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 》 宋元学案 》
第031卷 卷三十一 吕范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黄宗羲 Huang Zongxi
吕范诸儒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吕范诸儒学案表
吕大忠马涓
(汲公兄。) 张瞻
吕大钧(子)义山
吕大临周行己
(并汲公弟。)许景衡(并为《周许诸儒学案》。)
沈躬行
谢天申(并见《周许诸儒学案》。)
苏■
(并横渠、明道、伊川门人。)
(安定、高平、濂溪再传。)
范育
游师雄 (子)仪
种师道
潘拯
李复
田腴 吕好问
吕切问(并见《荥阳学案》。)
邵清(子)整 苏大璋
(从子)景之(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张舜民
薛昌朝
(并横渠门人。)
(高平再传。)
吕范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而再传何其寥寥也﹖亦由完颜之乱,儒术并为之中绝乎﹖《伊洛渊源录》略于关学,三吕之与苏氏,以其曾及程门而进之,余皆亡矣。予自范侍郎育而外,于《宋史》得游师雄、种师道,于《胡文定公语录》得潘拯,于《楼宣献公集》得李复,于《童蒙训》得田腴,于《闽书》得邵清,及读《晁景迂集》,又得张舜民,又于《伊洛渊源录注》中得薛昌朝,稍为关学补亡。述《吕范诸儒学案》。(梓材案:黄氏本以三吕及其门人别为《蓝田学案》,今从《序录》列《吕范诸儒学案》之首。)
◆张程门人(范、周再传。)
龙学吕晋伯先生大忠
吕大忠,字晋伯。其先汲郡人,祖太常博士通葬蓝田,遂家焉。父比部郎中蕡,六子五登科,先生其长也。皇佑中第进士,历知代州。辽使至代,设次,据主席,先生与之争,辽使屈,乃移次于长城城北。已而复使,求代北地,神宗将从之。时先生晋秘书丞,丁艰,议夺情副常卿刘忱报使,先生辞未行。忱已使回,辽使又至,召同忱入对。先生曰:「彼遗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如何﹖」神宗曰:「是何言也!」先生曰:「然则安可以代北启其侈心!」忱曰:「大忠之言,社稷至计,愿陛下熟思之。」执政知先生之不可夺也,先罢忱,先生遂乞终丧制。绍圣二年,加宝文阁直学士、知渭州,付以秦、渭之事。先生奏对,欲以计徐取横山,不求近功。既而锺传城安西,王文郁用事,章惇、曾布主之,先生议不合。绍述党祸起,降待制。弟汲公大防连遭贬谪,先生乞以所进官为量移,徙知同州。致仕。卒,复龙图直学。先生性刚毅质直,勇于有为。与其弟和叔大钧、与叔大临俱游于张、程之门伊川曰:「晋伯老而好学,理会直是到底。」横渠亦称先生「笃实而有光辉」。上蔡曰:「晋伯弟兄皆有见处。盖兄弟之既多且贵而皆贤者,吕氏也。」先生为从官,归见县令,必致桑梓之恭;待部吏如子弟;于学者多面折其短而乐于成人,虽汲公,未尝少假颜色也。尝坐堂上,汲公夫人拜庭下,二婢掖之,先生愠曰:「丞相夫人邪﹖吾但知二郎新妇耳。不病,何用人扶!」汲公为之愧谢。每劝汲公辞位以避满盈之祸云﹖
附录
《上蔡语录》曰:晋伯甚好学,初理会个仁字不透,吾因曰:「世人说仁,只管着爱上,怎生见得仁。只如『力行近乎仁』,力行关甚爱事,何故却近乎仁﹖」推此类具言之,晋伯因悟,曰:「公说仁字,正与尊宿门说禅一般。」
祖望谨案:慈溪黄氏曰:「上蔡儒其衣冠,而讲说如此!」
教授吕和叔先生大钧
吕大钧,字和叔,晋伯之弟。嘉佑二年进士,授秦州司理,监延州折博务,改知三原县。移巴西、侯官、泾阳,以父老,皆不赴。丁艰服除,以道未明,学未优,不复有仕进意。久之,大臣荐为王宫教授,寻监凤翔船务。元丰五年,卒。疾革,内外洒扫,冥然若思。久之,客至问安,交语未终而殁。先生为人刚质,常言:「始学,行其所知而已。道德性命之际,躬行久则自至焉。」横渠倡道于关中,寂寥无有和者。先生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范侍郎育表其墓曰:「唯君明善志学,性之所得者尽之心,心之所知者践之身,可谓至诚敏德者矣!」子义山。
吕氏乡约
德业相励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
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右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相与推举其能者,书于籍,以警励其不能者。
过失相规
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
犯义之过,一曰酗博■讼,(讼谓告人罪恶,意在害人,诬赖争诉,得已不已者。若事干负累,及为人侵损而诉之者,非。)二曰行止逾违,(逾礼、违法众恶皆是。)三曰行不恭逊,(悔慢齿德者,持人短长者,恃强陵人者,知过不改、闻谏愈甚者。)四曰言不忠信,(或为人谋事,陷人于恶;或与人要约,退即背之;或妄说事端,荧或众听者。)五曰造言诬毁,(诬人过恶,以无为有,以小为大,或作嘲咏匿名文书,及发扬人之私隐,及喜谈人之旧过者。)六曰营私太甚。(与人交易,伤于掊克者;专务进取,不恤余事者;无故而好干求假贷者;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犯约之过,一曰德业不相励,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
不修之过,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凶恶及游惰无行,众所不齿者。不得已而暂往还者,非。二曰游戏怠惰,三曰动作无仪,(谓进退太疏野及不恭者,不当言而进言及当言而不言者,衣冠太华饰及全不完整者,不衣冠而入街市者。)四曰临事不恪,(正事废忘,期会后时,临事怠惰者。)五曰用度不节。
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值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谢过请改,则书于籍以俟。其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礼俗相交
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 ,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尊幼辈行,凡五等,曰尊者,(谓长于己二十岁以上,在父行者。)曰长者,(谓长于己十岁以上,在兄行者。)曰敌者,(谓年上下不满十岁者,长者为稍长,少者为稍少。)曰少者,(谓少于己十岁以下者。)曰幼者。谓少于己二十岁以下者。)
造请拜揖,凡三条,曰:凡少者幼者于尊者长者,岁首、冬至、四孟月朔辞见贺谢,皆为礼见。(皆具门状,用头、公服、腰带、笏。无官具名纸,用头、襕衫、腰带、系鞋。唯四孟通用帽子、皂衫、腰带,凡当行礼而有恙故,皆先使人白之。或遇雨雪,则尊长先使人谕止来者。)此外侯问起居,质疑白事,及赴 请召,皆为燕见。(深衣、凉衫皆可,尊长令免即去之。)尊者受谒不报。(岁首、冬至,具己名榜子,令子弟报之,如其服。)长者岁首、冬至具榜子报之,如其服,余令子弟以己名榜子代行。凡敌者,岁首、冬至辞见贺谢,相往还。(门状、名纸 同上,唯止服帽子。)凡尊者长者无事而至少者幼者之家,唯所服。(深衣、凉衫、道服、背子可也。敌者燕见亦然。)曰:凡见尊者长者,门外下马,俟于外次,乃通名。(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有他客否,有他干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刺。有妨,则少侯,或且退。后皆放此。)主人使将命者先出迎客,客趋入,至庑间。主人出降阶,客趋进,主人揖之升堂,礼见四拜而后坐,燕见不拜。(旅见则旅拜,少者,幼者自为一列。幼者拜则跪而扶之,少者拜则跪扶而答半。若尊者长者齿德殊绝,则少者幼者坚请纳拜。尊者许则立而受之,长者许则跪而扶之。拜讫,则揖而退。主人命之坐,则致谢讫,揖而坐。)退,(凡相见,主人语终不更端,则告退。或主人有倦色,或方干事而有所俟者,皆告告退可也。)则主人送于庑下。若命之上马,则三辞。许则揖而退,出大门乃上马;不许,则从其命。凡见敌者,门外下马,使人通名,俟于庑下或厅侧。礼见则再拜。(稍少者先拜,旅见则特拜。)退,则主人请就阶上马。(徒行则主人送于门外。)凡少者以下,则先遣人通名。主人具衣冠以俟,客入门下马,则趋出,迎揖升堂。来报礼,则再拜谢。(客止之则止。)退,则就阶上马。(客徒行,则迎于大门之外。送亦如之,仍随其行数步,揖之则止,望其行远乃入。)曰:凡遇尊长于道,皆徒行,则趋进揖。尊长与之言则对,否则立于道侧以俟。尊长已过,乃揖而行。或皆乘马,于尊者则避之;于长者则立马道侧揖之,俟过,乃揖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长乘马,则避之。(凡徒行遇所识乘马者,皆放此。)若己乘马而尊长徒行,望见则下马前揖,已避亦然。过既远,乃上马。若尊长令上马,则固辞。遇敌者,皆乘马,则分道相揖而过。彼徒行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过则上马。遇少者以下,皆乘马,彼不及避,则揖之而过。彼徒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于幼者则不必下可也。)
请召送迎,凡四条,曰:凡请尊长饮食,亲往投书。(礼薄则不必书。专召他客则不可兼召尊长。)既来赴,明日亲往谢之。召敌者以书柬,明日交使相谢。召少者用客目,明日客亲往谢。曰:凡聚会皆乡人,皆坐以齿。(非士类则不然。)若有亲,则必序。若有他客,有爵者则坐以爵。(不相妨者坐以齿。)若有异爵者,虽乡人亦不以齿。(异爵谓命士、大夫以上,今升朝官是。)若特请召,或迎劳出饯,皆以专召者为上客。如婚礼,则姻家为上客,皆不以齿爵为序。曰:凡燕集初坐,别设卓子于两楹间,置大杯于其上。主人降席立于卓东,西向;上客亦降席立于卓西,东向。主人取杯亲洗,上客辞。主人置杯卓子上。亲执酒甚斟之,以器授执事者,遂执杯以献上客。上客受之,复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东向再拜,兴,取酒东向跪祭,遂饮,以杯授赞者,遂拜,主人答拜。(若少者以下为客,饮毕而拜,则主人跪受如常。)上客酢主人如前仪,主人乃献众宾如前仪,唯献酒不拜。(若众宾中有齿爵者,则特献如上客之仪,不酢。)若昏会,姻家为上客,则虽少亦答其拜。曰:凡有远出远归者,则迎送之。少者幼者不过五里,敌者不过三里,各期会于一处,拜揖如礼,有饮食则就饮食之。少者以下俟其既归,又至其家省之。
庆吊赠遗,凡四条,曰:凡同约有吉事则庆之,(冠子、生子、预荐、登科、进官之属,皆可贺,婚礼虽曰不贺,然《礼》亦曰「贺娶妻」者,盖但以物助其宾客之费而已。)有凶事则吊之。(丧葬、水火之类。)每家只家长一人,与同约者俱往,其书问亦如之。若家长有故,或与所庆吊者不相接,则其次者当之。曰:凡庆礼如常仪,有赠物。(用币帛、酒食、果实之属,众议量力定数,多不过三五千,少至一二百。如情分厚薄不同,则从其厚薄。)或其家力有不足,则同约为之借助器用,及为营干。凡吊礼,闻其初丧,(闻葬同。)未易服,则率同约者深衣而往哭吊之,凡吊尊者,则为首者致辞而旅拜。敌以下则不拜。主人拜则答之,少者以下则扶之。不识生者则不吊,不识死者则不哭。)且助其凡百经营之事。主人既成服,则相率素头。素襕衫、素带,(皆用白生纱绢为之。)具酒果食物而往奠之。(死者是敌以上则拜而奠,以下则奠而不拜。主人不易服,则亦不易服。主人不哭,则亦不哭。情重则虽主人不变不哭,亦变而哭之。赙礼用钱帛,众议其数,如庆礼。及葬,又相率致赗。俟发引,则素服而送之。(赗如赙礼,或以酒食犒其役夫,及为之干事。)及卒哭及小祥及大祥,皆常服吊之。曰:凡丧家不可具酒食衣服以待吊客,吊客亦不可受。曰:凡闻所知之丧,或远不能往,则遣使致奠,就外次,衣吊服,再拜,哭而送之。(惟至亲笃友为然。)过期年,则不可。情重,则哭其墓。
右礼俗相交之事,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
患难相恤
患难之事七,一曰水火,(小则遣人救之,甚则亲往,多率人救,且吊之。)二曰盗贼,(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为告之官司。其家贫,则为之助出募赏。三曰疾病,(小则遣人问之,甚则为访医药。贫则助其养疾之资。)四曰死丧,关人则助其干辨,乏财则赠赙借贷。)五曰孤弱,(孤遗无依者,若能自赡,则为之区处,稽其出内,或闻于官司,或择人教之,及为求婚姻。贫者,协力济之,无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众人力为之办理。若稍长而放逸不检,亦防察约束之,无令陷于不义。)六曰诬枉,(有为人诬枉过恶,不能自伸者,势可以闻于官府则为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则为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众共以财济之。七曰贫乏。有安贫守分而生计大不足者,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
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急则同约之近者为之告,约正命值月告之,且为之纠集而绳督之。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逾期不还,及损坏借物者,论如犯约之过,书于籍。邻里或有缓急,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或不能救助,则为之告于同约而谋之。有能如此,则亦书其善于籍,以告乡人。
百家谨案:朱子有《增损吕氏乡约》,改「德业相励」为「德业相劝」。
吊说
《诗》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非谓死者可救而复生,谓生者或不救而死也。夫孝子之丧亲,不能食者三日,其哭不绝声。既疾矣,杖而后起,问而后言,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至不欲生,则思虑所及,虽其大事,有不能周之者,而况于他哉﹖故亲戚、僚友、乡党闻之而往者,不徒吊哭而已,莫不为之致力焉。始则致含襚 以周其急,(朋友,襚「亲以进,见《士丧礼》。族人相为又有含,见《文王世子》。三日则共糜粥以扶其羸。(亲始死,三日不举火,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见《问丧》。)每奠则执其礼,(士之丧,朋友奠,见《曾子问》。)将葬则助其事。(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原壤母死,孔子助之沐;见《檀弓》。)见从柩也,少者执绋,长者专进止。(吊非从主人也,四十者执绋,见《杂记》。孔子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食,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此则专进止者也,见《曾子问》。)其掩圹也,壮者待盈坎,老者从反哭。(乡人五十者从反哭,四十者待盈坎,见《杂记》。)袒而赗焉,赗用车马,所知则赗而不奠,兄弟乃奠,奠止用羊,并见《士丧礼》。)不足则赙焉,(知生者赙,赙用布币以助其费,故曰:「不足则赙」,见《士丧礼》。)凡有事则相焉。(司徒敬子丧,孔子相;有若之丧,子游摈;国昭子之母死,问位于子张,并见《檀弓》。)斯可谓能救之矣。故适有丧者之辞,不曰「愿见」而曰「比」虽国君之临,亦曰「寡君承事」;他国之使者,曰:「寡君使某,毋敢视宾客」。(见《少仪》、《檀弓》、《杂记》。)主人见宾,不以尊卑贵贱,莫不拜之,明所以谢之,且自别于常主也。(平日见客,或主人先拜客,或客先拜主人。)宾见主人,无有答其拜者,明所以助之,且自别于常宾也。(见《曲礼》。)自先王之礼坏,后世虽传其名数,而行之者多失其义。丧主之待宾也如常主,丧宾之见主人也如常宾。如常宾,故止于吊哭,而莫敢与其事。如常主,故舍其哀而为衣服饮食以奉之。其甚者,至于损奉终之礼以谢宾之勤,废吊哀之仪以宽主之费。由是则先王之礼意,其可以下而已乎!今欲引之者,虽未能尽得如礼,至于始丧则哭之,有事则奠之,(奠不必更自致礼,惟代主人之献爵是也。)又能以力之所及为营丧具之未具者以应其求,辍子弟仆隶之能干者以助其役,易纸币壶酒之奠以为襚,除供帐馈食之祭以为赗与赙,凡丧家之待己者悉以他辞无受焉,(必以他辞者,免异众嫌。)庶几其可也。
附录
先生少时赡学洽闻,无所不该。一日闻其师说,遂迁素志,而前日之学,博而反约,涣然冰释矣,故比他人功敏而得之尤多。爱讲明井田、兵制,以为治道必由是,悉撰成图籍,皆可推行。
丁比部忧,自始丧至葬祭,一放古仪所得为者。而居丧一节,巨细规矩于《礼》。又推之祭祀、冠昏、饮酒、相见、庆吊之事,皆不混习俗,粲然有文。以相接人,咸安而爱之。
百家谨案:先生,比部蕡之第三子也。既事横渠,卒业于二程。务为实践之学,取古礼绎其义,陈其数,而力行之。横渠叹以为秦俗之化,和叔与有力焉,又叹其勇为不可及也。为宣义郎,会伐西夏,鄜延转运使李稷檄为从事。既出塞,稷馈饷不继,欲还安定取粮,使先生请于经略安抚使种谔。谔素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先生告以稷言,谔曰:「吾将命,安知粮道!万一不继,召稷来,与一■耳!」先生正色曰:「朝廷出师,去塞未远,遂斩转运使,无君父乎!」谔曰:「君欲以此报稷,先稷受祸矣!」先生怒曰:「吾委身事主,死无所辞。正恐公过耳!」谔意折,乃竟许稷还。是非先生之刚折不挠,正气屈谔,稷难免矣。彼平居高谈性命,临事蓄缩失措,视先生直如豕耳!横渠之叹为勇不可及,信域!
真西山曰:和叔为人质厚刚正,以圣门事业为己任。所知信而力可及,则身遂行之,不复疑畏,故识者方之季路。
正字吕蓝田先生大临
吕大临,字与叔,和叔之弟。兄弟俱登科,惟先生不应举,以门荫入官,曰:「不敢掩祖宗之德也。」元佑中,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范学士祖禹荐其修身好学,行如古人,可充讲官,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初学于横渠,横渠卒,乃东见二程先生,故深淳近道,而以防检穷索为学。明道语之以识仁,且以「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开之,先生默识心契,豁如也,作《克己铭》以见意。始,先生于群书博极,能文章,至是涵养益粹,言如不出口,粥粥若无能者。赋诗曰:「学如元凯方成癖,文到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子得心斋。」伊川赞之曰:「古之学者,唯务养性情,其他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非俳优而何!此诗可谓得本矣。」又曰:「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然深潜缜密有所不逮与叔。」又曰:「与叔六月中自缑氏来,燕居中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
克己铭
凡厥有生,均气同体;胡为不仁﹖我则有己。立己与物,私为町畦;胜心横生。扰扰不齐。大人存诚,心见帝则;初无骄吝,作我蟊贼。志以为帅,气为卒徒;奉辞于天,孰敢侮予!且战且徕,胜私窒欲;昔焉寇雠,今则臣仆。方其未克,窘我室庐;妇姑勃溪,安取厥余。亦既克之,皇皇四达;洞然八荒,皆在我闼。孰曰天下,不归吾仁;痒疾痛,举切吾身。一日至之,莫非吾事;颜何人哉,睎之则是。
姜定庵曰:朱子评此铭,谓不合以己与物对说,不曾说着本意。今细玩之,「立己与物,私为町畦」,此言未克以前事,似亦无伤。
未发问答
与叔曰:「中者道之所由出。」程子曰:「此语有病。」与叔曰:「论其所同,不容更有二名;别而言之,亦不可混为一事。如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则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岂有二乎﹖」程子曰:「中即道也。若谓道出于中,则道在中内,别为一物矣。所谓『论其所同,不容更有二名;别而言之,亦不可混为一事』,此语固无病。若谓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可混而为一,即未安。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性也,命也,道也,各有所当。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体用自殊,安得不为二乎﹖」与叔曰:「既云『率性之谓道』,则循性而行莫非道。此非性中别有道也,中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由中而出者莫非道,所以言道之所由出也。」程子曰:「『中即性也』,此语极未安。中也者,所以状性之体段。如称天圆地方,遂谓方圆为天地,可乎﹖方圆既不可谓之天地,则万物决非方圆之所出。如中既不可谓之性,则道何从称出于中﹖盖中之为义,自过不及而立名。若只以中为性,则中与性不合。子居对以『中者性之德』,却为近之。」(梓材案:子居,和叔子,传见后。)与叔曰:「不倚之谓中,不杂之谓和。」程子曰:「不倚之谓中,甚善,语犹未莹。不杂之和,未当。」与叔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则赤子之心。当其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以此心应万物之变,无往而非中矣。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此心度物,所以甚于权度之审者,正以至虚无所偏倚故也。有一物存乎其间,则轻重长短皆失其中矣,又安得如权度乎﹖大所由出』也。今细思之,乃命名未当尔。此心之状,可以言中,未可便指此心名之曰中。」程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赤子之心,发而未远于中,若便谓之中,是不识大本也。」与叔曰:「圣人智周万物,赤子全未有知,其心固有不同矣。然推孟子所云,岂非止取纯一无伪,可与圣人同乎﹖非谓无毫发之异也。大临前日所云,亦取诸此而已。今承教,乃云已失大本,茫然不知所向。圣人之学,以中为大本,虽尧、舜相授以天下,亦云『允执厥中』。何所准则而知过不及乎﹖求之此心而已。此心之动,出入无时,何从而守之乎﹖求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而已。当是时也,此心即赤子之心,此心所发纯是义理,安得不和﹖前日敢指赤子之心为中者,其说如此。来教云:『赤子之心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大临思之,所谓和者,指已发而言之。今言赤子之心,乃论其未发之际,纯一无伪,无所偏倚,可以言中。若谓已发,恐不可言心。」程子曰:「所云『非谓无毫发之异,』是有异也。有异者,得为大本乎﹖推此一言,余皆可见。」与叔曰:「大临以赤子之心为未发,先生以赤子之心为已发。所谓大本之实,则先生与大临之言未有异也,但解赤子之心一句不同尔。大临初谓赤子之心,止取纯一无伪与圣人同,孟子之义亦然,更不曲折一一较其同异,故指以为言,未尝以已发不同处为大本也。先生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为言,然则未发之前谓之无心可乎﹖窃谓未发之前,心体昭昭具在,已发乃心之用也。」程子曰:「所论意虽以已发者为未发,及求诸言,却是认已发者为说。辞之未莹,乃是择之未精。『凡言心者,指已发而言』,此固未当。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何如尔!大抵论愈精微,言愈易差也。」
百家谨案:此条即起豫章、延平「看未发以前气象」宗旨。子刘子曰:「夫所谓未发以前气象,即是独中真消息也。」又曰:「一喜怒哀乐耳,自其蕴诸中言,则曰未发;自其见诸外言,则曰已发。盖以表里对待言,不以前后际言也。」又曰:「自喜怒哀乐之存诸中者言,谓之中,不必其未发之前别有气象也,即天道之元享利贞运于于穆者是也。自喜怒哀乐之发于外者言,谓之和,不必其已发之时又有气象也,即天道之元亨利贞呈于化育者是也。惟存发总是一机,故中和浑是一性。推之一动一静,一语一默,莫不皆然。此独体之妙所以即微即显,即隐即见,而慎独之学即中和,即位育。此千圣学脉也。自喜怒哀乐之说不明于后世,而圣学晦矣!」
语录
赤子之心,良心也,天之所以降衷,人之所以受天地之中也。寂然不动,虚明纯一,与天地相似,与神明为一。《传》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谓此与!此心自正,不待人而后正,而贤者能勿丧,不为物欲之所迁动。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乃所谓正也。惟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如使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一夺其良心,则视听食息从而失守,欲区区修身以正其外,难矣。
百家谨案:先遗献《孟子师说》云:「赤子之心,视听言动与心为一,无有外来搀和,虽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却是知能本然之体。逮其后」世故日深,将习俗之知能换了本然之知能,便失赤子之心。大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过将本然之知能扩充至乎 其极,其体仍然不动,故为不失。独夫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知之,有不知,知之量也。以为知之,以为不知,知之体也。人以为事事物物皆须讲求,岂赤子之心所能包括。不知赤子之心是个源头,从源头上讲求事物,则千红万紫总不离根。若失却源头,只在事物讲求,则剪彩作花,终无生意。」此说可谓尽赤子之心矣!百家因思前未发问答中伊川云』赤子之心不可谓中『一语,反不如先生之语无病。盖赤子之心如谷种,满腔生意尽在其中,何尝亏欠。极大人之能事,岂能于此谷种之外添得一物﹖
我心所同然,即天理天德。孟子言『同然』者,恐人有私意蔽之。苟无私意,我心即天心。
万物之生,莫不有气,气也者,神之盛也;莫不有魄,魄也者,鬼之盛也。故人亦鬼神之会尔!鬼神者,周流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虽寂然不动而有感必通,虽无形声而有所谓昭昭不可欺者。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良心所发,莫非道也。在我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道也;在彼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亦道也。在物之分,则有彼我之殊;在性之分,则合乎内外,一体而已。是皆人心所同然,乃吾性之所固有也。
诚者,理之实然,一而不可易者也。
实理不二,则其体无杂;其体不杂,则其行无间;故至诚无息。
自洒扫应对,上达乎天道性命,圣人未尝不竭以教人,但人所造自有浅深,所得亦有大小也。仲尼曰:「吾无隐乎尔!」又曰:『有鄙夫问于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然子贡高弟,犹未闻乎性与天道。非圣人之有隐,而人自不能尽尔。如天降时雨,百果草木皆甲坼,其盛衰大小之不齐,膏泽岂私于物哉!
吕博士说(补)
必有事焉而勿正,浩然之气充塞天地,虽难得,而言非虚无也。必有事焉,但正其名而取之,则失之矣。
附录
小程子曰:与叔守横渠说甚固。每横渠无说处皆相从,纔有说了,更不肯回。
田诚伯曰:读吕与叔《中庸解》,想见其人。(补。)
朱子曰:与叔惜乎寿不永。如天假之年,必所见又别。程子称其深潜缜密,资质好,又能涵养。某若只如吕年,亦不见得到此田地了。
宗羲案:朱子于程门中最取先生,以为「高于诸公,大段有筋骨,天假之年,必理会得到」。至其求中之说,『则深非之。及为延平行状,谓其「危坐终日,验未发时气象,而求其所谓中。」蔡渊亦云,朱子教人「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又即先生之说也。故学者但当于本原上理会,不必言语自生枝节也。
又曰:与叔之文,如千兵万马,饱满伉壮。
百家谨案:先生论选举,欲立士规以养德励行,更学制以量材进艺,定贡法以取贤敛才,立试法以区别能否,修辟法以兴能备用,严举法以核实得人,制考法以责任考功。其论甚悉,实可施行也。吕氏六昆,汲公既为名臣,更难先生与晋伯、和叔三人同德一心,勉勉以进修成德为事,而又共讲经世实济之学,严异端之教。富郑公致政于家,为佛氏之说,先生与书曰:『古者三公内则论道于朝,外则主教于乡,此岂世之所望于公者哉﹖』郑公谢之。其严正如此!
问:「吕与叔云:『性一也,流行之方有刚柔昏明者,非性也。有三人焉,皆一目而别乎色,一居乎密室,一居乎帷箔之下,一居乎广都之中,三人所见昏明各异,岂目不同乎﹖随其所居,蔽有浅深尔!』窃谓此言分别得性气甚明,若移此语以喻人物之性亦好。顷尝以日为喻,以为大明当天,万物咸观,亦此日尔;茅屋之下,容光必照,亦此日尔。日之全体未尝有小大,只为随其所居而大小不同尔。不知亦可如此喻人物之性否﹖」朱子曰:「亦善。」
叶水心《习学记言》曰:程氏《四箴》,但缓散耳,固讲学中事也。曾子「仁以为己任」,不如是,何以进道。而吕大临《克己铭》方以不仁为有己所致,其意鄙浅,乃释、老之下者。(补)。
博士苏先生■
苏■,字季明,武功人。学于横渠最久,后师二程。和靖初为科举之学,先生谓之曰:「子以状元及第即学乎﹖抑科举之外更有所谓学乎﹖」和靖未达。他日会茶,先生举盏以示曰:「此岂不是学﹖」和靖有省,先生令诣二程受学。(梓材案:和靖 未从明道,此二程当作小程。)元佑末,吕晋伯荐,自布衣召为太常博士。坐元符上书入党籍,编管饶州,卒。
百家谨案:先生得罪遭贬,行过洛,馆和靖所,颇以迁谪为意。和靖曰:「当季明上书时,为国家计邪﹖为身计邪﹖若为国家计,当欣然赴饶。若为进取计,则饶州之贬,犹为轻典。」先生涣然冰释。孙锺元先生曰:「季明能成彦明于始,彦明能成季明于终。朋友之益大矣哉!」
附录
季明尝以「治经为付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能修省言辞,便自要立诚。若是修省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然,何处下手﹖惟立诚纔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干干,大小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正叔先生曰:「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精粗高下,森列于其中。譬如中月在上,无不见者,一人指之,不若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言。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有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横渠门人(高平再传。)
学士范巽之先生育
范育,字巽之,邠州三水人。举进士,为泾阳令。以养亲谒归,从张横渠学。以荐授崇文校书、监察御史里行。神宗谕之曰:「《书》称『堲谗说殄行』,此朕任御史意也。」先生请 用《大学》诚意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因荐横渠等数人。西夏入环庆,诏先生行边,还言:「宝元、康定间,王师与夏人三战三北,今再与亦然。。岂中国之大,不足支数郡乎﹖由不察彼己,妄举而骤用之尔!」坐劾李定亲丧匿服,罢御史,知韩城县。久之,知河中府,加直集贤院,从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元佑初,召为太常少卿,改光禄卿、枢密都承旨,出知熙州。时又议弃质孤、胜如两堡,先生争之曰:「熙河以兰州为要塞。此两堡者,兰州之敝也,弃之则兰州危。兰州危,则熙河有腰膂之忧矣!」又请城李诺平、汝遮川,曰:「此赵充国屯田古榆塞之地也。」不报。入为给事中、户部侍郎,卒。高宗绍兴中,采其抗论弃地及进筑之策,赠宝文阁学士。
龙图游景叔先生师雄
游师雄,字景叔,武功人。受学横渠。第进士,为仪州司户参军,迁德顺军判官。元佑初,为宗正寺主簿。执政将弃四寨,访于先生,对曰:「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听。因蓍《分疆录》。迁军器监丞。吐蕃寇边,其酋鬼章青宜结乘间胁属羌构夏人为乱,谋分据熙河,乃择先生与边臣措置,听便宜从事。既至,谍知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屯通远境,吐蕃将攻河州。先生欲先发以制之,请于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柰何﹖」先生曰:「在谋不在众。」遂分兵为二,姚兕将而左,种谊将而右,卒破洮州,擒鬼章。捷闻,百寮表贺,遣使告永裕陵。言者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历集贤校理,权副陜西转连。召诣阙,哲宗劳之曰:「洮河之役,可谓高功,但恨赏太簿耳。」对曰:「皆上禀庙算,臣何力之有。惟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歉也。」因陈其本末。拜卫尉少卿。帝数访边防利病,先生具庆历以来边臣施置藏否,朝廷谋议得失,及方今御敌之要,凡十六事,名曰《绍圣安边策》,上之。历知邠州、河中腐、秦州、陜州,进直龙图阁。自复洮之后,诸国悉入贡。卒,年六十。先生之学,以经世安攘为主,非琐琐章句,蒙瞳其精神,以自列于儒者之比也。故其志气豪迈,于事功多所建立。议者以用不尽其材为恨。(修)。
谢山《游景叔墓志跋》曰:游先生墓志虽言与横渠游,而不言受业,疑非弟子。然其文则张公舜民,其书则邵公,其篆则章公楶,皆元佑党人之同岑。而所镌工人为安民,尤可珍。予方修《宋儒学案》,得此,为之喜而加餐。(梓材案:《宋史》支学于横渠)。
忠宪种先生师道
种师道,字彝叔,洛阳人。少从横渠学。以祖世衡荫,补三班奉职,试法易文阶,为熙州推官,权同谷县。又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议役法忤蔡京旨,换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谓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后擢知怀德军,累迁洺州防御使、知渭州。诏帅七路兵征藏底城,八日克之,徽宗得捷书,喜进秩。从童贯为都统制,拜保静军节度使。贯谋伐燕,使之尽护诸将,谏曰:「邻有盗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无乃不可乎﹖」贯不听。辽使来请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所恶也。今射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谓为得计乎﹖」贯不能对。先生谏宜许之,又不听,密劾其助贼,王黻怒,责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延庆败绩卢沟,帝思其言,,召用之。已复致仕。金人南下,趣召之,加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时先生方居南山豹林谷,闻命,即至洛阳。以其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后加赠少保,谥忠宪。(修)。
祖望谨案:横渠弟子埒于洛中,而自吕、苏、范以外寥寥者,吕、苏、范皆以程氏而传,而南渡后少宗关学者,故洛中弟子虽下中之才皆得见于著录,而张氏诸公泯然,可为三叹!予于《宋史》得游、种二公,于《晁景迂集》得张舜民,于《童蒙训》得田腴,于《程子语录》得薛昌朝,于《闽志》得邵清。。而潘拯乃关中一大弟子,竟莫得其详。
潘康仲先生拯
潘拯,字康仲,关中人。。尝问:「人之学,非愿有差,只为不知之故,遂流于不同。不知如何持守:」程子言:「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尽知也,穷理格物便是致知。」(参《程氏遗书》。)
(梓材谨案:此条见《遗书》卷十五《入关语录》,关中学者所记伊川先生语,或云明道先生语。又案《伊洛渊源录》《龟山志辩》云:「凡公卿大夫之贤者,于当世有道之士,莫不师尊之,其称先生有二义:一则如后进之于先进,或年齿居长,或声望早着,心高仰之,故称先生;若韩子之于卢同,欧阳永叔之于孙明复是也。其一,如子弟之于父兄,居则侍立,出则杖屦,服勤至死,心丧三年,若子贡、曾子之于仲尼,近世吕与叔、潘康仲之于张横渠是也。」据此,则先生之事横渠可知矣。)
修撰李潏水先生复
李复,字履中,长安人也。(云濠案:先生世居开对祥符,以父官关右,遂为长安人。《朱子语录》称为闽人,盖传写之误。)学者称为潏水先生。以进士累官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先生于吕、范诸子为后辈,然犹及横渠之门。紫髯修目,负奇气,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亦工诗。崇宁中,邢恕为泾原经略使,谋立边功以洗诬谤宗庙之罪,因纳许彦圭之说,请用车战法及造舟五百艘,将直抵兴、灵,以控夏国。时先生方为熙河漕使,诏下委之,先生奏云:「奉圣旨,令本司制造战车三百两。臣尝览载籍,古者师行固尝用车,盖兵不妄动,征战有礼,不为诡遇,多在平原广野,以车可行。今尽在极边,戎狄乘势而来,虽鸷鸟飞翥,不如是之迅。下寨驻军,各以保险为利。其往也,车不及期;居而保险,车不能登;归则敌多袭逐,争先奔趋,不暇回顾,安能收功﹖非若古时之可用也。臣闻此议出于许彦圭,彦圭因姚麟而献说,朝廷遂然之,不知彦圭剧为轻妄。唐之房管尝用车战,大败于陈涛斜,十万义军无有脱者。畿邑平地且如此,况今欲用于峻阪沟谷之间乎﹖又战车比常车阔六七寸,运不合辙,牵拽不行。昨来兵夫典卖衣物,自赁牛具,终日方进五七里,遂致兵夫逃亡,弃车于道,大为诸路之患。今乞便行罢造。如别路已有造者,乞更不牵拽前来。」又乞罢造船,奏云:「经略使乞打船五百只,于黄河顺流放下,至会州西小河内藏放。有旨专委臣监督,一年了当。契勘本路只有船匠一人,须乞于荆、江、淮、浙和雇,又钉线物料亦非本路所出。观恕奏请,实是儿戏!且造船五百只,若自今工料并备,亦须数年。自蔺州驾放至会州,约三百里,北岸是敌境 ,岂可容易!会州之西小河咸水,阔不及一丈,深止一二尺,岂能藏船﹖黄河过会州入韦精山,石峡险窄,自上垂流直下,高数十尺,船岂可过﹖至西安州之东,大河分为六七道,水浅滩碛,不胜舟载,一船所载,不过五马二十人,虽到兴州,又何能为﹖又不知几月得至。此声若出,必为夏国侮笑。臣未敢便依指挥擘画,恐虚费钱物,终误大事。」疏上,徽宗感悟,罢之。已而卒以议边事不合罢官。久之,金人犯关中,先生已老且病,高宗以旧德强起之,知秦州,空城无兵,卒死于贼。(修)。
祖望谨案:《宋史》不为先生立传。洪文敏公特载二疏于《随笔》中,称其忠鲠,然似未知先生之死事者。若知之,则《宋史》曾经文敏之手,不应但附见之《邢恕传》中也。予读《楼宣献公集》,始得之。先生论孟子集义养气之旨,谓:「动必由理,故仰不愧,俯不怍,无忧无惧而气自充。舍是,则明有人非,幽有鬼责,自歉于中,气为丧矣,故曰『无是馁也』。」朱子称其能得大旨。所著有《潏水集》,今无传。予从三馆中得见《永乐大典》,则先生之集在焉,(云濠案:《潏水集》四十卷,干道间刻于饶郡,即朱子所谓信州本。后多散佚,今存十六卷,其间有经解,《易》象、算术、五行、律吕及所上奏议、诗则失传久矣。)大喜,欲钞之,而予罢官,遂不果。
(梓材谨案:宋有两李复,一即先生,一字信仲,见《水心集》。谢山《答临川亲问》云:「潏水是关中之李复,在元佑、绍圣时极称博学,关中之有文名者也。。信仲与之同名,时之相去则甚远。」)
太学田诚伯先生腴
田腴,字诚伯,安丘人也,后从河南。从横渠学,而与虔州宿儒李潜善。每三年治一经,学问通贯,当时无及之者。尤不喜佛学,力诋轮回之说,曰:「君子职当为善。」建中靖国间,以曾子开荐,除太学正。崇宁初罢去。先生之叔明之,安定先生高弟也,其学专读经书,不治子史,以为非圣人之言皆不足治。而先生不以为然曰:「博学详说,然后反约。如不览,非博学详说之谓也。」先生尝言:「近世学者无如横渠先生,正叔其次也。」盖其守关学之专如此。右丞吕好问兄弟严事之。(补)。
田先生说(吕紫微居仁记)。
予用心多使气胜心,每心有所不善者,常使气胜之。自知如未得为善。
祖望谨案:此不免把捉,故未善。
「居敬行简」之言,仲弓未以圣人之言为然而问之,而圣人以仲弓之言为然也。学圣人者,如仲弓可也。
祖望谨案:李君行亦然。
《公羊》不知圣人之意,立言多害。如母以子贵及人臣无将,至令两汉时尊丁、傅及诛大臣,盖用《公羊》之说。
读经自当先看解说,但不当有所执,择其善者从之。若都不看,不知用多少工夫,方可到先儒见处。
读书须是尽去某人说某人说之心,然后经可穷。
祖望谨案:先生叔明之谓读经不必看诸家,故先生有前一条之说,而又以此一条防其弊。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田先生说凡六条,其一条移为蓝田《附录》。)
太学邵彦明先生清
邵清,字彦明,古田人。元佑间太学诸生有「十奇士」号,先生与焉。尝从张横渠学《易》,遂不复出。有故人任河南尹,召之,先生曰:「子以富贵骄我邪﹖」卒不往。(参《姓谱》。)
待制张浮休先生舜民
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人也。庆历中,范文正公见其所作,异之。举进士,为襄乐令。新法行,先生上书谓:「裕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不当与小民争利。」时皆壮之。已而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坐军中作诗讪谤,谪监郴州酒税,以赦得原。元佑初,司马温公举先生才气秀异,刚直敢言,召试,得秘阁校理。除监察御史,疏论:「西夏强臣争权,戎心桀骜,岂宜加以爵命,当兴师问罪。」因及太师文彦博,左迁判登闻鼓院,台谏交章争之,请远先生职名,不报。逾年,通判虢州,提举秦凤路刑狱。入为金部员外郎、秘书少监。使辽还,除直秘阁、陜西路运使,俄知陜州。徽宗即位,韩仪公忠彦为左相,除谏议大夫。居职七日,所上事六十章,极陈陜西之弊,河北之困。寻为吏部侍郎兼侍讲。时仪公引范恭献公纯礼为右丞,而召刘公安世、吕公希纯还禁从,以先生列九卿,朝班有起色。门下侍郎李清臣恨之,首罢右丞,外除安世帅定武,希纯帅高阳,使不得入朝,又出先生以龙图阁待制知真定,仪公不能遏也。曾布为右相,亦恶诸君子,范致虚乃奏曰:「河北三帅连横,恐非社稷之福。」于是安世、希纯同日报罢,而先生亦以改同州谢表言绍圣逐臣云「脱禁锢者何止一千人,计水陆者不啻一万里」,又曰「古先未之或闻,华竟不知其罪」,坐讪谤落职知鄂州。然清臣亦为布陷,出守北京。先生遂坐元佑党籍,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凡五年,许自便。寻复集贤殿修撰,致仕。其归也,杜门自守,不见宾客。时为山游,跨一羸马,葛巾道服,饥则啖一瓯,人皆服其清德。绍兴中,赠宝文阁直学士。先生少慷慨论事。其使辽也,见耶律延禧为皇太孙,所喜者名茶古画,音乐姬侍,因着论,以为他日必有张义潮挈十三州以归朝者,当不四十年见之,其文豪迈有理致,而尤长于诗。自称年逾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自号浮休居士,有《画墁集》一百卷。(云濠案:《画墁集》今存八卷。)先生之从横渠学,见于《晁景迂集》中,他书无所考也。考横渠之卒,先生为之乞赠于朝,以为孟轲、杨雄之流。且景迂及与先壬游者,必不妄。惜乎《画墁集》今世无是本。予虽曾从《永乐大典》中见之,而未得钞其论学之绪言耳。(补)。
(梓材谨案:谢山所节吕紫微《童蒙训》,有一条云:「崇宁间,张公芸叟既贬复归,闭门自守,不交人物。时时独游山寺,芒鞋道服,跨一羸马,所至从容,饮食一瓯淡,更无他物,人皆服其清德。」今检谢山补撰张先生传已入其中,则此乃釆入诸《学案》而未删去者也,故于《紫微学案》节之。)
殿丞薛先生昌朝
薛昌朝,字景庸,横渠门人。尝为御史,论新法。程子尝曰:「天祺有自然德器,似个贵人气象,只是却有气短处,规规太以事为重,伤于周至,却是气局小。景庸只是才敏。须是天祺与景庸相济,乃为得中也。」陈古灵尝荐先生于朝曰「才质俱美,持法端直,可置台阁。」时先生为殿中丞,充秦凤、熙河路句当。(补)。
◆晋伯门人(范、周三传。)
台谏马先生涓
马涓,字口口,南部人。其父从政,初未有子,买一妾,询知其父母死不克葬,故自鬻,遂归妾,不责所负。后梦一翁谢曰:「我,妾父也,闻之上苍矣。愿君家富贵,涓涓不绝。」及生先生,因以梦中语为名。元佑中,登进士第一。晋伯帅秦州,先生入判幕府,自称状元,晋伯谓曰:「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今科举之习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不可勉。」又教以临政治民之要,先生自以为得师焉。后立朝为台官,有声。崇宁二年,陷党事,安置吉州。(参《姓谱》)。
附录
口口口曰:马涓官南京,元城在焉。马涓廷试日,元城作详定官所取也,而涓不修门生礼,元城微不喜。客以告涓,曰:「不然。省闱专设主文,是以有门生之称。殿试盖天子自为座主,岂可称门生于他人。幸以此谢刘公也。」元城闻而是之,自是甚欢。(补)。
太学张先生瞻
张瞻,字景前,口口人。晋伯为秦帅,先生之父为倅,遣之听讲。及入太学,晋伯曰:「微仲弟不必见,不如见与叔弟。」其时汲公为宰相,而晋伯以为不必见,则知先生盖亦有志于实学者也。
◆和叔家学
吕先生义山
吕义山,字子居,和叔先生之子也。范侍郎育称其能绍家学。亦尝请业于程门。与叔尝致书伊川先生,书曰「大临更不敢拜书先生左右,恐烦枉答,只令义山持此请教。蒙塞未达,不免再三浼渎,唯望乘间口谕义山,传诲一二,幸甚!」是先生能传程门讲席往复之语,其有得于学可知矣。伊川与与叔先生解「中」字不可即谓之性,先生对以「中者性之德」,伊川以为近之。(补。)
祖望谨案:和叔止一子,见《行状》,则义山之即为子居无疑。程子《集》中注云:「子居,和叔之子。一云义山之字。」夫和叔之子即义山也,「一云」二字盖门人不知而误增之。胡文定公又疑其为邢子居,则尤无稽之言。关中自南渡后,道梗不通接,蓝田学派遂至无征,今仅得列名学案,而其生平之详不可得而考矣。
◆蓝田门人
正字周浮沚先生行己
忠简许横塘先生景衡(并为《周许诸儒学案》。)
太学沈石经先生躬行
合门谢先生天申(并见《周许诸儒学案》。)
◆景叔家学(高平三传。)
运使游先生
游,殿院师雄子也。知真定县。时朝廷新得燕山,其仓廪虏人皆席卷去,燕山大饥。朝廷命府州县输粮,调牛车,所在鼎沸,惟先生寂然无所为。吏人惧,更进言之。曰「姑去,诉县粮已集,将行矣。」吏人皆叩头言:「罪不细!且此事非仓卒可办,今尚未蒙处分,柰何﹖诸县且行矣!」先生曰:「使诸县行,乃白。」已而诸县皆行,先生乃召其民曰:「输粟事如何﹖」民皆曰:「晚矣!」先生曰:「不然。吾所以不征汝粮,调汝牛车者,正以吾自有粮在燕山故也。」民惊曰:「如何﹖」先生曰:「汝第往!燕山固自有粮也。汝每乡止择能办事者数人,赍轻赀往籴之。」民皆惘然,遂敷出金银,一一为区处毕,临行,又谓其人曰:「有余金,当盛买牛车以归。」民至燕山,所在粮运坌集,米贾顿落,河北等路米有余,遂籴纳之。先至者以量兑久不得纳,皆卖牛车以自给,其遣人遂以余金买之,皆乘而归。后其事达朝廷,遂擢先生为河北运使。(参《北窗灸輠》。)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标目有先生之名,而未为传,其名作议,盖本施氏《北窗炙輠》也。近得《游景叔墓志》石刻于诸味青学博星杓,盖景叔诸子名皆从立。先生为景叔第三子,举进士,则作为是云。)
◆诚伯门人
右丞吕先生好问
县令吕先生切问(并见《荥阳学案》。)
◆彦明家学
邵蒙谷先生整
邵整,字宋举,彦明子,自号蒙谷遗老。与从口景之以家学自相师友,教授生徒,常百余人。邑人苏在璋从之游,终其身。先生少尝从合沙郑少学《易》,传《六十四卦图说》。(参《姓谱》。)
教授邵先生景之(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蒙谷门人(高平四传。)
知州苏双溪先生大璋
苏大璋,字颙之,古田人也。学于蒙谷先生。少颍悟,年十三通《周易》。成庆元进士,为道州教官,以阐扬正学为己任。召试馆职,除正字,迁著作郎。力言禁锢道学之非,忤大臣意,遂累章丐外,知吉州。归,自号双溪。(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000卷 卷首 宋元儒学案序录 | 第001卷 卷一 安定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 第002卷 卷二 泰山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 第003卷 卷三 高平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4卷 卷四 庐陵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5卷 卷五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6卷 卷六 士刘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7卷 卷七 涑水学案(上) | 第008卷 卷八 涑水学案(下) | 第009卷 卷九 百源学案(上) | 第010卷 卷十 百源学案(下) | 第011卷 卷十一 濂溪学案(上) | 第012卷 卷十二 濂溪学案(下) | 第013卷 卷十三 明道学案(上) | 第014卷 卷十四 明道学案(下) | 第015卷 卷十五 伊川学案(上) | 第016卷 卷十六 伊川学案(下) | 第017卷 卷十七 横渠学案(上) | 第018卷 卷十八 横渠学案(下) | 第019卷 卷十九 范吕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0卷 卷二十 元城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1卷 卷二十一 华阳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2卷卷二十二 景迂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3卷 卷二十三 荥阳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