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卡爾·威特的教育   》 第32節: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3)      卡爾·威特 Carl Weter

  掌握了一些單詞後,他立即轉入譯讀。最初,他讀的是《伊索寓言》,接着又讀了色諾芬著的《從軍記》。同教授其他幾種語言一樣,我並不係統地講授語法,衹是隨時教他必要的東西。
  當我工作的時候,我讓兒子坐在自己桌子旁邊學習。當時德國衹有希臘拉丁辭典,沒有希德辭典。所以,兒子在學希臘語時,不得不一個單詞一個單詞來問我。雖然工作很忙,但我對兒子的提問,從不發脾氣,一面耐心地教,一面從事自己的工作。
  這樣一路學下來,卡爾又讀了希羅多德的歷史學巨著、色諾芬著的《寶典》、《蘇格拉底言行錄》、提奧奇尼斯和萊爾丘斯著的《哲學家列傳》,以及洛西昂的著作等。他7歲時,讀了柏拉圖的《對話集》,但是他告訴我說《對話集》的內容沒有看懂。
  學完所有這些語言時卡爾剛8歲,他已經能夠讀荷馬、波魯塔柯、威吉爾、西塞羅、奧夏、芬隆、弗羅裏昂、裴塔斯塔濟、席勒等德國、法國、意大利、希臘、羅馬等各國文學家的作品了。
  一般人都畏懼學習外國語,會6國語言,對他們來說是需要花上一輩子的精力才能完成的事。卡爾在這麽小的年紀,用這麽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裏面有什麽秘訣嗎?並沒有什麽秘訣,衹是我在教授兒子外國語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經驗。
  1、 用"耳"學外語
  現在以拉丁語為例。拉丁語是學生們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要想研究學習就離不開它。而且一旦學會拉丁語,就容易學會法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但學生們差不多都討厭拉丁語。在我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他們沒有打下學習拉丁語的基礎。鑒於此,我認為有必要盡早開始給兒子打好學習拉丁語的基礎。因此,在兒子的搖籃時期,我就開始教他拉丁語。
  諸位一定認為我的說法前後矛盾,同時也奇怪我如何能夠教導一個躺在搖籃裏,除了吃和睡什麽也不懂的嬰兒。其實很簡單,就是讓他聽。由於嬰兒善於用耳而不善於用眼,所以我就利用聽的辦法教兒子拉丁語。每當兒子睡醒以後情緒比較好的時候,我就用清晰而緩慢的語調對他朗誦威吉爾的《艾麗綺斯》,這是一部出色的敘事詩,同時也是一首極好的搖籃麯,兒子非常喜歡,每每聽着聽着就入睡了。因為有這樣好的基礎,所以兒子學習拉丁語時感到很輕鬆,並且很快就能背誦拉丁文的《艾麗綺斯》。
  學生們之所以討厭拉丁語,完全是學校裏的那種用圖表和規則教拉丁語的方法所致。這種機械的方法是應該受到批評的。有一次,卡爾同某位教拉丁語的教師交談,結果那位教師一點都聽不懂,而卡爾當時僅僅8歲而已。學校教拉丁語的弊病是,學過拉丁語的人衹能看書卻不會說話。
  2、 與其背不如練
  我從不係統地教授語法,因為即使教給孩子語法,孩子也不會懂的。誠然,對大人來說以語法為綱來學習外語是有效的。但是對孩子則必須采用"與其背莫如練"的方法。因為任何一個孩子,不都是用這樣的方法學會了本國語言的嗎?
  教語言時,通俗易懂的詩最易於記憶,所以我總是先教些詩歌,使兒子熟悉這種語言的感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東西後,我就要求兒子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一旦教哪種語言,我平時就用這種語言跟他交談。兒子若是遇上不會表達的地方,用德語跟我說話,我就不理會他,逼他自己想出表達的辦法來。同時我還要求他看所學語言的書籍,因為要學好一種語言的最好辦法就是看懂該種語言的書,任何語言最精華的部分都在書裏。遇上不懂的單詞時,我就讓他自己去查辭典。由於開始兒子衹學了一些常見的單詞,因此頻繁地查辭典,後來查辭典的次數越來越少,就表明他已經掌握那種語言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珍藏於哈佛大學的孤本(代序)第2節:天才兒子是我教育的結果(原書說明)(1)
第3節:天才兒子是我教育的結果(原書說明)(2)第4節:天才兒子是我教育的結果(原書說明)(3)
第5節: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1)第6節: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2)
第7節: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3)第8節: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4)
第9節: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5)第10節: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6)
第11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1)第12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2)
第13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3)第14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4)
第15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5)第16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6)
第17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7)第18節: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8)
第19節: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1)第20節: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2)
第21節: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3)第22節: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4)
第23節: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5)第24節: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