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中國的新革命 》
第32節:出類拔萃之輩(6)
凌志軍 Ling Zhijun
白頤路兩廂大興土木,圈出0?7公頃建造中關村海關大廈,圈出1公頃建造新技術産業大樓,圈出3公頃建造四通大廈、紫光大廈、中科大廈。這還衹是一小部分。政府的計劃書上說,要建造"十大建築",讓它們沿街展開,形成"一條8公裏長的産業帶"。在這産業帶的最北端,"上地"已經把自己的土地賣出至少40%。
王思紅開發上地有功,在這一年早些時候接替鬍昭廣,成了試驗區的第二任主任。鬍昭廣升任北京市副市長。這兩人的交接程序,有個環節不能不提,就是鬍昭廣命令他的繼任者盯住"100億元總收入"。這是1992年市委書記陳希同交給中關村的任務,本來要在1995年實現的。而鬍昭廣卻在一份文件的空白處寫下,1993年"一定完成",結果還真叫王思紅給完成了。喜報傳到市委市政府,也成了會議上最得意的話題。北京市政府受到如此鼓舞,决定再接再厲,要在北京城再圈出幾個"中關村"來,把東邊一個叫做"酒仙橋"的老舊電子工業區圈起來,把南邊的亦莊圈起來,把西南的豐臺圈了一個邊,把北邊的昌平圈出一個角,全都劃進中關村試驗區。這樣就把北京城的四個角全都占滿了。這一年剩下的幾個月,巡視開發區成了陳希同最重要的事。5月5日陳希同去了一趟北京大學。校長告訴他,把校園的南墻推倒了,要讓大學和中關村大街連成一體。書記一高興,就讓隨行記者昭告天下,圈出一塊11萬平方米的土地給北大建造"生物城"。7月1日他去了一趟清華大學,在南門外面圈出224畝地給學校建設"清華科技園"。這時候,中南海剛剛頒下文件,命令地方政府剎住"圈地熱",他可一點也不在乎,逢人就吹噓他的"一區五園",意思是,中關村不是一個,而是五個。按照中央政府的命令,這位書記衹有"2億元以下"的審批權,結果他把一個10億元的工程拆成5個"2億元",連續批了5次。這清華大學本是屬於中央政府的,非他管轄,又加上"科技園"的建設預算高達30億元,實在不好意思拆作"15次"。於是他召集屬下官員,要大傢想出個越俎代庖的辦法來。結果會議决定,這是清華大學的"保留用地",早已列入北京市的規劃啦。
當時官員們就是這樣自行其是,四面開花。然而最能說明中關村的擴張局面的故事,莫過於它的"北海方面工作設想"。北海是個海濱小城,遠在廣西,這一年成了一塊炙手可熱的土地。各地官員紛紛涌來,說是考察。如今官員出行,總是假藉公務之名,旅遊休閑。那時可不是這樣,他們是真想幹事情的。在他們的身後,是浩浩蕩蕩的房地産業大軍,有"川軍"、"湘軍"、"瓊軍"、"黔軍"、"滇軍",還有"東北軍"和"西北軍"。報紙興高采烈地說,有國內23個省市區、境外18個國傢和地區"登陸"北海。如果是真,那可是自"諾曼底登陸"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了。到1993年春天,這海濱小城已有1000傢房地産公司和10萬建築工人。在這浩浩蕩蕩的隊伍中,有些人是從中關村來的。根據保留至今的檔案,中關村的"北海計劃"在1993年4月啓動。當時一份主任辦公會紀要如此寫道:"在北京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的全局中,廣西北海的工作是一個組成部分,"又說,這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大開發區'戰略思路,結合北京、溝通北南。"為了完成這樣的大業,計劃書說,需要註册廣西北海分公司,"兼有北京開發區駐廣西北海辦事處職能,同時註册北京分公司,以呼應北海的各項工作。"什麽工作呢?根據同一次會議的决定,就是"實地考察已購置的土地"。
中國到處都在傳染浮躁。儘管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對經濟的幹預,但是它的最重要的調控工具,銀行,卻失去了控製。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銀行裏的錢正在滾滾而出,就像流水從决了口的大壩一泄千裏,恣意汪洋,怎麽也檔不住。4月份統計局發佈報告說,地方政府的投資比中央政府還要多。這就再次證明,大多數人都把中南海的勸告當成了耳邊風。看到這種情況,世界銀行的專傢也開始坐立不安,趕快寫出報告,嚮中國政府發出警告:"這些現象如不及時製止,當經濟增長率放慢時,可能演變為一場金融風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 第1節:前言(1) | 第2節:前言(2) | 第3節:前言(3) | | 第4節:試驗區(1) | 第5節:試驗區(2) | 第6節:試驗區(3) | | 第7節:試驗區(4) | 第8節:試驗區(5) | 第9節:試驗區(6) | | 第10節:試驗區(7) | 第11節:試驗區(8) | 第12節:試驗區(9) | | 第13節:試驗區(10) | 第14節:試驗區(11) | 第15節:試驗區(12) | | 第16節:轉變的年代(1) | 第17節:轉變的年代(2) | 第18節:轉變的年代(3) | | 第19節:轉變的年代(4) | 第20節:轉變的年代(5) | 第21節:轉變的年代(6) | | 第22節:轉變的年代(7) | 第23節:轉變的年代(8) | 第24節:轉變的年代(9)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