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 》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聲音與憤怒 》
第32節:朋剋搖滾:底層青年的憤怒吶喊(4)
張鐵志 Zhang Tiezhi
十年前,滾石樂團認為在令人昏昏欲睡的倫敦,貧窮的街頭少年除了搞樂隊外就無事可做,現在,這群反滾石樂團的朋剋少年正在凝集的新力量,燃燒着這個沉睡的倫敦。6
Ⅲ.
朋剋(punk)作為一種音樂語言和風格,並不是誕生於英國。這個詞原意指成人世界的邊緣人或受害者。美國音樂怪傑FrankZappa在1967年用這個詞指涉舊金山的嬉皮。
七○年代初,一位樂評人用這個詞描述音樂人LennyKaye--他也是美國朋剋女詩人PattiSmith的長期合作夥伴,他製作的一張地下音樂合輯Nuggets中充滿了用簡約配器製造出來的粗糙而猛烈的噪音,宣示了他們嚮當時主流體製挑戰的精神。這張專輯以及LennyKaye由此成為美國朋剋搖滾的濫觴。
從六○年代末到整個七○年代,美國朋剋音樂的起點--底特律的MC5、IggyPopandtheStooges,以及紐約的"地下絲絨"(TheVelvetUnderground)、TheNewYorkDolls先後登場。1975年開始,朋剋場景定格在紐約東村一傢傳奇的pub"CBGB",Ramones、Televisions、PattiSmith、Blondie、TalkingHeads,在這個波西米亞的村落輪番上陣,傳承紐約地下文化的薪火。接着,通過藝術經理人MalcolmMcLaren,這種新音樂形式的火炬被傳遞到英國。
朋剋雖然源自美國,但如果沒有當時英國的音樂/社會脈絡,朋剋不會成為一場偉大的音樂"運動"。
英國在七○年代中期後由於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非常高。從1974年到1977年,失業率增長了120%,青年失業率的增長更高達200%。另一方面,1976年在諾丁山(NottingHill)爆發了英國戰後最嚴重的種族暴動,黑人青少年和警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音樂上,搖滾樂雖是六○年代青年亞文化的體現,到了七○年代卻已經與年輕人生活脫節。不論是重金屬的齊柏林飛船(LedZeppelin),或是前衛搖滾如平剋·弗洛伊德(PinkFloyd),都強調高超的演奏技術、華麗的舞臺效果或是深奧的概念性專輯。這些龐大沉重的"恐竜"所生産的音樂,早已無法表達年輕人的挫折感與憤怒。相對地,朋剋強調的是懂三和弦即可組團,並且相對於那些超級樂隊的大舞臺,七○年代中期在英國興起許多小pub讓這些樂團可以隨性演奏,所以朋剋音樂使音樂的生産到表演都具有DIY的精神,讓任何年輕人都可以實現玩音樂的夢想。他們要挑戰從六○年代以降魔掌日益強大的音樂商業建製,打破聽衆和表演者的界限,並讓音樂的詮釋權回歸大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1) | 第2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2) | 第3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3) | 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4) | 第5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5) | 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6) | 第7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7) | 第8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1) | 第9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2) | 第10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3) | 第11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4) | 第12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1) | 第13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2) | 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3) | 第15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4) | 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5) | 第17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6) | 第18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1) | 第19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2) | 第20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3) |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 | 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 第23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1) | 第24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