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移居臺灣的九大師 》
第33節:林語堂:中西以及兩岸的人生哲學(3)
師永剛 Shi Yonggang
國民政府遷臺後,林語堂並未立即來臺,而是與二女兒林太乙在紐約興辦《天風》刊物,林語堂任社長,假中央日報唐人街辦公室辦公,卻因銷路不佳,發行數期即停刊。又因不滿好友賽珍珠數十年來以約翰?黛出版社名義,抽取他所有發行作品百分之五十的版稅並享有版權,發生版稅糾紛,導致兩人在1953年後恩斷義絶。被鬱達夫形容為"容易上當"的林語堂說"我看穿了一個美國人","過了一、二十年纔發現朋友開書局也是為賺錢" 。
林語堂的盛名之纍還不止於此。1953年3月,臺灣傳媒一度大幅報導林語堂將為搜集寫作題材訪臺,甚至在預告日當天,接機團浩浩蕩蕩一行人在機場等待大師,最後卻是烏竜一場,隔天即有親國民政府的報紙撰文稱這是"幽默的預告",甚至指幽默大師來也衹是販賣"幽默噱頭",因此"不來也罷"。
早在1940年,林語堂返回重慶訪問相當短的時間,即宣佈將返美,當時就有不少人批評他國難當頭還要離開,是因為圖安逸,或批評他捨不得在美國的傢産。連他的大女兒林如斯也發出不平之鳴,且於1943年重返重慶,留在中國奮鬥。唯鬱達夫力排衆議,強調作傢要靠着著作才能證明自己,林語堂在美國積極為中國宣傳功不可沒,纔平息這段紛爭。
國民政府來臺初期,林語堂對到臺灣訪問似乎缺乏興趣。1954年,國民黨政府將林語堂列入聯合國第九屆大會中國代表團的八位顧問名單內,即使有任務在身,林語堂也沒有到臺灣。直到1958年秋天他纔首度訪臺。
南洋大學爭議促使態度轉變
1955年爆發的南洋大學事件,應是林氏夫婦態度轉彎關鍵。
林語堂指出,新加坡的僑領因為不想讓子女在中國接受共産思想訓練,又擔心子孫脫離中國文化,所以在1952年初,興起籌組南洋大學。
1954年8月,林語堂應華僑陳六使與南洋大學執行委員會邀赴新加坡,就任興建中的南洋大學校長。陳六使為馬來西亞富豪,掌握全東南亞橡膠儲藏,據林語堂的說法,陳六使富可敵國,對市場的影響力比起任何政府皆有過之,但他對政治一片空白,根本未料到創辦南洋大學會引發政治問題。
這所由華僑集資美金四百萬元興辦的大學,由於位在情勢敏感的東南亞,開辦之初就商定,校長除應具國際聲望外,不宜由國、共任一方黨員出任。正因內外情勢復雜,鬍適、錢穆等人紛紛推辭,直到校方派代表到紐約邀請時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的林語堂,承諾未來會有足夠經費與權柄支持,林語堂纔首肯接任。
就任校長前,林語堂堅持理事會須給予具體保證,其中之一是"南洋大學應有一個非常單純而無政治性的目標",教授應享有絶對的思想自由;又要求理事會在1954年底和1955年底以前,至少分別籌集330萬美元,陳六使不僅同意,而且承諾個人立即捐出170萬美元。獲得具體承諾後,林語堂着手規劃校務,並將於聯合國擔任翻譯工作的二女婿黎明挖角到南洋大學,出任他的執行秘書。
辦校期間,先因為建築與辦校經費吵吵嚷嚷一陣子,繼而政治氣氛日趨緊張,畢竟林語堂不滿左派與共産黨是公開的事實,從而衍生一連串爭議。
部分學校董事抨擊林語堂在信中署年"中華民國四十三年",且翻出1954年林語堂赴新加坡前,一則譯自美國合衆國際社的舊報導,批判林語堂說"南洋大學在對抗共産主義侵入亞洲非共黨人士心靈的戰鬥中,將成為一個自由思想的前哨"等語,質疑他違反政治不介入的共識。
繼而新加坡的《南洋商報》等中文報開始攻擊林語堂,且林語堂接獲將不利他生命的恐嚇信,學校捐款也出了問題,大商賈捐款遲遲不到位,形成學校半數捐款來自新加坡踏三輪車的、理發的和街頭小販等最貧苦華僑的奇特現象。
但林語堂事後解釋,所謂建立反共大學的說法並不正確,他在《生活》雜志發表文章澄清,當時是說要建立一個自由大學,"一個人們能夠自己思索,對政治問題自由决定其主張的大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1949年後的背影 | 第2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1) | 第3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2) | 第4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3) | 第5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4) | 第6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5) | 第7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6) | 第8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7) | 第9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8) | 第10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9) | 第11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10) | 第12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1) | 第13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2) | 第14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3) | 第15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4) | 第16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5) | 第17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6) | 第18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7) | 第19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8) | 第20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9) | 第21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1) | 第22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2) | 第23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3) | 第24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