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票 》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力作:美國怎麽了 》
第33節:福利國傢的政治(3)
剋魯格曼 Paul R. Krugman
不過一旦上臺,羅斯福不僅開始認真對待一些激進的觀點,而且親身擔負重任,勸說公衆放棄傳統見解、接受大刀闊斧的新政策。他之所以能戰勝選民天生的守成主義,主要是拜歷史的偶然事件之賜。首先,1929~1933年的經濟浩劫使舊精英及其意識形態聲名掃地,而1933年開始的復蘇雖然限於局部,但仍然為"新政"的改革贏得了信譽。羅斯福在第二任就職演講中宣佈:"我們一直都知道,隨心所欲的利己主義是不良的品行。現在我們知道,這還是不良的經濟學。"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勢之下,政府明顯有必要大舉幹預經濟,對激進措施的疑慮也被棄置一旁。因此,到艾森豪威爾給他兄弟寫那封信時,"新政"體製已不再被視為激進的革新,而成為美國生活的常態。
無疑,如果"新政"之前的流俗是對的,如果對富人徵稅、提供社會保障與失業補貼、強化工人談判權會破壞經濟,事情的發展絶不會是這樣的。事實上,在"大壓縮"之後,發生了美國史上最偉大的持續性經濟繁榮。羅斯福的政績也證明,反對大規模幹預經濟的常見理由之一,即這勢必導致同樣大規模的腐敗,與事實並不相符。回頭來看,"新政"施行之清正廉明令人驚嘆。在羅斯福主持下聯邦開支大增,包括"工作促進署"(WPA)的開支,該署對這筆錢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新政"前被民衆廣泛視為腐敗的公共救濟活動,其形象在後來確實大大改觀。
"新政"的清廉並非偶然。"新政"官員近乎偏執地檢查自己的項目,使之免受腐敗沾染。羅斯福特地設立了一個強有力的"進展調查部",調查WPA中被舉報的不法行為。結果證明這個單位的工作確實高效,後來國會的一項調查也未發現任何被遺漏的嚴重違規行為。
如此盡心竭力地保持政府的誠信,與其說反映了羅斯福的個人品德,不如說反映了一種政治上的需要。羅斯福的執政使命就是要展示,政府積極行動會收到成效。為使人信服這一使命,他需要保持政績的廉明,他也的確做到了。
還有一件事。雖說美國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是為展示政府的效率而事先策劃好的,但戰時經歷確實絶好地證明了政府的高效。美國政府證明自己既能打一場全球性戰爭,又能主持大局,大規模地動員國傢資源。從此,保守派人士就很難再宣稱政府什麽事都辦不好了。
到了1948年,政府應積極介入經濟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這一理念在實施中使貧富差距大大縮小。舊觀念認為,政府應當袖手旁觀,羅斯福在1936年的麥迪遜廣場花園演講中將此譏刺為"'最冷漠的政府最好'原則",在1948年,這種觀點已淪落為奇談怪論。
不過,若沒有一個有影響的政治聯盟做支撐,單單贏得理念鬥爭的勝利是不夠的。事實上,美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變化,政治重心嚮社會下層移動,那些受惠於"大壓縮"、與延續相對平等的收入分配有利害關係的人,獲得了更大的力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第1節:美國怎麽了 目錄 | 第2節:舊日情懷(1) | 第3節:舊日情懷(2) | 第4節:舊日情懷(3) | 第5節:舊日情懷(4) | 第6節:舊日情懷(5) | 第7節:舊日情懷(6) | 第8節:長鍍金年代(1) | 第9節:長鍍金年代(2) | 第10節:長鍍金年代(3) | 第11節:長鍍金年代(4) | 第12節:長鍍金年代(5) | 第13節:長鍍金年代(6) | 第14節:長鍍金年代(7) | 第15節:長鍍金年代(8) | 第16節:長鍍金年代(9) | 第17節:長鍍金年代(10) | 第18節:長鍍金年代(11) | 第19節:長鍍金年代(12) | 第20節:大壓縮(1) | 第21節:大壓縮(2) | 第22節:大壓縮(3) | 第23節:大壓縮(4) | 第24節:大壓縮(5)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