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票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美国怎么了 》
第33节:福利国家的政治(3)
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不过一旦上台,罗斯福不仅开始认真对待一些激进的观点,而且亲身担负重任,劝说公众放弃传统见解、接受大刀阔斧的新政策。他之所以能战胜选民天生的守成主义,主要是拜历史的偶然事件之赐。首先,1929~1933年的经济浩劫使旧精英及其意识形态声名扫地,而1933年开始的复苏虽然限于局部,但仍然为"新政"的改革赢得了信誉。罗斯福在第二任就职演讲中宣布:"我们一直都知道,随心所欲的利己主义是不良的品行。现在我们知道,这还是不良的经济学。"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势之下,政府明显有必要大举干预经济,对激进措施的疑虑也被弃置一旁。因此,到艾森豪威尔给他兄弟写那封信时,"新政"体制已不再被视为激进的革新,而成为美国生活的常态。
无疑,如果"新政"之前的流俗是对的,如果对富人征税、提供社会保障与失业补贴、强化工人谈判权会破坏经济,事情的发展绝不会是这样的。事实上,在"大压缩"之后,发生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持续性经济繁荣。罗斯福的政绩也证明,反对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常见理由之一,即这势必导致同样大规模的腐败,与事实并不相符。回头来看,"新政"施行之清正廉明令人惊叹。在罗斯福主持下联邦开支大增,包括"工作促进署"(WPA)的开支,该署对这笔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新政"前被民众广泛视为腐败的公共救济活动,其形象在后来确实大大改观。
"新政"的清廉并非偶然。"新政"官员近乎偏执地检查自己的项目,使之免受腐败沾染。罗斯福特地设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进展调查部",调查WPA中被举报的不法行为。结果证明这个单位的工作确实高效,后来国会的一项调查也未发现任何被遗漏的严重违规行为。
如此尽心竭力地保持政府的诚信,与其说反映了罗斯福的个人品德,不如说反映了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罗斯福的执政使命就是要展示,政府积极行动会收到成效。为使人信服这一使命,他需要保持政绩的廉明,他也的确做到了。
还有一件事。虽说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为展示政府的效率而事先策划好的,但战时经历确实绝好地证明了政府的高效。美国政府证明自己既能打一场全球性战争,又能主持大局,大规模地动员国家资源。从此,保守派人士就很难再宣称政府什么事都办不好了。
到了1948年,政府应积极介入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一理念在实施中使贫富差距大大缩小。旧观念认为,政府应当袖手旁观,罗斯福在1936年的麦迪逊广场花园演讲中将此讥刺为"'最冷漠的政府最好'原则",在1948年,这种观点已沦落为奇谈怪论。
不过,若没有一个有影响的政治联盟做支撑,单单赢得理念斗争的胜利是不够的。事实上,美国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变化,政治重心向社会下层移动,那些受惠于"大压缩"、与延续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有利害关系的人,获得了更大的力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
|
|
第1节:美国怎么了 目录 | 第2节:旧日情怀(1) | 第3节:旧日情怀(2) | 第4节:旧日情怀(3) | 第5节:旧日情怀(4) | 第6节:旧日情怀(5) | 第7节:旧日情怀(6) | 第8节:长镀金年代(1) | 第9节:长镀金年代(2) | 第10节:长镀金年代(3) | 第11节:长镀金年代(4) | 第12节:长镀金年代(5) | 第13节:长镀金年代(6) | 第14节:长镀金年代(7) | 第15节:长镀金年代(8) | 第16节:长镀金年代(9) | 第17节:长镀金年代(10) | 第18节:长镀金年代(11) | 第19节:长镀金年代(12) | 第20节:大压缩(1) | 第21节:大压缩(2) | 第22节:大压缩(3) | 第23节:大压缩(4) | 第24节:大压缩(5)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