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巴西華人的成功之路:一傢九博士 》
第33節:第三章 軍校情歌(2)
陳先俊 Chen Xianjun
正民身體虛弱,由於長期流浪,營養不足,身高175公分,而體重僅有48公斤。因而臂力不夠,課下休息時,常常挂在單杠上,不準下來。甚至手掌磨破,鮮血淋漓,連哼也不敢哼一聲,衹得默默忍受。要是頂撞上級,又得罪加一等。禁食、禁水,關禁閉,任憑長官的喜好,隨便處罰,反正都不能輕易過關。雖然每天體力透支,所幸他們吃得好,飯是空勤伙食,每天五頓,美味營養。一個入伍生每月的伙食費,竟比一位陸軍中校的薪水還高。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支撐下來,沒有纍倒。
八個月以後,他們奇跡般地通過了訓練。跟入伍前相比,每個人都像脫胎換骨一般,練就一身鋼筋鐵骨,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本領。大傢高興地到了成都市郊,進入簇橋空軍通訊電子學校,準備進校研習本科專業。沒有想到,第二天學校接到命令,還要來一次測驗,以成績好壞,决定學生的去留。經過全面考試,100多名學員,衹有正民、鑒民等38名合格,其餘全被淘汰。這些過關的學員,插入第三隊,與原來及格的學員一起,同為通校十期正科一二班。
八個多月的朝夕相處,同學們早已情同手足,難分難捨了。淘汰的同學捨不得離隊。回想起入伍訓練時,受過的種種辛苦,人人都有美好的希望,卻被摒棄在軍校的大門之外。離校分別時,每個人心裏都不是滋味。
正民有自知之明,在連續流亡中讀的中學,其中曾連跳三級,雖然通過了考試,可是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知識實在太少。那時,在軍校十期正科班裏,碰到京滬區的高中畢業生,與他們同堂上課,更是發現自己的不足,比起他們來實在淺薄。過去的中學課程,都是在破廟古祠中,坐在石頭上讀完的。化學課沒有見過試管,物理課也從未見過天平。這樣,正民與大城市裏的同學一塊學習,就有說不出的自卑,想要迎頭趕上,衹有分秒必爭,擠時間,來彌補過去知識的欠缺。
生活在花花緑緑的世界裏,穿梭在忙忙碌碌的人海之中,智者用精神追求來支撐生活,庸人用物質享受來麻木自我。周末和假期,都是正民努力學習、補習功課的好時機。晚上,同學們結伴去看電影,他卻獨伴孤燈,認真讀書。當外出的同學,描述電影明星陳娟娟、白楊演得精彩動人時,他也想去看個究竟。成都四季長青,白天風和日麗,同學們外出郊遊,悠哉遊哉,觀賞優美的景色。正民在校關起門來,鑽研功課。當別人眉飛色舞,講起成都的桂花飄香十裏,青城山的日落無限瑰麗時,正民也不止一次地想去飽覽一番。然而,他始終不為電影、美景的誘惑所動搖。他認為,衹有掌握現代科技,才能使國傢由弱變強。到那個時候,想看什麽電影,要遊什麽名勝,不都可以隨心所欲嗎?更要緊的是,他牢記母親的教悔"吃得苦中苦,方有甜上甜",絶不能貪圖享樂而耽誤前程啊!
當時,空軍通校的校譽蒸蒸日上,他們的校長是方朝俊。方曾留學美國,與美軍數度交涉,接收了新式的雷達和通訊器材。這是二戰期間,美國遠東作戰部隊最好的裝備。因此,通校設備最完善,也最現代化,成為全國大專院校的尖子。在視察比賽中,全國硬件第一。學校聘請了多位全國知名的專傢,如大學微積分課本的編者餘介石,有很多專著的羅承佑、劉鈞教授等任教。由於校長領導有方,師資陣容強大,通校很快就成為全國的學術中心。因為具有這些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它成為各地學子們拼命追求的理想學校。
那時的考試特別公正嚴明,測驗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考試都要在大禮堂舉行,兩個座位之間,距離十步,考官虎視眈眈,瞪着銳利的雙眼,來回巡視。就是為了杜絶作弊的行為,達到公平競爭的目的。嚴格的考試不知擠垮了多少學子,評捲完畢,總有數人成績不及格,遭到淘汰,被送回老傢。因此,學生們都刻苦用功,誠惶誠恐,兢兢業業,不到畢業,誰也不敢保險一定過關。因而,他們每次大考,都有"如臨大敵"一樣的感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前言(1) | 第3節:前言(2) | 第4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 | 第5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2) | 第6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3) | 第7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4) | 第8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5) | 第9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6) | 第10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7) | 第11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8) | 第12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9) | 第13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0) | 第14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1) | 第15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2) | 第16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3) | 第17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1) | 第18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2) | 第19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3) | 第20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4) | 第21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5) | 第22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6) | 第23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7) | 第24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