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33節:我眼裏的於丹及"於丹現象"(5)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為什麽是於丹?
  西方傳播學有一種令人聽起來感到不舒服的理論,叫做"靶子論"。這種理論形象地把傳播內容比作箭,把傳播對象比作靶子,而傳播者呢,自然是操箭的弓手。據說,傳播者是主動的,傳播對象是被動的,而且散沙一般,無法抵禦傳播者的射擊。衹要你肯把箭射嚮靶子,傳播對象就會應聲而倒,即接受你的傳播內容。這種理論,把傳播對象視為愚昧的蕓蕓衆生,把傳播者視為可以為所欲為的神人,似乎不管傳播什麽內容(真的、假的、善的、惡的、美的、醜的)衹要不斷地射箭,傳播對象都會不加選擇、也無須懷疑地加以接受。事實上,問題沒那麽簡單,傳播對象豈可隨意擺布?豈可任人愚弄?豈可去接受那些假的、醜的、惡的傳播內容?你在那裏無中生有地傳播一些謠言也是可以擊倒"靶子"的麽?
  "靶子論"早已行不通了,現在的傳播者誰還按這種理論行事?"靶子論"之所以沒有生命力,關鍵性的原因是沒有正確對待傳播對象,它不是尊重傳播對象,而是壓服、愚弄傳播對象。於是,傳播者與傳播對象之間的關係就不正常了,傳播者總是高高在上,把自己視為教育者,把傳播對象視為受教育者,我講你聽,我有發言權,你沒有發言權,講一次不行,再講一次,用傳播攻勢來折服你,似乎謠言三遍也成真理。
  隨着時代的進步和大衆傳媒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早已把"靶子論"拋棄了。其實,傳播者與傳播對象是平等的,傳播者尊重傳播對象,而傳播對象則依賴傳播者。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關係,我尊重你,你依賴我,通過傳播這條紐帶,把雙方的心係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報紙沒有讀者,報紙給誰看呢?讀者離開了報紙,又怎樣獲取信息呢?報紙、電臺、電視臺、出版社都離不開自己的讀者、聽衆和觀衆。他們纔是傳媒的主人,而記者、編輯、播音員衹不過是受衆的服務員罷了。寫到這裏,我們又可以說傳播者與傳播對象之間的關係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
  既然是這樣,傳播者就要把傳播對象看作朋友,非常友好地對待他們。現在常聽人說"讀者是上帝"。這個比喻性的說法未必太恰當,但可以看出讀者在傳播者心目中的地位,並對讀者懷有美好的感情。
  人是感情的動物,人際關係往往以情係之,讀者與編者之間難道就僅僅是我花錢你賣報的買賣關係嗎?當然不是,這中間有感情的紐帶。30年代,著名作傢鄒韜奮辦刊物,把讀者視為親人,對讀者來信一一作復,而讀者把它視為良師益友,並對他的出版事業予以支持。鄒韜奮對讀者懷有感情,並靠這種感情反饋發展了自己的傳播事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