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教育(9)
李鍌 Li Xian
學習語文,固然要重視環境;修德為學,更須講究環境。孟子嚮戴不勝提出一個良策,以誘導宋國國君嚮善。假使在宋國國君身邊的官員都是像薛居州一般的善士,那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勸學》篇),國君經常接觸君子,自能嚮上、嚮善了。反之,國君如果經常接近姦佞小人、(新浪讀書獨傢首發)而正人君子則飽受排擠,那又怎能使國君熏陶成德呢?再者,身為國君,固然應該親近賢德之士,一般人又何嘗不然呢?衹有嚮損友發出絶交書,並且“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我們的修養才能日進於高明,我們的學問纔可精益求精。環境對於學習者的深遠影響,由此可見。
(二)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①,纔也養不纔,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纔也棄不纔,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②。(《離婁》下·七)
章旨
孟子認為父兄賢才有涵育熏陶子女的義務。
註釋
①中也養不中能行中道的人,教養不合中道的人。朱熹《孟子集註》:“養,謂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也,句中語氣助詞。
②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指賢德和不肖,其中的距離相差不多。所謂賢父、兄,若不能教養子弟,也就算不上有賢德了。其間不能以寸,其間距離不到一寸。
析論
父(母)兄(姊)若能實踐中道,那麽必然是孝悌忠信、樂善不倦的人;而涵育熏陶其子弟,使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才,也是合於情理、極為自然的事。有這樣賢德的父(母)兄(姊),其幸福自是不在話下。至於才華出衆的父(母)兄(姊),除了自己有所成就之外,也應分一些心力、時間,以教養、裁成其子弟。須知纔德、智慧兼備的人,必然會實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想。對於他人,尚且要立之、達之,何況是自己的子(女)弟(妹)呢?無論是品德之熏陶,或是才學之裁成,固然是由於父兄賢才,實則良好的環境也是相當重要的。
假如衹顧成就自己,對於子弟卻不加以教養裁成;那麽縱使自己能守中道,有纔德,這種人和那些不能守中道、而又沒有纔德的人,實在也沒有多大差別。就像今天社會上有很多家庭,父母親的纔德學問都是很有成就,卻整天忙着事業應酬,無暇以其纔德、學問熏陶子女,而子女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於是成為不肖子弟。果真如此,則為人父母者,誠難辭其咎。
(三)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①,傅說舉於版築之間②,膠鬲舉於魚????之中③,管夷吾舉於士④,孫叔敖舉於海⑤,百裏奚舉於市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亂其所為⑨,所以動心忍性⑩,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告子》下·一五)
章旨
孟子藉聖賢興起、國傢存亡的事例,說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憂患的環境,可以使人睏心衡慮,動心忍性;安樂的環境,則會使人苟且偷安,生活糜爛。
註釋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舜發跡於歷山的田野中。畎畝,田野。畎,音quǎn,田溝。畝,田壟。
②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在搗土築墻的生涯中被殷高宗所舉用。傅說,殷代賢士,隱於版築,殷高宗舉以為相,國大治。說,音yuè。版築,古人築墻的方法,以版夾土,將土搗實以築墻。
③膠鬲舉於魚????之中膠鬲在販售魚、????的商場中被周文王舉用。膠鬲,殷代賢臣,遭紂之亂,隱世經商,周文王知其賢而加以舉用。鬲,音g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