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领导讲话宝典: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十大谋略   》 第33节:四、善“烹”(3)      苗发勇 Miao Fayong

  这里灵活巧妙地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和感情色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当然,排比句的运用,也不是多多益善的,需要注意场合与语境。这里需要注意:
  1.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可能条件恰当运用。不能为追求形式美而伤害内容,勉强地去凑排比句。如仇和同志在任职市委书记时的讲话:
  过去的五年时间,是宿迁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个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宿迁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地级宿迁市,开启了宿迁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宿迁实现了两大奋斗目标,1997年实现以乡镇为单位脱贫,2000年实现以县为单位基本达小康;正是在这个时期,宿迁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城镇化迈出重要步伐,发展的条件、投资的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都提高到新的水平。
  这里运用四个“正是在这个时期”,把宿迁发展中几个方面的大事进行高度概括,恰到好处,十分得体。若要再增加一些,就会适得其反了。
  2.排比的形式应根据形式灵活选择,词的排比、句的排比、段的排比都是可用的形式。排比中每一部分应是平等独立互不包含的,最好能够在顺序上由轻到重排列,层层深入以达到气贯如虹的效果。
  3.掌握使用的度,适可而止。
  5.适度夸张,出奇致胜
  为了表达需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夸大或缩小人或事物的一些特征,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夸张能使人或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更加突出,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从而使人受到话语的感染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如人们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时,不能不用心去体会庐山瀑布那从天而降的气势,因为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这瀑布的美震撼人心。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就职演说中有这样几句话:
  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也不仅是25年来由一个边陲小镇,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创造了“一夜城”的世界城市发展奇迹,尽管这也是很不一般的成就。
  把高速发展的深圳比作“一夜城”,形象生动,虽然做了夸张,但取其建设速度快这个特点,较为得体,效果很好。
  夸张手法的运用,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在不失去真实感的前提下进行夸大或缩小,绝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把事物夸得过分了。夸张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目的与场合而用,在随意的场合可以活跃气氛,增加谈话趣味。但在严肃场合,不宜用夸张的语句。
  6.设问与反问,形成互动
  为了提醒、加重讲话内容,引起观众注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有时需要在讲话中进行自问自答。设问能够产生悬念,引起人的注意力,引发听众思考。设问运用得好,会使讲话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产生让人无法辩驳的说理效果。
  什么是龙头?龙头就是标杆,就是参照系,别的都要服从,都要以此为标准,必须将认识进一步统一到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上来……
  常用设问,还能帮助讲话者抒发情感,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某些不便明言的信息。
  设问的运用,关键在于为讲话内容设计几个醒目、巧妙而有分量的问题,给听众一种好奇感,激发他们等待答案的期待,然后自己作答,娓娓道来。设问的问话,忌提一些无关紧要、众人皆知或者缺乏震撼力的问题,也不应问得太频繁。
  反问则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答案就在问话之中,就是对问话的否定。反问的运用,可以表达出非常激烈的情绪,在热情奔放、情绪激昂的场合最适合运用。一连串设计巧妙的反问句,能使讲话具有非常大的气势,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让听众听了之后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如帕特瑞克?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中的一段演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1)第2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2)第3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3)
第4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4)第5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1)第6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2)
第7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3)第8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4)第9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5)
第10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1)第11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2)第12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3)
第13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4)第14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5)第15节:一、做好三种人(1)
第16节:一、做好三种人(2)第17节:一、做好三种人(3)第18节:一、做好三种人(4)
第19节:二、善用三件宝(1)第20节:二、善用三件宝(2)第21节:二、善用三件宝(3)
第22节:二、善用三件宝(4)第23节:二、善用三件宝(5)第24节:二、善用三件宝(6)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