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食貨金瓶梅   》 莫非是鰐魚的眼淚——替西門慶說兩句話(2)      侯會 Hou Hui

  李瓶兒死後,西門慶忙於喪事,一天水米未進。吳月娘等派小廝去請,“差些沒一腳踢殺了”。陳經濟也不敢上前。最後還是請來應伯爵,巧言勸慰,西門慶方肯進食。他嚮應伯爵傾訴說:
  好不睜眼的天,撇得我真好苦!寧可教我西門慶死了,眼不見就罷了。到明日,一時半霎想起來,你教我怎不心疼?平時我又沒曾虧欠了人,天何今日奪吾所愛之甚也!先是一個孩兒也沒了,今日她又長伸腳子去了,我還活在世上做什麽?雖有錢過北斗,成何大用?
  這些話,顯然都發自肺腑。
  李瓶兒出殯時,演出《玉環記》。演員唱道:“今生難會,因此上寄丹青。”西門慶“忽想起李瓶兒病時模樣,不覺心中感觸起來,止不住眼中淚落,袖中不住取汗巾兒擦拭”。(第六十三回)
  出殯當晚,西門慶仍到李瓶兒房中“伴靈宿歇”,見物是人非,不禁“大哭不止”。夜半“對着孤燈,半窗斜月,翻覆無寐,長吁短嘆,思想佳人”。“白日間供養茶飯,西門慶在房中親看着丫鬟擺下,他便對面桌兒和她(指李瓶兒)同吃,舉起箸兒來,‘你請些飯兒’,行如在之禮。丫鬟養娘都忍不住掩淚而哭。”(第六十五回)
  同一回,西門慶還在酒席上讓優人吹奏“洛陽花,梁園月”,感嘆“人去了何日來也”。又指着桌上的菜餚對應伯爵說:“應二哥,你衹嗔我說。有她(指李瓶兒)在,就是她經手整定。從她沒了,隨着丫鬟掇弄,你看都像甚模樣,好應口菜也沒一根我吃!”因這幾句話,還引發了潘金蓮許多不滿。
  做法事後,西門慶夜間夢見李瓶兒,李瓶兒囑咐他提防“那廝”(當指花子虛),“沒事少要在外吃夜酒,往哪去,早早來傢,千萬牢記奴言,休要忘了”。兩人在夢中“抱頭放聲而哭”(第六十七回)。其後西門慶夜宿京城何千戶傢,又夢見李瓶兒。李瓶兒再次叮囑:“我的哥哥,切記休貪夜飲,早早回傢,那廝不時伺害於你。千萬勿忘奴言,是必記於心者。”西門慶驚醒,“追悼莫及,悲不自勝”。(第七十一回)
  第七十二回,西門慶從京城回來,傢中妻妾女兒都過來參見、陪話。“西門慶又想起前番往東京回傢,還有李瓶兒在,今日卻沒她了。一面走到她前邊房內,與她靈床作揖,因落了幾點眼淚。”
  有關西門慶傷悼李瓶兒的敘述,自小說第六十二回直至第七十二回,迤邐貫穿於十回文字之間,寫得都不牽強,給人很深印象,甚至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足見西門慶對李瓶兒感情之深,悲悼之切。儘管在此期間,西門慶仍不斷與各種女人鬼混,但在作者筆下,肉欲與情感的區分,還是判然分明的。
  總之,洗去塗在西門慶身上厚厚的、不自然的污濁油彩,笑笑生筆下的西門慶,很有些天真可愛之處。小說作者也始終處於矛盾之中,他時而脫身而出,站在傳統的、世俗的道德立場對西門慶口誅筆伐;但多數時間裏,作者沉浸在小說創作之中,按照一個“人”的樣子去理解並塑造這一人物,甚至與這位男主人公同悲同喜。讀者也隨着作傢的這支筆,進入到小說的世界,很自然地接受了這樣一個有呼吸、有熱氣的形象。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評價《金瓶梅》時所說的“一時並寫兩面”(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吧?如果說,《紅樓夢》的寫作打破了“好人一切皆好,壞人一切都壞”的人物塑造傳統,那麽這種創作嘗試,從《金瓶梅》就已經開始了。
  《金瓶梅》的可貴之處,即在於註意到人性的復雜與矛盾: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為什麽不可以有基於普遍人性的夫妻親情?況且在西門慶看來,李瓶兒對他有着不同尋常的象徵意義。李瓶兒的到來,不但給西門慶帶來金錢,也帶來了財運旺盛、官運亨通的好勢頭。李瓶兒還給西門慶生了個男性繼承人,這讓西門慶欣喜若狂。而官哥夭折及李瓶兒之死,似乎又預示着好運道的終結。玳安說西門慶“不是疼人,是疼錢”,這話並不公允;但李瓶兒確實帶走了傢族振興的希望,西門慶“雖有錢過北斗,成何大用”?從這個角度看,西門慶的感傷,又是不難理解的。
  上一頁
  [返回目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目錄《金瓶梅》: 一部晚明社會“食貨志”(1)
《金瓶梅》: 一部晚明社會“食貨志”(2)《金瓶梅》: 一部晚明社會“食貨志”(3)
白銀一兩價幾何(1)白銀一兩價幾何(2)
白銀一兩價幾何(3)饜甘飫肥談飲食(1)
饜甘飫肥談飲食(2)穿綢挂緞說衣飾(1)
穿綢挂緞說衣飾(2)穿綢挂緞說衣飾(3)
穿綢挂緞說衣飾(4)交通、起居及其他(1)
交通、起居及其他(2)交通、起居及其他(3)
再多說幾句千萬富翁的商業收益——西門慶如何賺錢之一(1)
千萬富翁的商業收益——西門慶如何賺錢之一(2)行賄支????與偷稅獲利——西門慶如何賺錢之二(1)
行賄支????與偷稅獲利——西門慶如何賺錢之二(2)藉官生財與放債取息——西門慶如何賺錢之三(1)
藉官生財與放債取息——西門慶如何賺錢之三(2)財色雙得的“納妾工程”——西門慶如何賺錢之四(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