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 時代最大絆腳石的人生傳奇:晚清有個李鴻章 Biggest stumbling block to the legendary times of life: there is a late Qing Li 》
第五章 洋務運動(1)
趙焰 Zhao Yan
世人在看待歷史人物的業績時,最喜歡註重他們富有戲劇性的、充滿詩意的時刻,這是最容易的觀察方式。其實,所有具有歷史意義的業績,都經過了孜孜不倦的長期準備以及通嚮成功的種種堅忍不拔的努力,經過思想上、行動上、組織上的苦心孤詣,而這些,一般來說,很容易被忽略。就像李鴻章,有誰註意這個人在洋務運動中所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以及汗牛充棟龐雜無比的細枝末節呢?從正在編撰的《李鴻章全集》來看,可以說,絶大部分都是李鴻章浩如煙海的書信和奏摺:奏稿包括貼黃1500萬-1600萬字,函稿600餘萬字,電稿300萬字,詩文100萬字,全集總目錄100餘萬字,總計約2500萬—2600萬字。這些,都堪稱歷史上個人文集之冠。而李鴻章的書信和奏摺,有很多,都是在晚年辦洋務時寫下的。在那些信札和奏摺中,既有對於洋務運動的總體構想,進程中的深思熟慮,也有遇到睏難時的想方設法,以及遭遇阻力時的無奈和鬱悶——在給友人和傢人的書信中,李鴻章經常在信中用合肥土話狠狠地駡人,以發泄自己內心積淤的怒氣。
李鴻章應該算是清朝“思想解放”的先驅者。在繁忙的事務當中,李鴻章一直堅持着對於西方文化的瞭解和學習,對於這樣的一個身居高位的官員,這一點,應該是相當不易的。一有時間,李鴻章就閱讀一些西方的著作,並且對於西方社會的變革進行着思考。他曾經說:“阿(亞裏士多德)氏以前人之說為無可疑,即據之以推新理,故其學不及貝(培根)氏。”褒揚培根,貶抑亞裏士多德,無非是他反對泥古,渴望從實際出發研究新事物成為一代新風的求變心理的折射。他渴望有中西哲學和各項學術融合的新的文化誕生。
那段時間,李鴻章在與友人的信當中寫道:“書生們空談誤國,實在可嘆,外國猖獗到了這個地步,不急切地求得國傢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啊!”李鴻章大聲疾呼:在目前形勢下,對外,我們必須與洋人和睦相處;對內,我們必須改革我們的制度。如果我們繼續保守而不求任何改變,全體國民將日益退步和衰弱。……當今所有外國都在實行一個接一個的改革,每天都在進步,猶如升騰的蒸氣機。唯我中國竟如此小心地維護傳統制度,即使中國亡了,保守派也不會感到痛惜。天啊,人啊!我們怎樣才能明白其中緣由呢?……西方人特別依仗他們的槍、炮和蒸汽船的優越和效能,纔得以蹂躪中國。……生在今日卻依然說“抵製蠻夷”和“把他們趕出我們的國土”,簡直是膚淺而荒謬的空話。……沒有武器和技術,我們怎能哪怕過一天安寧日子?自強的方法就是學習他們能做的事和接受他們依靠的東西。(李鴻章《復王壬秋山長》;李鴻章《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
可以看出的是,李鴻章推進洋務運動時,雖然不排除個人利益的成分,但他的總體願望,還是為了國傢和民族的繁榮富強。李鴻章看到了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因為科技和文化的薄弱所造成的。李鴻章討厭空談誤國,希望通過集腋成裘腳踏實地的努力,以求得中國一點一滴的改變。正因為這樣的想法,李鴻章决心在有生之年踏踏實實地做點實事,以自己的力量推動龐大的中國有所改變。
1860年以後,李鴻章開始有計劃地進行他的洋務運動了。起初,這樣的行為,源於“同治中興”的背景。1861年鹹豐皇帝逝世,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後,開始了自強運動。從1862到1875年,朝廷頒布了一係列詔書,要求地方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絶大多數地方,既沒有理解力,也沒有行動力,衹是做做樣子,敷衍了事。衹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一批地方大臣,算是踏踏實實地做了很多事情。
李鴻章辦理洋務運動的初衷是什麽呢?從表面看,李鴻章的目的是希望藉西方之科技以充實大清的軍事力量。所謂的“洋務”,實際上就是“西方事物”。李鴻章就是想通過這場運動切實地學習洋人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運動是以技術入手的,這是表面,但在深層次上,李鴻章也看到了清朝制度和文化的弊端,而這種文化和制度,都不具有競爭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楔子(1) | 楔子(2) | 楔子(3)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1)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2)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3)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4)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5)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6)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1)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2)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3)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4)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5)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6)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7)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8) | 第三章 曾門弟子(1) | 第三章 曾門弟子(2) | 第三章 曾門弟子(3) | 第三章 曾門弟子(4) | 第三章 曾門弟子(5) | 第三章 曾門弟子(6) | 第三章 曾門弟子(7)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