳門。越二日,長庚亦至,牽移泊王爺港。既知不可距,遂北去
,謀占噶瑪蘭。噶瑪蘭處臺灣北東,絶遼遠,時尚未入版圖。乾隆末,漳浦人吳沙始募
流民入墾。嘉慶元年,築土圍於烏石港南。二年,沙死,侄化領其事,從者益衆。牽至
,欲取其地,衆懼。化謀所以拒之,夜集鄉勇數百,扼要隘,又命諸番伏岸上。翌晨,
賊入市貨物,擒之,得十三人,牽怒進攻。衆斷大木塞港道,船不得入,久之乃去。五
月十七日,再踞鹿耳門,劫商船,海道不通。二十七日,福寧鎮總兵張見陛、澎湖水師
副將王得祿合擊之,軍殊戰。牽麾船出,而鹿耳門道狹,沙汕左右立,每當夏秋間,風
濤澎湃,牽船多衝破,狼狽走。自是不敢犯臺灣。未幾而有朱濆之亂。
初,濆與牽分,自領其衆,橫行海上。十二年秋七月,敗於廣東之大萊蕪外洋,為澄海
副將孫全謀所追,走入鹿港,或至淡水,伺隙劫掠。時王得祿駐銅山,聞其犯臺,放舟
索之;夜至雞籠,見濆船匿港內,突擊之。濆竄噶瑪蘭,大載農具入蘇澳,謀奪溪南地
。蘇澳為臺東番界,距噶瑪蘭東南,官軍未至也。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知府楊廷理北
上,與得祿合,會水陸軍剿之。岸裏社番土目潘賢文處羅東社,勢力振一方,濆思結之
,而李佑陰通賊。廷理知其實,召賢文至,曉以大義,犒番嗶吱十匹、紅布五百匹、銀
千圓,皆奮起,願效命;乃設木柵於海口,捕通賊者。佑懼,挈妻子逃賊舟。九月初九
日,廷理自艋舺至五圍,集衆撫慰。義首林永福、翁清和願率勇效用,得祿舟師亦至蘇
澳,濆以巨纜係鐵d沉港口阻之。而廷理已命義首各領番人,隨山刊木,達蘇澳;賢文
亦斷賊樵汲。二十日,兩軍夾攻,焚賊船三、巨舟一,濆大敗,率十六艘順流而東。嗣
為許鬆年所滅。自是臺灣無海寇。事平,詔收噶瑪蘭,設官經理。是役曾命將軍賽衝阿
視臺,戰守文武官紳各隨功入奏,賞給有差。
十二月二十五日,長庚追牽入黑水洋。牽勢蹙,將就擒,其奴開炮中長庚,遂死。事聞
,下旨軫悼,封伯爵,謚忠烈,建專祠。以王得祿提督閩浙水師。得祿,臺之嘉義人,
久隨長庚立戰功。十四年秋八月十七日,偕提督丘良功南下,追率至魚山外洋,牽勢大
蹙,集兩省兵船睏之。十八日,至黑水洋,賊船盡沒。牽知不免,開炮裂舟,落水死,
妻子黨徒皆沒。奏入,晉得祿子爵,餘亦嘉奬。自是海寇盡平。
王得祿列傳
王得祿,字百遒,號玉峰。先世居於江西南城;曾祖奇生以千總隨徵朱一貴,陣歿鳳山
,賜恩騎尉,遂遷諸羅溝尾莊。年十五入武庠。乾隆五十一年鼕,林爽文起事,陷諸羅
,得祿走府城乞師,遂募義勇五百以待。五十二年十一月,大將軍福康安復諸羅,從戰
有功。隨攻大裏杙,躍馬先渡;後軍繼之,遂破堅壘,爽文竄內山。康安率軍進,命隸
汀州鎮總兵普剋保麾下。及平,賞戴花翎,以千總實缺用。六十年,補督標右營。陳周
全之變,隨閩浙總督伍拉納入臺,事畢而去。
當是時,閩粵海上多盜,而蔡牽、朱濆為之魁,劫船越貨,商務阻遏。閩浙總督檄銅山
營參將李長庚平之,得祿從,頗殺賊。嘉慶五年春三月,長庚為福建水師提督,一意剿
盜,而得祿與丘良功為之輔。四月,護送封舟赴琉球。十一月,回省。旋率兵艦出洋,
時有殺獲,以功晉級。九年十一月,護澎湖水師副將。時牽有窺臺之意,而澎湖為臺之
門戶,孤懸海上,乃籌守備、討軍實、築炮臺,以防侵擾。十年春正月,牽至,入虎井
嶼。將登岸,得祿禦之。八月,署澎湖副將。十一月,牽入鹿耳門,勾結陸盜,攻圍府
治。得祿隨長庚赴剿。牽沉舟以阻,而自屯岸上。得祿知大港可達安平,自駕小舟入,
與鎮道會商剿圍之策。嗣與義首吳春貴、柯緯章、王得昌等率義民三百,十一年春正月
初五日,嚴軍行。戒諸舟勿燃燈,既迫,始奮擊之。牽揚帆欲遁,得祿揮舟堵截,擲火
罐、火箭以焚,烈焰漲舟,賊驚惶,多墜海死。毀船二十有二,獲其三,禽股首蔡正等
百六十八人,斬首八,陣鹵器械無算。牽以是奪氣,然猶據險守。二月初二,舟次洲仔
尾,睹岸上民兵參差,而東南氛其惡,訝曰:『不趣援,賊必伏戎於莽,兵勇將不支』
。所領舟置劈山炮十二尊,揮衆上岸,舉炮擊。戒曰:『視吾旗進退』。時潮將落矣。
每舟以善泅者六人扶之進,麾旗放炮。賊果伏莽中,不虞軍官之猝至也,爭走。而水陸
阻隔,莫能援;城中義勇又數隊至,賊愈窘,縱火毀其營。牽大敗,謀遁走,港塞不得
行。初六日,風潮驟漲,遂被逸。長庚及得祿追之,不及,奪船十餘,頗斬獲,詔革頂
戴。三月,將軍賽衝阿渡臺,仍命剿堵。五月,牽復泊鹿耳門,賽衝阿令得祿率兵小船
十二、訢船二十,出戰。與福寧鎮總兵張見陛內外合攻。得祿憤前之被逸也,鼓勇而進
,衝其中堅,獲船十,擊沉十一,禽股首林略、傅琛及徒二百數十人;牽敗去。詔加總
兵銜。十二年春正月,會浙江提督李長庚剿牽於粵洋,頗斬獲;嗣調南澳鎮總兵。至銅
山,聞朱濆竄鹿港,追之;七月,至雞籠。見濆舟潛匿港內,又諜知夜突,驟擊之,斃
賊七百,獲船九,毀二,擊沉三,救回商船一。濆敗竄蘇澳,謀據地久居。復追之。見
港狹,以小舟載火具入,伏巨艦於港口;縱火焚,濆舟爭出,開炮擊之,狼狽走。瀋舟
三,獲一,器械無算。濆乃東去,自是不敢犯臺灣。
十二月,長庚追牽於黑水外洋,中炮殞。十三年春正月,詔任浙江提督,總統閩浙兵船
,為長庚雪憤。五月受事,六月調福建水師提督。與總督阿林保奏言:『臺灣北路守兵
單薄,請改興化協左營守備為水師,移駐滬尾。以延平協左營守備移駐艋舺,管轄陸路
』。從之。十四年八月,會浙江提督丘良功剿牽於定海之魚山。牽勢已蹙,追之不敢息
。明日,仍據上風。傍午,逾黑水洋,見緑水,將遁走外洋。得祿恐其復逸,麾閩浙各
船遏之。牽殊死戰,篷索相糾。賊以綻鈎浙舟,矛貫良功之腓。浙舟毀綻脫,而得祿之
船復迫之。轉戰良久,濺血聲喧。牽彈盡,以番銀為炮子。官軍亦以大炮轟擊,煙霧蔽
海。得祿傷右額,猝倒再起,大呼殺賊。牽知不能免,自沉其舟,妻孥皆死。捷聞,詔
封二等子爵,賞戴雙眼花翎。十五年四月,統師出洋,搜剿餘黨,多納降。海上稍靜。
然猶有黃治聚衆海壇,劫截商旅,討之。自是每有斬獲,海寇漸平。
十六年九月,入覲。垂詢水師情形,溫旨褒嘉。歸福建。十八年二月,福建巡撫張師誠
疏言:『臺灣之鹿耳門、鹿港兩處,港內悉係暗沙,須淺水船衹始能守禦。應造守港及
八槳快船,分設防堵。王得祿素諳臺地情形,請令酌定船式』。得祿遂繪圖以進,奏請
『造竣之後,分撥鹿耳門十六衹,鹿港、八裏坌各八衹』。從之。又以廈門為全閩要口
,港汊紛歧,商旅往來,時虞伺劫,奏請『動撥房租,添造槳哨巡船,以利緝捕』。亦
從之。旋赴臺灣閱兵,請假展墓。得祿少失恃,長嫂許氏育之,至是特請追封一品夫人
,長兄追贈振威將軍,蓋異數也。七月回任,整剔營伍,多所更改。二十五年,復赴臺
灣閱兵。道光元年春正月,調浙江提督。翌年六月,以病乞回籍。捐運津米,並倡修鳳
山縣城,奉旨交部優敘。七年八月,入覲。旋閩後,寄傢廈門。已而嘉義張丙起事,南
北俱動,即募義勇五百,隨水師官兵至樸仔腳,助戰有功,詔加太子少保銜。得祿以嘉
義城垣為張丙所蹂躪,倡議重修,並建義倉,儲𠔌二萬石,為兵荒之用。居鄉時,頗有
義舉。二十一年英人之役,駐防澎湖。十二月,薨於防次,年七十有二,追贈伯爵,加
太子太師銜,謚果毅,賜祭。有子十,長朝綱,任山東濟東道;次朝綸,候補員外郎。
謝、鄭列傳
謝金鑾,字退𠔌,福建侯官人。少孤貧,事母孝,好讀宋儒言行錄及五子近思錄。常曰
:『士以忠孝好學為立志、倫常日用為力行。空言存誠、慎獨、主敬、存養,而不讀書
有體,則失之偏』。乾隆五十三年舉於鄉。嘉慶六年,任邵武教諭,嗣調南靖、安溪。
所至以興學為任,士論歸之。十年,任嘉義教諭。時蔡牽作亂,劫略海上,陷鳳山,南
北戒嚴。嘉義知縣詢以籌防之策,金鑾對曰:『此間士民曾遭林爽文之亂,造柵鑿濠,
治兵習炮,皆有成法。可召而謀之』。如其言,衆果集,偕視四門,指揮區畫,分地而
守;夜漏三下,而部署定。已而總兵武隆阿帥師至,牽黨盡去。隆阿知其纔,至學署,
見壁間教士條約,嘆曰:『通儒也』。禮之。
初,牽謀踞蛤仔難為巢穴,而朱濆亦屢窺蘇澳。金鑾以蛤仔難居臺之北東,勢控全局,
若為賊有,則禍害靡寧。遂考其圖經,徵其始末,着蛤仔難紀略六篇:首原由,次宣撫
,次形勢,次道裏,次圖說,而終之以論證;語在撫墾志。上之當道,請收入版圖。
以險遠為難。乃郵示鄉人少詹事梁上國,據以上聞。詔命閩浙總督派員經理,設噶瑪蘭
廳。臺灣知縣薛志亮聘修縣志,與府學教諭鄭兼纔同事;兼纔亦主開蛤仔難者。秩滿,
調南平教諭,嗣移彰化,復調安溪。欲引退,諸生籲留。未幾,遘病歸裏,卒年六十有
四。着教諭語,風行海內。又有二勿齋文集。道光五年,祀鄉賢祠。
鄭兼纔,字文化,福建德化人。乾隆五十四年,拔貢生,充正藍旗官學教習,嗣授閩清
教諭。嘉慶三年,舉鄉試第一,改安溪,調臺灣。已而蔡牽犯府治,踞北汕,山賊亦竊
發。城中議戰守。以兼纔駐大南門,詰出入。晝夜巡防,不遑寢食。事平,以功授江西
長寧知縣,辭,請改教諭會試,乃任建寧,復調臺灣。時議開蛤仔難,衆論未决。兼纔
以地處上遊,漳泉雜處,其釁易啓,萬一有失,臺灣之患從是多矣,力主設官。後從其
言。
初,鳳山亂後,閩粵莊民藉端構陷;猾吏土豪又以捕賊為名,夤緣市利。兼纔聞之,言
於巡道,其害始戢。府治昭忠祠祀陣亡官兵,頗有疏漏;亦旁求事例,補祀二千四百八
十餘人。兼纔雖為學官,而吏治民生,靡不悉意講求。着六亭文集。
連橫曰:噶瑪蘭開設之議,前後繼起,而金鑾之論尤為剴切,兼纔之語亦有同心,是皆
有用之文也。士君子讀書論世,操筆為文,足垂不朽。而儇薄之徒但工藻繪,拘虛之子
多屬空談,非所以為經國之業也。夫不知而言,是不智也;知而不言,是不忠也。不智
不忠,非人也。若乃二子以冷署閑曹之官,而為拓土開疆之計,可謂能立其言者矣。
吳沙列傳
吳沙,漳浦人,少落拓。來臺,居北鄙之三貂嶺;任俠,通番市。番愛其信義,遠近歸
之。民窮蹙來投者,則與米一鬥、斧一柄,使入山伐木抽藤以自給。於是客至愈多。淡
水廳慮其亂,遣諭羈縻之。林爽文之變,全臺震動;及平,黨徒多北走,遁入山。同知
徐夢麟素知沙有為,請大吏,檄沙堵守。沙既通番市,嘗深入蛤仔難,視其地平廣而腴
,可墾田。蛤仔難者,番地也,三面負山,東臨海,平原萬頃,溪港分註,天然沃壤也
。自三貂嶺越山行,一、二日可至,然漢人鮮入者。乾隆三十三年,林漢生始召衆入墾
,為番所殺。後或再往,皆無功。沙既議墾,謀於其友許天送、朱合、洪掌。之三人者
,亦番割也。分募三籍流氓,率鄉勇二百餘人前進,佃農隨後。嘉慶元年秋九月十六日
,至烏石港,築土堡以居,則今之頭圍也。闢地日廣,番始驚怖,傾其族以抗。而鄉勇
力戰,沙弟立死焉。沙既遭番害,竭智並力,不稍屈。乃使告曰:『吾輩奉官命而來;
以海寇將踞茲土,為番人患,非有心貪而之土地也。且駐兵屯田,亦藉以保護而之性命
爾』。番信之,鬥稍息。居無何,番患痘,枕藉死,合社遷徙。沙以藥施之,不敢食;
強而服之,病立瘥。凡所活百數十人。群番以為神,納土謝。未一年得地數十裏。
初,沙將入墾,苦無資;淡水柯有成、何繢、趙隆盛聞其事,皆助之。沙所募多漳籍,
約千人,泉人漸乃稍入,而粵人則為鄉勇。已而漳人蕭竹來遊,沙禮之,為之畫策。二
年,沙赴淡水廳給照。許之,與以吳春鬱義首之戳。疏節闊目,一切聽從其便。沙乃召
佃農,立鄉約,徵租𠔌,刊木築道。沿山各隘,分設隘寮十一所,曰民壯寮,募丁壯以
守。每隘十餘人,或五、六十人,晝夜擊柝,行旅無害,故來者皆有闢田廬、長子孫之
志。而沙亦歲入愈豐,以其餘力拓地至二圍。
三年,沙死,子光裔無能,侄化代領其事。已而吳眷、劉胎、蔡添福來附,拓地至湯圍
。番慮其逼,復時有戰鬥,互殺傷。化乃與番和,約不相侵擾。番喜。進至四圍,皆為
漳人踞。泉人初不及二萬,僅得二圍地,民工衣食皆仰於漳。粵人忿,且諗泉人弱,起
而攻。泉人與鬥,輒敗,將棄地走,漳人留之,更與以柴圍之六十九結奇立丹之地。化
及三人者鹹戒其衆,毋更進,而三籍亦相安矣。七年,人至益衆。漳人吳表、楊牛、林
偱、簡東來、林瞻、陳一理、陳孟蘭,泉人劉鐘、粵人李先,共率衆一千八百十六人,
進攻得五圍,謂之九旗首。九旗者,人各建一旗,立地上,以色為界。於是漳得金包裏
、股員、山仔、大三鬮、深溝地,泉得四鬮一、四鬮二、四鬮三、渡船地,而粵亦得一
結至九結地;然泉人別闢溪洲一帶。三籍之氓雖各耕鑿防備,而皆奉化為義首;化亦能
禦其衆,聽約束,不敢犯。
九年,彰化社番土目潘賢文犯罪懼捕,率岸裏、阿裏史、阿束、東蠃、北投、大甲、吞
霄、馬賽諸社番千餘人,越內山,逃至五圍,欲爭地。而阿裏史番強,挾火槍,漳人不
敢鬥。謀散其衆,犒以粟,分置諸番而食之。阿裏史番說,漸以火槍易衣食幾盡,漳人
始侮之,而番不能鬥矣。十一年,淡水漳、泉械鬥,有泉人走入蛤仔難,其族納之。
與漳人鬥,粵及阿裏史諸番皆附。然漳人地大族強,與戰輒勝,遂並泉人地。諸番無所
棲息,移往羅東,奉潘賢文為長,未幾又鬥。漳人林標、黃添、李覲各領丁壯百人,以
吳全、李佑為導,夜度叭哩沙,潛出羅東後突擊之。諸番驚潰。於是漳人復並有羅東。
既而泉人請和,許之,乃自溪洲沿海闢地至大湖。粵人亦順伏焉。
先是海寇蔡牽之亂,侵犯沿海。十一年春二月十六日,泊鹿耳門,窺府治,為福建水師
提督李長庚所敗。遂北去,圖踞蛤仔難。衆懼,化謀拒之。夜集鄉勇數百,扼險要,又
命諸番伏岸上。明日寇至,入市貨物,禽之,得十三人。牽怒進攻,衆斷大木塞海道,
船不得入,久之乃去。十二年秋七月。牽黨朱濆犯雞籠,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逐之,濆
竄蛤仔難。大載農具,入泊蘇澳,將奪溪南地為巢穴。蘇澳為臺東番界,距蛤仔難東南
,官軍固未至也。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知府楊廷理北上,與得祿合,會水軍剿之。濆
苦無援,思結潘賢文為內應,而李佑亦陰通賊。廷理知,召賢文諭以大義,犒其衆。番
喜,願效力。乃設木柵於海口,捕通賊者,佑懼逃賊舟。九月初九日,廷理自艋舺至五
圍,召義首林永福、翁清和撫慰之,各率丁壯防守。而得祿舟師亦至蘇澳,合攻濆,大
敗之。自是海寇不敢復來。是役化功特着,所部尤用命。事平,請以土地入版圖。大吏
慮其險遠難治,不納。十五年夏四月,總督方維甸上其事於朝。詔可,乃改稱噶瑪蘭。
十七年秋八月,設廳,置民番通判,築城建署,經劃地界。三籍之氓復日至,多至數萬
人。洎光緒元年,改為宜蘭縣。
蕭竹,漳之竜溪人,頗能文,喜吟詠,精堪輿術。以臺為海外奧區,必有奇山水足供遊
覽,遂從其友來,窮歷南北。至蛤仔難,時吳沙方闢斯土,客之。竹乃探形勢,標為八
景,且益為十六景,悉賦詩,或記述其山川脈絡。當是時墾地未廣,平原萬頃,溪註分
流。竹於圖中凡可以建城築堡者,皆遞指之。後如其言。沙既闢斯土,至者數千人,力
田自給。顧自恥化外,百貨鮮通,竹又為畫策,請入版圖。有司以土地遼遠,慮有變,
不許。未幾竹卒,沙亦死,侄化領之,後從其議。
陳奠邦亦漳人。來臺,居淡水之金包裏。豪俠自許,與柯有成、何繪善,每有義舉,慨
然為之。已而移居蛤仔難,與吳沙相結納。嘉慶十二年,海寇朱濆犯蘇澳,將踞為巢穴
。居人或通款;奠邦聞,獨遣人走府告急。至艋舺,得楊廷理會援之信,遂促有成諸人
募鄉勇,而自偕泉籍義首導官軍,水陸夾攻。濆敗走。事聞,賜緞袍銀牌,以旌其功。
蘭治初建,奠邦為街坊總理,努力任事。復率衆築城植竹,以底於成。道光四年,山匠
林永春滋事,奠邦亦有功。事母孝,與士信,排人之難,濟人之急,有古烈士風。通判
高大鏞旌其廬曰:『純孝性成』。裏人曾疏其行於廳,未及核報,而奠邦死。傢亦中落
。
連橫曰:吾讀姚瑩、楊廷理所為書,其言蛤仔難之事詳矣,而多吳沙開創之功。夫沙匹
夫爾,奮其遠大之志,率其堅忍之氓,以深入狉榛荒穢之域,與天氣戰,與猛獸戰,與
野蠻戰。勇往直進,不屈不撓,用能達其壯志,以張大國傢之版圖;是豈非一殖民傢也
哉?吾又讀謝金鑾蛤仔難紀略,力陳廢棄之非,其言曰:『夫君子之居官,仁與智二者
而已。智者慮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於民生國
計。倘敬事以愛民,蛤仔難之民,則堯舜之民也,何禍端之有』?旨哉斯言,可以治當
時之蛤仔難,且可以治臺灣矣。夫蛤仔難番地爾,勢控東北,負隅固險,得失之機,實
係全局。使非沙有以啓之,則長為豺狼之域矣。然則沙之功不更偉歟?
薑、周列傳
薑秀鑾,廣東人;周邦正,福建人。均居竹塹,為一方之孟。當是時,竹塹開墾漸入番
境,東南一帶,群山起伏,草莽林菁,雖設隘數處以防番害,而力寡難周,番每出而擾
之。番之強者為錢、朱、夏三族;錢居中興莊,朱居北埔,夏居社寮坑,大小三十餘社
,有衆二百數十人,憑其險阻,以掠近郊。急則竄入山,官不能討。道光六年,始設石
碎侖隘,頗足恃;然僅守一隅,墾戶猶未艾也。十四年鼕,淡水同知李嗣業以南莊墾務
既啓其端,而東南山地未拓,諭秀鑾、邦正為之。遂集閩粵之人,各募資本一萬二千六
百圓,治農畝。設隘寮,名曰金廣福。
初,圓山仔、金山面、大崎、雙坑、茄苳、湖南寮、????水港、石碎侖等各設隘,為塹城
之蔽。至是悉舉而委之。別給千金,以充開辦。而兩人遂糾其子弟,自樹圯林入北埔,
相地勢,置隘四十,配丁二百,部署佃人,以墾北埔、南埔、番婆坑、四寮坪、陰影窩
等,凡二十有五社。鋤耰並進,數年之間,啓田數千甲,時與番鬥。十七年鼕十月,大
撈社番集其類,大舉來襲,戰於麻布樹排。佃農不敵,殪者四十餘人。秀鑾在北埔聞警
,率壯丁馳援,始擊退之。已又戰於番婆坑、中興莊等處,大小十數回。二人志不稍屈
,日夜籌防,所部亦一心助戰。番不得逞。久之,淡水同知詳請鎮道題奏,頒給金廣福
鐵印,與以開疆重大之權,歲加給費四百圓。統率隘勇數百,拓地撫番,權在守備以上
。金廣福既任其事,益募股召佃,橫截內面,以墾月眉之野,以製大崎、水仙侖、雙坑
、崎林、水尾溝一帶,腹背並進,而壓臨之。於是芎蕉諸番不敢抗,竄於遠山,保其殘
喘。而草山、順興、南坑、火瀝、柑子崎、寶鬥仁等地,皆為金廣福有矣。田工既竣,
且拓且耕,至者數千人,分建村落,歲入𠔌數萬石,以配股主。二人亦巨富。秀鑾遂居
北埔,子孫蕃衍。唯邦正之後稍凌替爾。
連橫曰:新竹為北臺沃壤,王世傑既墾之矣。而沿山一帶,草萊未啓,番害靡寧,地利
之興,猶有待也。薑、周二子,協力一心,前茅後勁,以張大版圖,其功偉矣。顧吾聞
之西人,每以拓殖公司並人土地,而瀎其利。若英之經營印度,荷之侵略爪哇,則其策
也。金廣福受開疆重大之權,以攘除蠻族,而肇造田功。比之西人,何可多讓?孰謂我
臺人而無堅毅遠大之志也哉!
許尚、楊良斌列傳
鳳山處郡治之南,俗浮民驁,號稱難治。道光四年夏五月,打鼓山鳴,竹生華,七月逢
閏,愚氓以為亂兆,訛言四起;草澤不逞之徒,遂出劫掠。署鳳山知縣劉功傑銳意捕盜
,盡置於法。群盜聚語,共推許尚為首。尚廣安莊人,販檳榔。為鄉保告發,懼捕走匿
,而群盜適謀起事。十月朔,尚與所善楊良斌、蔡雙弼、張阿來、高烏紫、王曾等密議
,期以十一日襲下淡水縣丞衙門,次攻鳳治;然苦無資,乃劫富戶。一時合屬騷動。知
府方傳穟聞盜,飭縣嚴捕。尚適在莊人劉黃中之傢。黃中聞官令,勸勿出。功傑捕不得
,焚其居。跡至黃中傢,嚴刑以逞,遂以尚獻,械送於郡。傳穟親訊,得其狀,言於鎮
道曰:『許尚雖禽,其黨尚在。今事破,必速亂;鳳治無城,不足守。而劉令新任,參
將又懦,宜早增兵防堵。且臺每有變,南北互應;今須兩路並重,方為萬全』。從之。
密飭嘉、彰、淡各守吏戒嚴。未幾而楊良斌起矣。
良斌亦鳳邑人。以尚被獲,衆將散,告之曰:『今散則力弱,合則勢強。鳳治雖有兵,
攻之易破。吾願為先驅』。皆曰:『可』。乃入鳳梨山,造刀仗旗幟,使屯番潘老通嚮
其舅潘巴能藉炮,卜日誓衆,分為二。良斌自為元帥,以林溪為軍師,王曾為都督,領
紅旗隊;李川、鄭榮春為正、副先鋒,領烏旗隊。餘各為股首,分募徒卒。約以二十四
夜襲埤頭。埤頭,鳳山新治也,舊治在興隆裏,林爽文之役被毀,乃移此。郡吏慮其易
失,以同知杜紹祁、縣丞丁嘉植、都司翁朝竜率兵二百守之。良斌既約期舉兵,又遣徐
紅柑自臺邑、瀋古老自嘉義,各舉應。別命吳賜入郡,偵舉動。二十一日,林溪至埤頭
,市五色綢製旗。溪故縣役,城吏所謀莫不知。歸傢,使人肩綢入山,己將飯而後行。
母詰之,具以告。母懼誅自首,遂獲溪下獄。良斌聞,不待衆集,二十二夜,率數百人
,分西此兩路而往。途次,破苦棟門汛,殺汛兵,斬竹圍入。城中戒備。紹祁、功傑偕
守縣署,朝竜、嘉植守義倉。良斌攻之,朝竜迎擊。而別隊已斬縣署木柵,為鄉勇擊退
。翌日,朝竜移守火藥局,文武隨至。住民恐,各走避。無賴從而掠奪,一城鼎沸。塘
兵被殺,文報不通。二十三日夜半,郡中始聞警,文武會議。檄城守左營及安平水師駐
守,署總兵趙裕福率中營遊擊楊傑督師往,傳穟從,斬許尚而行。郡中亦訛言亂事,人
心震駭。紳士韓高揚、黃化鯉入見傳穟,請方略。傳穟曰;『鳳治距郡城百裏,朝發夕
至。今賊氛惡,雖退必進。郡城為全臺根本,君等其協力守之』。乃修築城垣,以兩日
夜而竣。各街皆設柵自衛。別以精兵三百,環城巡視。又檄安平副將,以水師六百駐西
城外之老古石街。或請嚴扃城門,傳穟不可,曰:『南路難民避亂至者,日數百人。若
城門一閉,則北路以為郡城被睏,將乘勢而起』。二十四日,鎮兵南下,明日傳穟以兵
勇四百繼之,次阿公店,為鳳治通府要途,留所部二百駐防,使訓導謝代塤率之。二十
六日,至埤頭。撤功傑,以紹祁任知縣。裕福亦以朝竜為南路營參將。傳穟督民夫補竹
圍、拓深溝,嚴守備;通飭各莊緝捕。而縣役多與事,紹祁悉赦之,故無患。
初,良斌退駐鳳梨山,樹旗糾衆,勢復振。裕福至鳳,以衆多地險,未敢遽伐。既而兵
勇續至,各莊亦受約束;嘉義會黨越山南下,為官軍所扼,不得至;吳賜至郡,被殺;
新授臺灣鎮總兵蔡萬齡至,人心稍定。良斌知事敗,不可為,遂散其黨,各歸去。官軍
至,破之。王曾、李川、蔡雙弼等皆被捕,斬於軍前。良斌自駕小舟入海,至彰化,為
知縣李振青所獲,解郡戮之。南路平。奏入,下旨嘉賚,自鎮道以下皆從優議敘。明年
,乃建鳳山縣城於舊治。
姚、徐列傳
姚瑩字石甫,安徽桐城人,世以文名;瑩亦好學,工文章。嘉慶十三年,登進士,出宰
福建。嗣任臺灣縣。道光元年,署噶瑪蘭廳通判。蘭為初闢之地,瑩多方規畫,興利除
弊,民稱其善;已而丁艱,寓郡中,知府方傳穟延為幕客。時議開埔裏社,瑩條陳八事
。巡撫孫爾準見而難之,事遂寢。服闋,升同知,擢臺灣兵備道。臺灣士習敦古,而文
風未盛;瑩整剔海東書院規約,時與諸生相討論,考核名實,以是士氣丕振。十九年,
英艦犯廣東、窺閩浙,臺亦戒嚴。瑩與總兵達洪阿籌戰守,士民亦悉心禦侮,先後獲英
兵一百六十八名,英人遂不得逞。及江寧約成,英領事璞鼎查訐臺灣鎮道妄殺遭難兵民
,而江蘇主款者及福建失守文武,忌臺灣功,互相構陷。欽差大臣耆英據以入告。將逮
京訊問,兵民洶洶罷市,瑩與達洪阿殷勤慰諭,終褫職去。
初,瑩在臺灣,以班兵驕惰,當繩以法,着班兵議。而總督趙慎軫亦以臺營惡習,幾有
魏博牙兵之勢,下詢其事。瑩復之曰:『自古治兵與治民異。蓋兵者兇器,其人大率粗
魯橫暴。馭之之道,惟在簡嚴。簡者,不為苛細,責大端而已。嚴者,非為刻酷,信賞
罰而已。夫虎豹犀象雖甚威猛,然而世有豢畜之者,馭得其道也;馬牛犬豕雖甚馴服,
僕夫童子可操鞭棰而驅之,壯夫鹵莽,或受角蹄之傷且死者,馭之不得其道也。市井無
賴,三五群毆,其勢洶洶,婦人孺子心膽欲碎,老儒學究嚮判麯直,反受詬誶而歸,搖
手氣憤,痛駡其無良而已。道旁之人袖手竊議長短,紛紛未已,一武夫健卒奮怒叱之,
二者哄然而散。臺營情勢亦若是而已矣。臺灣一鎮,水陸十三營,弁兵一萬四千有奇,
天下重鎮也。兵皆調自內地督撫提鎮協水陸五十八營,漳泉兵數為多。上遊各營兵弱,
嚮皆無事。興化一營稍黠,多不法。其最難治者,漳泉之兵也;人素勇健而俗好鬥,自
為百姓已然。水提金門兩標尤甚。昔人懼其桀驁,散處而犬牙之,立意深遠。然如械鬥
、娼賭、私載禁物,皆所不免,甚而不受本管官鈐束,不聽地方官逮理。蓋康、雍之間
尤甚。幹、嘉以後,屢經嚴治,乃稍戢。此兵刑二律所以臺地獨重也,豈惟今日哉?重
法如迅雷霹靂,不可常施;常施則人側足不安。故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然小者可弛
,而大者不可弛。小者狎妓、聚賭、私載禁物,欺虐平民之類是也。若械鬥傷人且死,
且不受本管官鈐束,不服地方官逮理,則紀綱所係,必不可宥。此輕重之別也。故治兵
者不可不知簡嚴之道。不辨輕重者不可以簡,不簡者不可以嚴,不嚴者不可以用威。威
不足則繼之以恩,恩不足則守之以信。自古名將之得士力者皆由此。今之用兵者,既不
知簡,又不能嚴。有罪而不誅,則無威;將不習校,校不習兵,勞苦之不恤,而朘削之
是求,則無恩;當罰者免,當賞者吝,則無信。此所以令之不從,而禁之不止也。夫兵
之可慮而難治者,叛與變爾。魏博之牙兵皆魏博人也,故敢屢殺逐其大將而不受代。若
臺兵則皆分檄自內地,建寧、延平諸郡與漳泉不相能也,興化與漳泉鄰郡亦不相能也,
漳與泉復不相能也;是其在營常有彼此顧忌之心,必不敢與將為難明矣。況其父母妻子
皆在內地,行者有加餉,居者有眷米,朝廷豢養之恩甚至。設有變,父母妻子先為戮矣
。臺地大半漳泉,兵民素有相仇之勢,故百餘年來,有叛民而無叛兵。乃治兵者每畏之
而不敢治,則將之懦也。且漳泉之人,其氣易動而不耐久。一夫倡而千百和,初不知何
故;及稍知之,非有所大不願,則已懈。更作其氣勢以臨之,則鼠伏而兔脫矣。漳泉之
兵既治,則他可高枕而臥矣。請以近事徵之: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安平兵鬥,死者數人
。將裨理論之,不止;情懇之,不息。鎮將怒,整隊將往誅之。衆兵聞聲而散,竟執數
人,分別奏誅,無敢動者。二十五年正月,郡兵群博於市。瑩為臺灣令,經過弗避,呵
之皆走。一兵誣縣役掠錢相爭,瑩命之跪而鞫之。衆以為將責此兵,一時群呼,持械而
出者數十人,欲奪去。縣役將與鬥,瑩止之。下輿,手以鐵索縶此兵。告曰:『汝敢拒
捕皆死』。衆愕然,不敦犯。乃牽之至鎮署,衆大懼求免,不許。卒責黜十數人,而禁
其博。自是所過,兵皆畏避。又是年九月,興化、雲霄二營兵鬥,將謀夜摧殺。諸將倉
卒戒嚴。瑩亦夜出,周視各營。衆兵百十為群,見瑩過皆跪。諭之曰:『吾知鬥非汝意
,特恐為人所劫,故自防爾。毋釋伏,毋妄出。出則麯在汝,彼乘虛入矣』。衆大喜曰
:『縣主愛我』。至他營,亦如之。竟夜寂然,天明罷散。音鎮軍切責諸將,衆兵乃懼
,皆叩頭流血。察最狡桀者每營數人,貫耳以徇,諸軍肅然。此三事其始洶洶幾不可測
,卒皆畏服不敢動。可見臺灣之兵猶可為也。及再至臺,則紛紛以兵橫為言者,或慮有
變。詰其事,大率如聚賭、違禁之類。將裨懦弱畏事,營縣又不和,是以議者紛紛張大
其詞,而非事實。夫聚兵一萬四千餘人之衆,遠涉重洋風濤之險,又有三年更換之煩。
舊者未去,新者又至。此其勢與長年本土者固殊,而營將能以恩、威、信待兵者百不得
一。時方無事,終日嬉遊,悍健之氣無所泄,欲其無囂叫紛爭,少違犯禁令之事,不可
得也。而巽懦無識者,既不能治,徒相告以驚怪,是可喟矣』。居無何,署督劉鴻翔以
臺人之籲,白其冤。旋起用,分發四川,調兩淮,整飭????務。鹹豐元年,升鬍北????法道
,嗣任廣西按察使,均有名。着石甫文集、東溟文集、東槎紀略,皆刊行。自瑩去後,
越三年,而徐宗幹任臺灣道。
徐宗幹,字樹人,江蘇南通州人。以進士出宰麯阜,洊升至汀漳竜道。道光二十七年,
任臺灣道。時姚瑩方去,凡所規畫,多繼成之。宗幹為治,循名核實,而振興文教,尤
汲汲以育纔為務。臺灣遭英人窺擾之後,士民蓄憤,自立鄉約,禁不與貿易。宗幹亦着
防夷之論。論曰:『夷狄之患,自古而然。議者以許和示弱,為非國計。要在令其畏我
之威,喜我之賂。鴟鳴狼踞,不足喜怒。惟宏之以大度,製之以遠算,勝之以深權,此
今日撫夷之大概也。然所慮者,喜我之賂,而不畏我之威,久則無賂可喜矣。此時情形
,閩省與他省不同。閩省已準其設口通商,有撫法,無剿法,所謂懷之以德也。臺地本
非原約,孤懸海外,無商可通。○及煤炭,無微不入,且所欲亦不在此。名為改易口岸
,實則聲東擊西,藉此發難。昔年曾於此地大受創痛,難保其不懷叵測之心。現在防守
要隘,以淡境雞籠洋一帶為先着。竊以為有堵法,無撫法。堵之以官兵,究爽前約,而
開後釁;堵之以民,堵之以番,則無可藉口。所謂堵者,非必列兵布陣,但阻其不上岸
而已。民番或無紀律,以官兵間之。兵亦可裝為民,民亦可裝為番,彼固無從辨別也。
夫欲杜內姦,官之耳目不如民之耳目,官之號令不如民之號令。蓋以民防民而內姦絶,
內姦絶而外侮必不能入。此尤在地方守令平日之得民有素。然論吏治於今日,但不視如
寇仇足矣,安望其能如子弟之衛父兄乎?計惟以重利動之。一須酌墊屯糧,以固屯番之
守望。一須寬發軍餉,以期士卒之飽騰。一須收雇壯勇,以防內姦之勾結。無事之時,
但以聯莊緝匪為名,靜以俟之』。
當是時,緑營廢弛,班兵多宿民傢,挾械以嬉。宗幹移鎮管束,改建營房處之。兵民始
分。又議改澎湖募兵,變通船政,清理人犯,語多可行。水沙連六社番久請內附,而廷
議以險遠為難,照舊封禁。宗幹上書總督,請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設屯丁,以便管
理。從之。其後遂設官焉。鹹豐三年,鳳山林恭起事,陷縣治,攻府城。宗幹與紳民守
禦,命知縣鄭元傑以兵平之。四年,升福建按察使。其後襄辦皖豫軍務。同治元年夏四
月,任福建巡撫。彰化戴潮春已起事,全臺俱擾;而福建上遊,軍務復急。省議頗不以
臺為意,宗幹獨顧念焉。即檄前署臺灣鎮曾玉明渡臺,又奏簡丁曰健為臺灣道,會辦軍
務,次第蕩平。嗣請乞休,卒謚清惠。着有斯未信齋文集。宗幹曾輯治臺必告錄,以授
曰健。曰健刊之。
連橫曰:臺灣沃野千裏,民殷物盛。前時僅設一府四縣,而寄其權於巡道,以遙受督撫
之節制。是巡道者,非僅有監司之責也,地方之治亂、國計之盈虛,民生之豐嗇、兵製
之張弛、風化之純雜,均於是賴。康熙中,陳璸任臺灣道,吏治為海疆第一,其後寂寂
無聞,迨道光間,內外多事,而姚瑩、徐宗幹後先而至,皆能整飭吏治,以立遠大之謀
,至今人猶道之。故餘多采其言,以入各志。
張丙列傳
張丙,嘉義人。其先自漳之南靖來臺,居店仔口莊,世業農。能以信義庇鄉鄰,衆倚重
之。道光十二年夏大旱,粒米不藝,各莊皆禁糶。丙與莊人約,莫敢違。而陳壬癸潛購
數百石,為約故,不能出,賂生員吳贊護之。贊族吳房,逸盜也,與詹通劫諸途。店仔
口之禁米,丙董其事。贊牒縣,謂丙通盜。嘉義知縣邵用之獲房,誅之,並捕丙。丙怨
令不治米出境而反治禁者,要贊之妻孥於途,又為縣役護去,益恨之。
陳辨者,巨盜也,居北侖仔莊。其族為粵人張阿凜所辱。阿凜居雙溪口,粵莊之強者。
閏九月初十日,焚辨室。辨邀丙與鬥,率衆三百人攻之,不勝。臺灣鎮總兵劉廷斌適北
巡,丙聞而歸。辨遂掠粵莊。二十五日,劫大埔林汛兵軍器。廷斌追至東勢湖,戮二人
。北路協副將葉長春與用之亦至,合擊辨於紅山仔。辨走攻莆薑侖莊。官兵至,斬其黨
王興、王泉,辨竄白丙。丙觸前忿,謂官兵之專殺閩人也,與詹通謀起事。通父經知之
,命長子日新往殺通,刃其額,不死。傍人殺日新。十月朔,攻佳裏興巡檢署,殺教讀
古嘉會及汛兵,掠下茄苳、北勢坡、八掌溪各汛。用之逐之,入店仔口;丙執而殺之,
報宿怨也。初二日,臺灣知府呂志恆聞嘉令被圍,率鄉勇二百人往援,南投縣丞朱懋從
之。丙禦之大排竹。署遊擊周進竜卻,懋以言激之,乃前施炮。為丙衆所乘。義民許邦
亮以其馬授志恆,徒步與戰俱陷。懋有循政聲,丙後悔之。進竜間道歸,是以免。
初,辨之約丙也,無戕官意。至是其妻自經死。丙乃約所交遊,稱開國大元帥,建號天
運,張告示,禁淫掠,令民無恐。以詹通、黃番婆、陳連、陳辨、吳扁為元帥,劉仲、
劉港、劉邦頂、王奉、陳委、洪番、吳貓、李武鬆、許六、孫惡為先鋒,柯亭為軍師。
吳允不受封,自稱開國功臣,賴牛亦自稱元帥,各就所居,糾集黨羽,分大小四十六股
。股首稱大哥,下為班首,所部曰旗腳。每股百餘人,或數百人。初三日,丙率衆攻嘉
義,典史張繼昌集兵民,嬰城守。而股衆聚愈多,蔡恭、梁辨、莊文一、吳鰍、陳開陶
、黃元德各率所部至,凡萬五、六千人。越日,丙分衆攻大武壟汛,傷巡檢秦師韓。又
攻目加溜灣,把總朱國珍死焉。廷斌北巡在途,聞警,以兵二百往。丙分道要擊。官軍
將敗,適王得蟠率義勇至,擁以入城。副將周承恩殿,不知也,反馬入陣,馬蹶被刃,
猶殺數十人乃殪,將弁死者九人、兵百餘人,軍械盡失。廷斌既入城,以繼昌權縣事,
修戰具,募義勇,為固守計。而莊民之起應者,忽分忽合。郡城戒嚴。
初七日,股首黃番婆攻????水港,破之,守備張榮力戰死,巡檢施模亦殊傷。????水港為嘉
義咽喉,郡北屏障也。既破,黨勢大振。初八日,丙解圍去,而迤南之黨漸迫郡城。郡
中初不知守令之被戕也,有歸自大排竹者述其狀,兵備道平慶以同知王衍慶權府事,環
城樹柵,備戰守;紳士亦助餉募勇。貢生陳以寬內渡告警。訛言日起,中營遊擊武忠泰
落井死,相率欲逃;衍慶令曰:『敢言走者斬』!獲偵探吳連戮之,衆稍定。十一日,
丙略????水港;辨亦攻北港。縣丞文烜、千總蔡凌標合禦之。嘉義自解圍後,築土垣於城
下,甫成而丙復來攻,凡三日,解圍去。鳳山縣人許成亦以月之十日竪旗觀音山,號天
運,封歐先為軍師、柯紳庇為先鋒,以滅粵為辭,遏運郡之米,為丙援。十四日,攻阿
公店,千總許日高擊退之。於是始不敢窺府城。然彰化人黃成受丙約,亦以十二日竪旗
於林圯埔,稱興漢大元帥,用故明正朔,僧允報為謀主。郡中聞嘉義被圍久,念諸將在
外無援,以都司蔡長青率兵九百運械往。股首蔡恭要之曾文溪。長青背水為營。十九日
,恭擊之,大敗死焉,兵士亡者二百餘人,軍械盡弃。二十三日,丙焚嘉義北門。城兵
出擊,互殺傷。三十日,又戰。股首陳太山、劉眉滾被禽,磔之。於時黨中互為雄長,
分踞各莊。丙亦捨城去。殷庶之鄉慮其必敗,遂建義民旗鼓,輒禽股首殺焉。是日南路
股衆圍鳳山,夜縱火逼縣署。署遊擊翁朝竜退守火藥局,署知縣剋通阿、千總岑廷高列
炮於庭,擊退之。自是亦不敢窺鳳治。
閩中既接臺灣之報,陸路提督馬濟勝將兵二千馳援,以十一月朔抵鹿耳門,駐北門外較
場。初五日,進兵西港仔,獲偵探,知黨狀。初七日,至茅港尾,遇股衆二千,敗之。
濟勝曰:『此地可戰』。壘土為營以待。翼日,股衆果以五、六千人來撲。濟勝戒勿動
,俟其懈,開壁出擊,陣斬數百。十二日,進兵鐵綫橋。二十二日,丙擁衆二萬,自摶
戰,氣銳甚,呼聲震山𠔌。自辰至於日中,濟勝堅壁不動。薄暮始縱兵出,追逐數裏,
禽五十餘人,斬七、八百人,溺水死者相枕藉。丙亦能軍,收其衆踞橋北。翌日再戰,
又敗,李武鬆、詹通被禽。丙走伏近山麻林中。而金門鎮總兵竇振彪以月之三日,至鹿
港而南,會於????水港。濟勝令攻南黨,自帥所部入嘉義城,分兵搜剿鬥六,嘉之北蔽也
。黃城率衆來攻,破竹圍而入。千總張玉成、外委朱承恩、許國寶、林登超、蔡大貴皆
巷戰死,縣丞方振聲、守備馬步衢放火自焚,不死,為股衆所執。振聲妻張氏、玉成妻
唐氏皆不屈死,弁兵沒者二百數十人。城以黃雖菜為縣丞,守鬥六。自率其衆助丙。丙
自敗後勢蹙,各莊又多助官軍,皇皇無所之,十二月被執;黃城、陳辨、詹通、陳連、
吳扁等亦先後被獲。以丙、通、辨、連為禍首,解囚郡獄。梟李武鬆、吳扁等於嘉義各
處,而剖黃城之心,以祭鬥六諸人。株連而死者數百。北路平。初七日,濟勝率軍赴鳳
山,股衆禦之三湳溝。初八日,獲許成、蔡臨,斬之。南路亦平。
十三年春正月,總督程思洛至自浙江,將軍瑚鬆額佩欽差大臣關防抵臺灣。當總兵劉廷
斌之被睏,兵備道平慶以亂狀入奏。命鬆額署福州將軍,哈朗阿為參贊,領侍衛巴圖魯
章京二十四員,又調西安馬兵三百、河南兵一千、貴州兵五百、四川兵千五百赴臺。巡
撫魏元琅以十二月十一日接提督捷報,奏請止軍,故各省之兵皆未入閩境。而總督將軍
先後渡臺也,窮治餘黨,按名悉獲,梟斬首三百餘人,遣戍者倍之。丙與通、辨、連俱
械至京,磔之。詔祀方振聲、馬步衢、陳玉成於昭忠祠,餘亦賞罰有差。
方振聲列傳
方振聲,浙江山陰人,寄籍順天,遂傢焉。供事武選司。出任福建閩安巡檢,歷升至鬥
六縣丞。道光十二年秋九月,嘉義張丙起事,攻縣城。振聲聞警,即與署守備馬步衢、
署千總陳玉成籌守禦,增壘瀎濠。又以眷屬居營中,誓偕死。鬥六為嘉義北蔽,負山扼
溪,地險絶。然兵力單薄,慮陷圍,乃檄嘉義都司許荊山軍其外,以為犄角。玉成善火
器,每發必中,相持久。丙轉戰嘉南。十一月初三日,股首黃城以衆來攻,荊山宵遁,
城自外放火,破竹圍而入。玉成率所部巷戰死。振聲、步衢欲自焚,被執,不屈死。妻
張氏、女某、玉成妻唐氏亦死。幕客瀋志勇、瀋聯輝、傢丁江承惠等皆死。弁兵沒者二
百數十人。步衢、玉成,臺灣人,傢世莫詳。而同心協力,以守危疆,卒之勢蹙駢死,
閤家俱亡,人以為烈。事聞,下旨軫悼,賜祭。振聲追贈知府銜,謚義烈;步衢遊擊銜
,謚剛烈;玉成都司銜,謚勇烈。各世襲騎都尉罔替,入祀京師昭忠祠。張氏贈淑人,
唐氏恭人,均謚節烈,建坊旌表。予志勇六品頂戴,聯輝七品頂戴,均照銜議恤。命於
鬥六準建專祠,春秋致祭,以從難幕客、傢丁、弁兵配。
李石、林恭列傳
道光之末,清政不飭。洪王起兵,奠都南京,建國太平,奄有諸夏之半。風潮震動,遠
被臺灣。於是而有李石之變,於是而有林恭之變。
李石,臺邑人。時以小刀會踞廈門,而臺多漳泉人,謀起應。鹹豐三年夏四月下旬,與
楊文愛、林清十數人樹旗灣裏街,以興漢滅滿為言,從者衆。知縣高鴻飛聞警,將往討
,命廩生許廷道率練勇從。廷道以練勇未集,請暫待,不聽。移營藉兵三千,多羸弱,
器亦不備。二十八日出軍,翌日至鹿仔草,度林投巷。石設伏以俟,自後刺之,鴻飛墜
,馘首去,餘兵皆走。郡中聞報戒嚴。總兵恆裕出駐北較場,而鳳山之變作矣。
林恭,鳳山人,充縣署壯勇,與無賴伍。知縣王廷幹汰之。及聞北路之變,與其黨張古
、羅阿沙、賴棕集衆百數十人,攻踞番薯寮,搶掠至鳳治,各鄉騷動。廷幹召義首林萬
掌入衛。萬掌,恭兄也,性姦猾;群不逞之徒,出入其傢。二十八日,率衆入城。廷幹
大喜,以所戴花翎加其首,曰闔城付汝,全家付汝;恭亦擁衆入城,邑人猶以為義民也
,直入縣署。廷幹方作書達郡吏,見之欲走。曾玉水揮刀以砍。幕友張竹泉趣救,亦被
殺。典史張樹春聞堂上哄聲,趨止亦死。廷幹長子鈞未冠,倉卒持槍刺恭,不中,力鬥
死。次子湜裁九歲,遇救獲免。傢人臧獲死者十九人。妻張氏初避民傢,日夜哭,主人
患之,紿之出,卒以伶仃死。其妾匿火藥局以免。而樹春之傢亦受害。廷幹,山東安丘
人,以進士仕閩。英人之役,運餉來臺。初知嘉義縣,繼任鳳山。性貪墨,邑人怨之,
故變時無肯救者。
恭既得鳳城,踞縣署,開倉庫,縱獄囚,自為縣令,出示禁殺掠,以王光贊為軍師。南
路營參將曾元福適巡哨城外,急入援,無及,退守火藥局。恭攻之,不破。放火决水,
又不破。元福每乘隙出哨,示無恐。而糧食日用之物偽奪於民者,而陰給其直,故不睏
。郡中聞變,兩令又前後被戕,巡道徐宗幹議自守。五月初二日,恭分衆攻郡。廷道謀
內應,事泄喬死,城得不破。郡人擊退之。越數日,幕客唐塤語宗幹曰:『鳳邑之陷久
矣,鳳民之望救亦亟矣。今曾參將獨守危局,而郡無援兵,他日大府詰問,將若何?且
不戰亦不能守』。宗幹意始决,議出師,無敢往者。乃以鄭元傑署縣事赴援,元傑固辭
。宗幹曰:『吾知汝纔,且知汝父纔。汝其往哉』。舉令箭授之,曰:『此朝廷所畀也
,今轉以畀汝。汝其便宜行事』。元傑猶豫,而中營遊擊夏汝賢請行,乃誓師,以二十
八日南下,父應璠為治糧,汝賢亦牽所部從。分三隊:以義首李澄清為前軍鄉導,翁夢
熊為左隊,何璇璣為右隊,西蠃把總李朝祥率練勇八百來會。六月初二日,至二層行溪
。元福之子登瀚自募勇三百,屯弁林鼎山以屯兵五百,先後至。翌日,戰於新園。凡三
遇伏,遂入舊城。初七日,元福聞官軍至,欲自內出擊。登瀚急欲見父,先破圍入;元
傑、汝賢繼之。恭踉蹌走,餘黨伏城隅以戰,卻之,陣斬方烏翠、梁蘆等七十餘人。東
港距鳳治三十裏,為通海之市,民戶殷庶,恭敗後,將踞之,以收拾餘黨。元傑請郡吏
會水師夾攻。二十九日,恭渡溪,走大莆林。官軍追之,竄水底寮。元傑久駐東港,餉
絀,請於郡,不與,兵勇無所得食,大嘩。令從變民戶罰鍰贖罪,苛求富室,縣役黃添
又假威以逞,元傑且為所愚,東港之人怨焉。初,萬掌道恭入城,退居水底寮。及敗,
又庇之。應璠素識萬掌,遣人說以利害。七月二十七日,乃縛恭獻軍前。元傑解郡報功
,戮之。已而總兵恆裕獲石等,皆斬之。事後以元傑知臺灣縣。其明年,樹春之子扶櫬
,或言殺樹春者黃添也,元傑庇不與,樹春之子控於總督,召省察看。
丁曰健列傳
丁曰健,字述安,安徽懷寧人,寄籍順天。以舉人揀發福建。鹹豐四年,任淡水同知。
時閩粵械鬥後,地方雕蔽,曰健出而撫字,其姦猾者即以法繩之。既而小刀會黃位竄臺
灣,陷雞籠。曰健集紳民,籌戰守。以彰化林文察率鄉勇二百攻之,位敗走。調署嘉義
縣,加知府銜。嗣以軍功賞道銜,歷署福建糧道及布政使。
同治元年春,彰化戴潮春起事,全臺俱擾。二年秋,詔命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視師臺灣
,而巡撫徐宗幹亦奏簡曰健為臺灣兵備道,加按察使銜,會辦軍務。九月,至艋舺,募
舊部,謀規復。紳士林占梅豫練鄉勇二千名,保衛地方,及是隨行。進兵牛駡頭,數戰
皆捷,遂剋彰城。文察亦自麥寮登岸,定嘉義,復鬥六,駐兵阿罩霧。
初,曰健以汀州軍務,與文察有吝。至是同平臺灣,文察所部就地籌餉,又以辦理清莊
,地方復擾。曰健止之,不聽。及福建上遊告急,詔命文察內渡。文察未行,曰健劾之
。略謂:『內山?東、貓霧等處,前經署陸提臣林文察入山搜捕。於正月破林巢後,安
住傢園五十餘日,頓兵不出,以致衆議沸騰,欲圖報復。餘匪藉此,復肆攻撲。非先事
豫防,聯莊得力,竟有難解之憂』。詔命福建總督左宗棠查辦。曰健又致書宗棠,歷詆
文察不法。已而文察赴閩,殉於漳州之役,弟文明以副將傢居。越二年,賴、洪各姓訟
其霸田。曰健委知縣凌定國至彰會審,即就大堂殺之。文察之母控之省,復籲之京。案
懸不决。而曰健以病奏免。
郭光侯、施九緞列傳
郭崇高字光侯,以字行,臺邑武生也。居保西裏,以義聞裏閈。臺灣賦稅固重,正供之
外,有耗羨,有丁稅,有采買。凡納石者倍其半,折𠔌納銀又倍之。官吏之私飽,胥役
之剝削,又兩倍之。每徵收時,官符一下,皂隸四出,捕業戶、逮農民,所至騷動。
道光二十四年春三月,臺灣縣開收下芒之租。知縣閻炘示納𠔌者折銀,縣民以非例不納
。糧總李捷升至期無可繳,請治逋者。炘檄典史率役,赴東門外迫促。每至索供帳,富
傢多走避,則拘貧民以刑,示儆也。保西裏人葉周、劉取、餘潮聚議曰:『官暴至此,
民不堪命矣』。嗾壯士夜殺之。炘以亂事白道府,請會營剿辦。鄉人懼,洶洶欲變,猶
未發也。
許東燦者,郡人也,名朝錦。納資捐同知,攬辦官租,日出入衙署,聲勢振一邑。時𠔌
賤,亦命納戶繳銀,石徵二圓。不從,皆運𠔌至東門下,堆積如丘陵。東燦白縣,命弟
東寮捕抗者。納戶睏,群哀籲光侯。至是集耆老,謀入郡訴大吏。四月朔,至東郭外,
鄉人不期而會者數百,皆呼冤,行且近。城兵疑民變,急閉門,趣報守備。文武皆至,
詰以故;鹹言納銀之苦。命且散,不從。自辰至於日中,聚愈多,衆且數千。郡中猝聞
警,一時震動,守土官亦皇皇無策,乃介東燦解散,許以收回告示。而鄉民始紛紛去。
翌日,鎮道以民變白督撫,懸捕光侯,將以糾衆圍城之罪罪之。顧光侯所為出於公憤,
若一旦受罪,身戮名穢,則地方事誰肯為耶?二、三魁桀之士,密晤光侯,請起兵以抗
。不可,曰:『吾之出首者,冀幸官之一悟,民之一解也。今事勢未可知,若稍有舉動
,則罪案成矣』。擬入訴鎮道。而偵騎四出,慮被害,乃為叩閽計。潛伏糖簍中,以牛
車運至船,其友豫俟之。至天津入京,而朝廷已下諭拿辦矣。
當是時,晉江陳慶鏞為御史,直聲聞天下。光侯念非此莫可白者。八月二十有五日,至
晉江會館,見慶鏞,哭陳始末。初,東燦曾以巨案逮京訊,慶鏞諗其惡;比聞此事,尤
詆之。早日上其事。下諭解閻炘任,逮問。着總督劉韻珂飭屬捕東燦、東寮及黃應清、
蔡堂、李捷陛等,皆朋比為姦者也。至日部訊,東燦桀驁,出言傷部吏。定讞誅之,
亦治罪有差。而光侯以僨事之罪流口外。越四十二年而有施九緞之事。
施九緞,彰化人也。居於二林堡浸水莊。世業農,好預鄰里不平事。光緒十二年,巡撫
劉銘傳奏請清丈。十三年,彰屬十三堡均舉辦。知縣蔡麟祥率巡檢黃文澣、吳雲孫等,
自橋仔頭起丈。每甲長約加一,隨丈隨算,錯則改之。民無怨言。已而麟祥調用,以李
嘉棠知縣事。嘉棠固墨吏,狼貪民財,肆用姦猾。既接任,而撫署札催竣丈,乃悉變舊
章,各堡派員,數月而畢。丈員多昧算田賦等則,不計肥瘠,任意填寫;下鄉之時,索
民供帳,皆囊巨金而歸。彰之民庶早已不平矣。嘉棠示領丈單,每甲費二圓。彰賦三萬
有奇,丈後倍增其數。各員在署分單,領者少。而是時嘉義亦以催領故,民戶騷動。管
領武毅右營提督朱煥明素駐彰,銘傳檄往彈壓,以棟字營副帶林超拔代之。煥明至嘉,
縱兵焚殺。莊豪李盤率黨入彰境,主湖仔內莊楊中成傢,潛謀不軌。彰署又迫領丈單,
皂隸四出。嘉棠欲邀功,令愈嚴。官暴民怨,而九緞之變作矣。
九緞年已六十餘,既遭委員魚肉,莊人又多往訴,大憤,欲走訴巡撫,請展期。其友曰
:『巡撫端居衙署,委任縣令,左右之人誰肯為我言哉?且而一往北,則縣令以為抗己
,而捕而傢殺而身矣』。九緞曰:『然則奈何』?曰:『且待之』。二林為濱海之區、
或毗溪畔,土壤枯瘠,領者尤少。十四年八月,嘉棠又以刑威民,膞囚林武、林番薯於
北斗、西蠃,戮簡燦於鹿港。燦固土豪,雖犯法,未定讞。傳者以為許貓振,貓振亦獄
囚,弟得竜謀劫之。至是知其誤,然衆已嘯聚,遂入街,掠????館。蕃薯莊施慶從之,楊
中成亦在行,無賴二百餘人,一哄而散。嘉棠赴鹿港,得竜要諸途,從者二十餘人懼不
敢前。請鹿紳解散,始得歸。鹿港為施氏聚族之地,生員施傢珍聞警,召鄉勇不及。嘉
棠幾不免,遂銜之。
當是時,民戶洶洶,浸水莊人尤激。九月朔,環請九緞為首,至者數百人。裂布為旗,
大書「官激民變」。九緞立神輿後,如報賽狀,楊中成、許得竜、施慶、李盤等從行,
禁劫殺,沿途鄉民多持兵隨之。亭午至城下,駐南瑤官,大呼索焚丈單。日晡不期而會
者數千人。嘉棠閉城門,電撫署告變。未幾電綫絶,都司葉永輝、洪盤安、棟字營副帶
林超拔各登陴,丈員亦助守。檄召各堡紳董,每堡集丁壯二百,而誤書二人。堡董皆遲
疑,無敢入援者。初二日,九緞率衆駐八卦山。山在城東隅,高數十丈,上有炮壘。衆
請開炮擊縣署,不可,曰:『殃民之罪,祇在嘉棠。若炮擊之,則玉石俱焚,是以暴易
暴矣。夫我輩之來,為民請命。若得縣令一諾,收毀丈單,則相率歸鄉,可告罪於父老
也』。衆聞之,皆以九緞為仁,稱之曰「公道大王」。初三日,城圍益急,所檄兵又不
至。嘉棠懼,欲自殺,左右止之。煥明在嘉,聞變馳救。至北斗,紳董以民亂途險,請
止軍。不聽。及大埔心,為無賴尾擊,所部死十餘人,彈藥又罄,煥明逃至竹巷尾。九
緞偵其來,迎擊之,遂死。事聞,詔建專詞。城中聞煥明之耗,衆愈懼欲走。嘉棠介教
諭周長庚、局紳吳景韓、總理蔣攀竜縋見九緞,勸其歸。九緞索焚丈單而後退。嘉棠不
决,而圍愈迫。乃佯許之,以望援兵。然彰城如鬥,攻之則破。環圍數日,米油告竭。
紳士請發綏豐倉以振,集壯丁為義勇,而援兵亦且至矣。
初,統領棟字營林朝棟駐臺北,聞警馳救。初六日,至田中央,調兵蓐食。自率土勇八
百入市仔尾,以副將餘保元、衛隊把總林青雲各帶所部,潛行突擊。林超拔亦自城上助
戰。剋八卦山。九緞退駐平和厝莊,圍始解。十一日,朝棟復出擊。環戰兩時,陣斬四
十一,捕八人,皆戮之。官軍亦傷十七。九緞歸浸水莊。朝棟以亂平電撫署。
先是都司鄭有勤率隘勇二營援彰。初七日,至大甲;翌日,至牛駡頭。所部與莊人爭鬥
,銃斃數人。莊民蔡訪鳴金聚衆,欲報怨。隘勇走。十三日,抵城。而駐防基隆總兵竇
如田亦率銘字營三營至。十四日,嘉棠以各路兵至,倡攻二十四莊,夜令炊飯進軍。浙
人凌雲在幕,知民冤,告於有勤曰:『朱提督之死,非二十四莊之罪也。自武西堡北上
,已被沿途截殺,損失過半。抵竹巷尾始殉難,固非其界。若攻剿之,恐激變,則城安
而復危。唯君圖之』。有勤遍告各統領,始止。教諭周長庚、中軍葉永輝札告二十四莊
紳董,速入城領旗,否則聲討。然莊民未知城中虛實,且道梗,不至。嘉棠大怒,復令
進攻。貢生吳德功聞其事,夜見周、葉曰:『二十四莊之不來,昧於事而非敢違縣札也
。請遲一夜,德功當馳函泣告之』。是時各隘截斷,路布蒺藜,無敢往者。生員陳捷華
、王贊成、白一聲、白玉音等皆願去,分持德功書,間道往。十五日,布政使瀋應奎、
臺東州知州吳本傑、澎湖鎮總兵吳宏洛統領銘、隘、昌各軍至,嘉棠又力主毀莊。皆觀
望不來,唯綫東西堡十莊、貓羅三十五莊、東西蠃各堡已由德功函招領旗。應奎亦出示
招安,人心始定。
當變之起也,嘉棠釀之。及應奎查問,反誣鹿港紳商助匪,復請討。不聽。召鹿紳蔡德
芳、黃玉書詢之,語及嘉棠。於是嘉棠大恨鹿人矣。十六日,請攻鹿港。宏洛將發兵,
鹿人惶恐徹夜。德功請止,不聽。請應奎止之,亦不聽。應奎知民冤,電稟銘傳,以鹿
港一攻,則沿海皆將激變。銘傳乃令宏洛歸應奎節制。十七日,福寧鎮總兵曹剋忠至自
基隆,為查變也。
當是時官軍迭至,九緞潛伏浸水莊。二十三日,宏洛攻之,走湖仔內莊。所至民為供食
。圍楊中成傢,亦已走,不得一人。二十五日,各提兵歸。浸水莊總理王煥,年七十。
當事之起,嚮鹿港徵餉,商人以官兵不足恃,慮被劫,潛助之,未半日而得五千金,分
發民軍。然彰人之變,嘉棠之罪也。銘傳知其暴,二十九日,撤任,以朱公純代之。
示安民,脅從罔治。設保安局,以紳士蔡德芳、吳景韓、吳鴻賓、劉鳳翔、吳德功等理
善後事。令捕施九緞、王煥、楊中成、李盤、施慶、許得竜等,餘皆赦之。
十一月初六日,銘傳上彰變始末,以嘉棠剛愎自肆,不洽輿情;又以丈賦不均,失民心
,請撤銷清賦保案,並褫施傢珍、施藻修衣頂,以其比匪也。臺灣兵備道唐景崧奉銘傳
命赴彰會辦,途次二十四莊,莊民跪道呼冤。以棟字營駐兵其內,索取李碰等犯,雞犬
不寧,景崧令撤營。至彰查核嘉棠罪狀,稟請奏參。新任布政使邵友濂亦以其殘酷,視
民如寇仇,詳請革職,永不敘用。嘉棠懼,星夜赴撫署,哭求卸罪,且譖訴鹿港官紳比
匪。一時蜚語沸騰,地方復動。二十二日,銘傳電拘教諭周長庚,提解遊擊鄭榮、進士
蔡德芳、生員施傢珍、施藻修。吳景韓等,到轅集訊。以長庚止攻二十四莊,又招徠莊
耆領旗,故嘉棠言其比匪。長庚亦訐之。銘傳札飭新任彰化知縣羅東之、臺灣知縣黃承
乙會審,具供送轅。及嘉棠往北,言長庚罪,撫署中人又受賄,為左右襢。長庚已請假
會試,十九日,自塗葛堀乘舟內渡,追之不及。銘傳通電福州、上海等處捕之。十四年
春二月,嘉義進士徐德欽獲王煥,解轅訊鞫,竟無比匪情形。復提鹿商帳册,亦無援助
軍火數目,乃釋鄭榮,令赴鹿港,罰捐軍糈三萬兩,案始結。十八年鼕十二月,臺灣知
府程起鶚舉前都司葉永輝行清莊法,遂獲李盤。既而許得竜、施慶、楊中成亦次第就捕
,與王煥皆殺之。而九緞已於十六年病歿浸水莊中。或曰,潛走泉州也。
連橫曰:嗟乎!士大夫讀書論世,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而一逢其變,則縮項潛伏,身未
行而氣先羸,或且枉己?人,翻然而與之合,以行其不義者,何其卑耶!光侯、九緞皆
鄉麯之細民,手無寸柄,而為義所迫,不顧利害。此則士大夫之所不敢為,而彼肯為之
。何其烈耶!其事同,其志同,故並傳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捲一·開闢紀 | 捲二·建國紀 | 捲三·經營紀 | 捲四·獨立紀 | 捲五·疆域志 | 捲六·職官志 | 捲七·戶役志 | 捲八·田賦志 | 捲九·度支志 | 捲十·典禮志 | 捲十一·教育志 | 捲十二·刑法志 | 捲十三·軍備志 | 捲十四·外交志 | 捲十五·撫墾志 | 捲十六·城池志 | 捲十七·關徵志 | 捲十八·榷賣志 | 捲十九·郵傳志 | 捲二十·糧運志 | 捲二十一·鄉治志 | 捲二十二·宗教志 | 捲二十三·風俗志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