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33節:裏仁篇第四(3)      楊樹達 Yang Shuda

  《後漢書?陳蕃傳》曰:靈帝即位,竇太後優詔蕃,封蕃高陽侯。蕃上疏讓曰:竊惟割地之封,功德是為。臣孰自思省,前後歷職,無它異能,合亦食祿,不合亦食祿。臣雖無素之行,竊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若受爵不讓,掩面受之,使皇天震怒,災流下民,於臣之身,亦何所寄?”竇太後不許。蕃復固讓,章前後十上,竟不受封。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
  《荀子?大略篇》曰: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席之言。(本誤作細,茲據郝、王校改正。)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後漢書?郭泰傳》曰:茅容,字季偉,陳留人也。年四十餘,耕於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衆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共言,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共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飲。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顛沛必於是。”
  《禮記?檀弓上篇》曰: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左傳?哀公十五年》曰:子路入,曰:“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大子無勇,若燔臺半,必捨孔叔。”大子聞之,懼,下石乞、盂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春秋?襄公三十年》曰:五月甲午,宋災,伯姬卒。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公羊傳》曰: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隱之也。何隱爾?宋災,伯姬卒焉。其稱謚何?賢也。何賢爾?宋災,伯姬存焉。有司復曰:“火至矣,諸出。”伯姬曰:“不可,吾聞之也: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春秋?僖公二十二年》曰:鼕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公羊傳》曰:偏戰者日爾,此其言朔何?《春秋》辭繁而不殺者,正也。何正爾?宋公與楚人期戰於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也。”既濟,未畢陳,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又《僖公二十三年》曰:夏五月庚寅,宋公、茲父卒。《𠔌梁傳》曰:茲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何休《𠔌梁廢疾》曰:所謂教民戰者,習之也。《春秋》貴偏戰而惡詐戰。宋襄公所以敗於泓者,守禮偏戰也,非不教其民也。孔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未有守正以敗而惡之也。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禮記?表記篇》曰: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鄭註云:一人而已,喻少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禮記?表記篇》曰: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
  《漢書?外戚孝昭上官後傳》曰:子路喪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觀過知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