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考古 》 跨世纪的问号:图说秦始皇陵 》
第32节:千古之谜何时解
朱岩 Zhu Yan
对此,中国文物考古学界曾有过惨痛的教训!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老一辈历史学家郭沫若、吴晗、邓拓、范文澜等人的坚持下,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了。但这次莽撞行动的后果,被一直持反对态度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不幸言中:色彩鲜艳的丝绸类织物在接触空气的瞬间化为灰烬,大量有机质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连万历皇帝的尸骨,后来也被红卫兵焚毁。定陵发掘的考古报告,也是时隔30多年以后才得以完成。因此在10余年后,当郭沫若先生再次向国务院报请发掘明长陵及唐乾陵时,均被周恩来总理断然否决!
时光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借鉴国内外文物保护先进经验和理念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确定了基本方向。因此,在面对国内外舆论和社会各界对发掘秦始皇陵地宫的关注时,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及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说法。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宋新潮:"把它们留在没有开掘过的墓葬里更好,墓内稳定的状态更适合文物长时间保存,至少目前的技术能力和人工环境远远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发掘秦始皇陵必须具备这么几个条件:其一,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子孙的,对它的发掘必须要具备好的条件;其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像秦始皇陵这样极其重要的文物,保护条件不好,损失就会很大。也就是说,必须有万无一失的保护条件;其三,国际上,对一切考古发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古遗址都是不主动去发掘。正因为如此,在短期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主动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保护是第一的,保护好了才能研究。两害相权取其轻,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利弊。帝陵不发掘,在考古界是共识。……近30-50年内,这个问题要放一放。"
秦陵考古专家张占民:"作为一名基层考古工作者,如果有人问我的感受如何,我实话实说--迟一天挖比早一天挖更好。……如果把地宫保存了2200多年的珍贵文物毁在现代考古学家手上,那不成了千古罪人!"
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现在发掘,既没有迫切性,技术上也不能过关。……我们从没有讨论过地宫开挖的问题!从来没有!"
……
在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陕西省政府正通过立法等程序对秦始皇陵进行保护。目前,《秦始皇帝陵保护条例(草案)》已进入审议阶段,草案将秦始皇陵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环境景观的各种行为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另据最新消息,为提升骊山风景区品位,更好地向世界展现秦文化风采,投资5亿多元建设秦始皇陵遗址主题公园的项目也已通过旅游规划认证,并报请国务院批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始皇陵景区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中。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徜徉在这历史的隧道中时,他们也许才会发现--
萦绕在脑海中的千古未解之谜,才是秦始皇陵最迷人、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东方定律 | 第2节:强国梦 | 第3节: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图) | 第4节:千古一帝 | 第5节:匈奴对秦的威胁 | 第6节:嬴政巡游 | 第7节:《阿房宫赋》 | 第8节:骊山兀兮云飞扬(图) | 第9节:始皇陵上的修造 | 第10节:地宫的结构及其秘藏 | 第11节:布局之谜已经解开(图) | 第12节:群星璀灿捧北辰 | 第13节:再现帝都辉煌 | 第14节:寝建筑的恢宏气度 | 第15节:兵马俑坑和马厩坑(图) | 第16节:最漫长的埋伏(图) | 第17节:阴谋在韩国悄悄上演(图) | 第18节:秦俑一号坑(图) | 第19节:强弓劲弩的重要地位 | 第20节:他们是一支战车部队 | 第21节:陪葬坑中的宫廷生活 | 第22节:京师厩苑马厩坑 | 第23节:皇家园囿珍禽异兽坑 | 第24节:丰富多彩的宫廷娱乐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