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感悟 》
第32节:学习之道(6)
于丹 Yu Dan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有一个秘诀,就是首先把自己的主体亮出来,根据自己主体的所需去学习。我们知道,医生不会将同一种维生素开给所有的人,因为有的人缺少这种维生素,有的人缺少那种维生素,每一个人都是针对他自己所缺少的部分去进行有机的补充,才能达到生命体的平衡。同样,一个人的心智思想,都需要有这样的综合平衡。
也许我们没有孔子这样的老师,但是这世界上哪里就有常师呢?只要我们善于学习,老师就无处不在。不过,我们先要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自己的心里先有这样的斟酌,就不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的生命就会达到平衡。
每一个人,他的生命态度会决定他跟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故事说得好:一户人家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一个天性乐观,一个天性悲观。父亲很发愁,就决定用环境改变他们。他把那个特别乐观的孩子关在马厩里,锁上门;把这个特别悲观的孩子放在屋子里,买了许多新玩具把他团团围住。
天擦黑了,爸爸先来看看悲观的孩子高兴了没有。他进去一看,那孩子坐在玩具堆里满脸是泪,一样玩具都没打开。爸爸问他,你为什么不玩儿呢?孩子说,这一下午我越想越伤心,任何一个玩具,只要玩了它就会坏的,所以我都不知道应该先打开哪一个。
爸爸去马厩一看,那乐观的孩子满身马粪,欢天喜地地还在马粪堆里刨着呢。爸爸问他,你找什么呢?孩子说,爸爸啊,我一直觉得这马粪堆里会藏着一只小马驹,我都找了一下午了。
你想想,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外在的一切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常常是他内心的取向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人,在学习的时候,都需要扬长避短。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完成的就是长处与短处的匹配和制衡。
就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太多深深浅浅的知识和感悟。可是,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学习呢?
孔子有一个说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大家知道,《诗经》过去是拿来做教科书的,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人们能从《诗经》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联想能力、观察能力、合群能力和劝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近侍父母,远侍君上,还能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诵《诗》三百",把《诗经》读得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给他一个事情做,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出去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也不能很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把《诗经》读得再多,都背会了,又有什么用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孝敬之道(1) | 第2节:孝敬之道(2) | 第3节:孝敬之道(3) | 第4节:孝敬之道(4) | 第5节:孝敬之道(5) | 第6节:孝敬之道(6) | 第7节:孝敬之道(7) | 第8节:孝敬之道(8) | 第9节:孝敬之道(9) | 第10节:孝敬之道(10) | 第11节:孝敬之道(11) | 第12节:孝敬之道(12) | 第13节:孝敬之道(13) | 第14节:孝敬之道(14) | 第15节:智慧之道(1) | 第16节:智慧之道(2) | 第17节:智慧之道(3) | 第18节:智慧之道(4) | 第19节:智慧之道(5) | 第20节:智慧之道(6) | 第21节:智慧之道(7) | 第22节:智慧之道(8) | 第23节:智慧之道(9) | 第24节: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