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朋友 》
說白燁
賈平凹 Gu Pingao
陝西有兩個姓白的走了北京,一個是作傢白描,一個是評論傢白燁。北京城裏從來是水深浪大,兩個人卻都活得頭角崢嶸。原本長安城裏也應是藏竜臥虎,但畢竟是藏與臥的,水土養人難留人,他們走得好。遺憾的是他們開始說京語,聲聲不入耳,我一見到他們就強迫用秦腔,秦腔在唐代仍是國語嘛。
第一次認識白燁時,把燁念錯為樺,在衆人面前很窘了一回。白燁說:有一個大人物看
了我在某報上寫的文章,也念為白樺的,白樺那時受批判,大人物就批評報社為什麽還發表白樺的言論?報社負責人忙去解釋了是白燁不是白樺,樺是木之旁,燁是火之旁。我說:啊嗬,那我也是大人物了!
白燁是黃陵人,那裏産煤,據說煤質優良,無煙,用報紙能點燃。我說,女人嫁到你那兒要尿三年黑水。白燁說:那裏人是走蟲。白燁尤其能走,他每年回陝西數次,不是來組織書稿,就是來聯繫出版方面的事。回陝如元春省親,朋友們都要看看他,他也一一要回訪,那些日子,分分秒秒都得計算。但是再忙,他都要抽空回老傢去看望娘,再纍,頭髮總梳得光光的,到任何地方了脫了大衣要挂着或疊了放好。他走後,朋友們常感嘆他的孝道,朋友們的老婆卻羨慕人傢這男人的整潔。
白燁的忠實可靠是著名的,大凡委托他的事,衹要承諾了,沒有不落到實處的。我們笑他:若做大官,可以當顧命大臣,若在戲文裏,是《趙氏孤兒》中的角色了。現在做忠實可靠是需要有情操,有大境界的。這樣的人越來越少,出了一個白燁,他當然是人緣極好,在京城,在長安,在外省很多地方,都有一群喜歡他的女人,不管什麽年齡層次,也不管什麽政治藝術見解。常常是甲與乙生分,但甲與乙皆與白燁友好,白燁因此也做了許多團结工作。他年紀並不大,地位並不高,一張輻射的蛛網中間,守定的應是一個肥大的老蜘蛛,卻是白燁。
這樣的人,天生應該做編輯。
白燁就是個好編輯。
有人能寫文章卻耐不得編稿子的瑣碎,有人能耐得其煩又缺乏鑒賞力,有人能寫能耐能鑒賞但又沒有長久的熱情,而白燁恰恰具備了一切。我見過他為自己的文章而得意,更見過他讀過別人的文章更激動的樣子。我差不多每年都收到過他編輯的書籍,來信中喋喋不休地介紹此書內容如何之好,又反復徵詢此書版式怎樣,封面設計怎樣,雖是徵詢,其自滿之情溢於紙面。和女人在一起不敢問起她的孩子,與白燁在一起,不要提說他編輯的書。
一九九三年初,我躲在西安郊縣寫《廢都》,寫得很苦,很寂寞。白燁來了,有客自遠方來,我們都不亦樂乎。白燁那次來陝是編印一套叢書的,數日裏尋找,尋不着,終打聽清人在郊縣,不顧一切就跑來了。他說:“我來看看你。”我說:“不,是上帝讓你來取書稿的。”他叫道:“寫完了?!”高興地要把我抱起來。這一夜,我沒有讓他走,我們吃攪團,吃酸菜,談創作,談編輯,幾乎沒眨眼。翌日清早,我們用硬紙夾夾了近一尺高的手稿,拿繩子反復紮好,裝在一個塑料袋裏,再裝在一個布口袋裏,他背走了。這部十多斤重的,耗費了我半年心血的手稿,白燁一直背到了北京,親手交給了北京出版社的田珍穎。白燁曾經他手為我托帶過好幾部手稿,這一次卻記載了一段難忘的傳奇。
我作為作傢,白燁給了我相當多的智慧上的啓示和生活上的照顧,作為主編《美文》雜志,白燁從我們要刊號到編輯每一期刊物,都付出了他的精力和時間。人常說,朝裏要有人。北京是我們心中的朝裏,白燁是朝裏的要人。《美文》雜志社裏,凡有事去京,沒有不去首先找白燁的,找到白燁,也沒有不順利拿到一些名傢稿件的,編輯部常常在沒好稿編時,就說:找白燁,給白燁打電話。白燁沒吃《美文》的飯,《美文》把白燁箍住了。
一個人太好了,往往倒不顯出他的好處來,這如同我們對於空氣,太習慣了—呼一吸,便疏忽了我們是在不停地一呼一吸。白燁從事的是文學批評、文學編輯、文學朋友的角色,又偏偏不是那一種投機者、以稿易稿者、酒肉者,這是最易於讓人疏忽的身份。也正於此,他活得正,活得不纍,活得是一個評論傢、編輯傢、文友的本真。
1994年3月22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朋友(1) | 朋友(2) | 祭父(1) | 祭父(2) | 祭父(3) | 祭父(4) | 喝酒 | 我不是個好兒子(1) | 我不是個好兒子(2) | 在女兒婚禮上的講話 | 王蓬論(1) | 王蓬論(2) | 編輯逸事 | 陋室 | 荒野地 | 哭三毛 | 再哭三毛(1) | 再哭三毛(2) | 佛事(1) | 佛事(2) | 畫傢逸事 | 王木犢傳 | 給你一根竹棍 | 看人(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