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笔 》 憶往述懷 》
第33節: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3)
季羨林 Ji Xianlin
在外國知識分子中,衹有印度的同中國的有可比性。印度共有四大種姓,為首的是婆羅門。在印度古代,文化知識就掌握在他們手裏,這個最高種姓實際上也是他們自封的。他們是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上受到普遍的尊敬。然而卻有一件天大的怪事,實在出人意料。在社會上,特別是在印度古典戲劇中,少數婆羅門卻受到極端的嘲弄和污衊,被安排成劇中的醜角。在印度古典劇中,語言是有階級性的。梵文衹允許國王、帝師(當然都是婆羅門)和其他高級男士們說,婦女等低級人物衹能說俗語。可是,每個劇中都必不可缺少的醜角也竟是婆羅門,他們插科打諢,出盡洋相,他們衹準說俗語,不許說梵文。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嘲笑婆羅門的地方。這有點像中國古代嘲笑"腐儒"的做法。《儒林外史》中就不缺少嘲笑"腐儒"--也就是落魄的知識分子--的地方。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也是這種人物。為什麽中印同出現這個現象呢?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
我在上面寫了我對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寫歷史,連鑒往知今一類的想法我都沒有。倘若有人要問:"現在怎樣呢?"因為現在還沒有變成歷史,不在我寫作範圍之內,所以我不答復,如果有人願意去推論,那是他們的事,與我無幹。
最後我還想再鄭重強調一下:中國知識分子有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是世界上哪一個國傢也不能望其項背的。儘管眼下似乎有一點背離這個傳統的傾嚮,例證就是苦心孤詣千方百計地想出國,有的甚至歸化為"老外",永留不歸。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衹能是暫時的現象,久則必變。就連留在外國的人,甚至歸化了的人,他們依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依然要尋根,依然愛自己的祖國。何況出去又回來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呢?我們對這種人千萬不要"另眼相看",當然也大可不必"颳目相看"。衹要我們國傢的事情辦好了,情況會大大地改變的。至於沒有出國也不想出國的知識分子占絶對的多數。如果說他們對眼前的一切都很滿意,那不是真話。但是愛國主義在他們心靈深處已經生了根,什麽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於前,遲雷震於頂,他們會依然熱愛我們這偉大的祖國。這一點我完全可以保證。衹舉一個衆所周知的例子,就足夠了。如果不愛自己的祖國,巴老為什麽以老邁竜鐘之身,嘔心瀝血來寫《隨想錄》呢?對廣大的中國老、中、青知識分子來說,我想藉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得的話:愛國沒商量。
我生平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可是我對於當知識分子這個行當卻真有點談虎色變。我從來不相信什麽輪回轉生。現在,如果讓我信一回的話,我就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再播弄我,千萬別再把我弄成知識分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生命的價值 | 第2節:我們面對的現實 | 第3節:談老年(1) | | 第4節:談老年(2) | 第5節:養生無術是有術 | 第6節:回頭看看(1) | | 第7節:回頭看看(2) | 第8節: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 第9節:一寸光陰不可輕 | | 第10節:希望在你們身上 | 第11節:三思而行 | 第12節:園花寂寞紅 | | 第13節:人間自有真情在 | 第14節:老馬識途 | 第15節:珍愛大自然 | | 第16節:走嚮天人合一 | 第17節:我的嬸母 | 第18節:我的妻子 | | 第19節:回憶 | 第20節:寂寞 | 第21節:爽朗的笑聲 | | 第22節:毀譽 | 第23節:談禮貌 | 第24節:漫談撒謊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