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股票 》 解析華爾街崩盤的基因:華爾街戰爭 》
第33節:大格局(2)
羅慰年 William Luo
吳垠 Wu Yin
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且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産方面。
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産;到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一係列購買行動,日本人已經握有全美國10%的不動産。
從1985年到1990年間,日本企業總共有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海外並購案中,其中18起是針對美國公司。
日本人的觸角伸到了各個領域,資本滲透到美國的體育、文化等産業。
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後更名為索尼影像娛樂公司。鬆下電器産業公司接着購買了美國音樂公司(MCA)。
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業和政府共嚮美國一些著名高等學府投資1.75億美元,甚至嚮華盛頓的五大思想庫投資540萬美元,以此影響美國政府的决策。
另外,在高爾夫球場、職業棒球隊等場所,日本人也是最活躍的人群。
而在金融這一行業,日本人更是氣勢如虹。
日本人在1985年財大氣粗地購買了9傢美國銀行。自尊心得到了極大滿足的日本人,為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瘋狂購買沾沾自喜。但是,這讓美國人感到驚恐。他們覺得日本人除了自由女神像沒有收購,其餘的全部照單全收。
對於日本人的收購狂潮,一些美國報刊稱為“經濟珍珠港”,有的則哀嘆美國“引人註目的資産全都被日本購買”。
一時間,日本人有了風光無限的感覺。
這種新奇的體驗非常好,多年來衹能對美國唯唯諾諾的日本,不再夾着尾巴做人了。
時光切換到今天,當華爾街崩盤與美國金融災難發生後,日本再次以適當的身份現身了。三菱UFJ收購了摩根士丹利的股權。
在美聯儲批準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由投資銀行轉為控股銀行後,“股神”巴菲特和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團先後宣佈對這兩傢投行進行註資。
日本金融界此次出手更快,顯示出日本金融機構潛伏10年,纍積了豐厚的經驗和財富,有了果斷的收購决定和能力。
不動聲色的三菱UFJ這次出擊一炮而紅,讓許多投資傢知道,它擁有的投資財富比日本首要銀行瑞穗高出約2萬億日元。
三菱UFJ走的是“麯綫救國”的路綫,不但贏得了“美國救世主”這個口碑,也為其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做了隱性的“路演”,這種在華爾街的親和力是三菱UFJ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更重要的是,當三菱UFJ成功進駐摩根士丹利後,可以依靠摩根士丹利的國 際品牌擴張其海外部門。三菱UFJ此次註資90億美元衹花了4天時間。該行動被三菱UFJ人士全體看好,認為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出版社 |
|
|
| 第1節:戰火紛飛的華爾街 | 第2節:大崩盤(1) | 第3節:大崩盤(2) | 第4節:大崩盤(3) | | 第5節:大崩盤(4) | 第6節:大崩盤(5) | 第7節:大崩盤(6) | 第8節:大崩盤(7) | | 第9節:大崩盤(8) | 第10節:大崩盤(9) | 第11節:大風暴(1) | 第12節:大風暴(2) | | 第13節:大風暴(3) | 第14節:大風暴(4) | 第15節:大風暴(5) | 第16節:大風暴(6) | | 第17節:大風暴(7) | 第18節:大風暴(8) | 第19節:海嘯襲來(1) | 第20節:海嘯襲來(2) | | 第21節:海嘯襲來(3) | 第22節:决戰華爾街(1) | 第23節:决戰華爾街(2) | 第24節:决戰華爾街(3)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