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评传 》 旷世才女魂归何处:张爱玲传 》
少作(1)
余斌 Yu Bin
张爱玲自称“从九岁时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流言》1945年版中收有她的第一封投稿信的手迹,是一封稚气有趣的信:“记者先生:我今年九岁,因为英文不够,所以还没有进学堂。现在先在家里补英文,明年大约可以考四年级了。前天我看见编辑室的启事,我想起我在杭州的日记来,所以寄给你看看,不知你可嫌它太长了不?我常常喜欢画画子,可是不像你们报上那天登的孙中山的儿子那一流的画子,是娃娃古装的人。喜欢填颜色,你如果要我就寄给你看看。祝你快乐。”(原信无标点),但几次投稿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那时的稿子是投给《新闻报》的本埠副刊,这一类副刊大约同晚报的副刊无大差别,总是以写当地之事,以当地人的眼光看人、看世为特色的。张家十有八九订了《新闻报》,盯准了这家报纸投稿,是张爱玲自作主张,还是家中大人的授意,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多半是家里人帮忙寄出的。生在高门大户,她不见得会有小户人家孩子的乐趣,一个人走到大街上,踮起脚把信件丢进高大的绿色邮筒。
十几年过去了,张爱玲红遍上海,当年的那位副刊编辑一定在大卖后悔药——他错过了一次当伯乐的机会。这时候是众编辑开始围攻张爱玲了。张爱玲无从应付,编辑便出主意让她翻箱底,拿些旧稿来用。她没有应命,但是却下决心去搜罗一番,来了一次自我回顾。回顾的结果是一篇题作《存稿》的散文。这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看看张爱玲的少作。
如果刻意把张爱玲描绘成一个神童,如果想证明她天生就是个小说家,我们可以说她的写作生涯七岁时就已经开始。她最初的一篇小说是一个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一个小康之家,姓云,娶了个媳妇名叫月娥,小姑叫凤娥。哥哥出门经商去了,于是凤娥定下计策来谋害嫂嫂。”这小说未写完,一些要用到的字她还不会写,遇到笔画复杂的字,她便跑去让厨子教她。故事的内容与当时小报上的鸳蝴派小说很相似,她或者是从小报上得了灵感,或者更可能是从某个佣人那里听来的。编个故事,用笔写下来,这事本身于她就是个大大的诱惑。她还是个七龄幼童,我们大可不必牵强附会,说她日后对家庭纠葛的兴趣在这篇涂鸦之作中已见端倪。
这小说半途而废的原因是她被另一个念头吸引住了:她要写一篇历史小说。篇名也没有想好,她就写起来,开头是:“话说隋末唐初的时候。”大约是背唐诗时诗中那些大气华丽的字眼给了她一种特殊的感觉和印象,从那时起她就一直认定隋唐“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年代”,所以也不要问这故事的情节,单是发生在隋唐这一点就让她兴奋。小说是在一个旧账簿的空页上起的稿,她用毛笔写满了一张,恰好有个比她大二十多岁、唤作“辫大侄侄”的亲戚走来看见,半调侃地夸了一句:“喝!写起《隋唐演义》来了。”张爱玲听了很是得意。可是终于也只写了这么一张——起句套的是章回小说的句式(虽然“的”字搅在里面有点夹生),要从头到尾维持住这腔调,在一个女童实在不易。
八岁时她又换了个花样,尝试写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张爱玲描画这个世外桃源就像别的儿童搭积木盖房子一样兴致勃勃。《天才梦》中记叙她还为这理想社会绘了许多插图,“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为自己的文字配图似是她的一种嗜好,《更衣记》英文本及《传奇》中的许多小说最初在刊物上发表时都配有精致、传神的插图。她肯定还有一些兴之所至为自己作品作的图释是没有发表的,此亦可见所写内容在她心中之明晰生动。十二三岁时她继续玩空中楼阁的游戏,这一次起了个名字叫《理想中的理想村》。看她幻想中的极乐世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
|
|
| 引言1 | 引言(1) | 引言(2) | 从前(1) | | 从前(2) | 从前(3) | 从前(4) | 家庭生活场景(1) | | 家庭生活场景(2) | 家庭生活场景(3) | 家庭生活场景(4) | 家庭生活场景(5) | | 家庭生活场景(6)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 | 读书岁月(1) | | 读书岁月(2) | 读书岁月(3) | 读书岁月(4) | 读书岁月(5)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