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1)      Xu Hua

  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合于作为美国商业的集散重点,从那里,我们可以建立对中国、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霍罗、菲律宾以及一切位于附近海面的岛屿的交通线……
  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海上劲敌英国在东方所拥有的领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地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有的迅速措置……不需要华盛顿政府的其他保护,只有驻泊在中国及日本的美国舰
  船不时在岛边出现,一个兴旺的美国居留地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
  ———(美)皮雷
  琉球事件真正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它向全世界宣布,富饶的清朝帝国愿意任人宰割,而不愿意用武力抵抗。
  ———(英)威妥玛
  在朝鲜被侵扰的同时,中国大陆水上门户的琉球和台湾,也未能免遭侵犯。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大陆东面,台湾与日本之间,由三个岛组成。1372年,统一整个群岛后的中山王开始向明朝进贡,通过对华贸易获得大量商品,并将其中部分商品通过萨摩藩商人转销到日本,将日本的铜器转销中国。1609年,萨摩藩当局武力迫使琉球方面瞒着中国向其纳贡。
  与琉球群岛南端相距约600公里、与福建相距约130公里的台湾,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和其他岛屿,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岛上盛产台湾杉、樟木、楠木等名贵木材,樟脑、樟油、糖、米等农林作物。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在《尚书》、《山海经》、《史记》、《三国志》等中国重要古文献中均有记载。《史记》记载,秦始皇欲长生不老,派徐福率众入海求仙,抵达“夷州”。该“夷州”即为台湾。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派去1万官兵赴台。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留下了关于台湾的最早文字记述。隋唐时期合称台湾、琉球为“流求”。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名称。
  明万历年间(约1590年),几艘葡萄牙船航行于台湾海峡,一个船员眺望郁郁葱葱的台湾岛,赞美其为“Ilha Formosa”(音“福摩萨”,意思为“美丽之岛”)。后来,西方人把台湾称为“福摩萨”,并蓄意不用台湾的称谓。【现今仍蓄意用“福摩萨”称呼台湾的,往往具有分裂中国用意。】
  1622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末中国政局混乱之际,派出15艘战船侵犯广东沿海,遭到痛击,然后沿海北上,乘虚侵占澎湖列岛,但很快被明军夺回。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在台南兴建军事基地。
  荷兰人占居台湾的消息传到欧洲,引起西班牙殖民者的嫉妒和竞争。1626年,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再次派出舰队,并在基隆成功登陆,随即建立基地。1641年,荷兰殖民者对在台湾的西班牙人发起攻击,西班牙人战败,荷兰人独占台湾。
  台湾民众和明朝政府不断抗击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起义军一度围攻荷兰人军政基地“赤嵌城”,血战半月之久,杀死殖民者上千人。
  1661年4月,与清军作战的明朝大将郑成功,在退据澎湖列岛和金门之后,趁清顺治皇帝去世之机,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名将士,乘400艘战船从金门开赴台湾岛,包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修筑的“王城”。荷兰人提出每年进贡并赔偿十万两白银的条件请郑成功撤兵【即用十万两买台湾?,郑成功严词拒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弹尽粮绝之后,荷方被迫于1662年2月1日投降。郑成功对投降者宽大处理,让其安全撤离。【中方又没有要求其战败赔偿,更没有要求退还数十年来从台湾搜刮走的财富。列强侵略中国,历来有得无失——只有暴利,没有风险。这是中国不断遭到侵略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悲剧不应当重演。贪婪的侵略者应当受到相应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责。】
  1683年,康熙大帝发兵统一台湾,将其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治理之中。清朝当局统计,1811年的台湾人口为190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北京条约》迫使清廷将台湾平安和淡水设为通商口岸。后来英国又要求增加鸡笼(基隆)和打狗两地,并控制了这四处的海关事务。西方人主要向台湾输入鸦片,输出茶、糖和樟脑。1868年,英国为垄断对台湾的樟脑贸易,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樟脑条约》。
  对台湾垂涎三尺的远远不只荷兰、西班牙和英国。早在19世纪50年代,与“太平洋帝国论”创始人西华德齐名的美国军官皮雷便提出侵台主张。1854年,皮雷担任美国驻东印度、中国及日本海舰队司令期间,曾派两艘军舰到台湾进行资源和军事调查,他宣称“这个富饶的岛屿,虽然名义上隶属中国版图,实际是独立的……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合于作为美国商业的集散重点,从那里,我们可以建立对中国、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霍罗、菲律宾以及一切位于附近海面的岛屿的交通线……从台湾的土地之广大和肥沃来说,它出产的农作物及其他物品,除供岛上消费外,还可以大量出口”。
  为此,他建议美国政府:“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海上劲敌英国在东方所拥有的领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地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有的迅速措置……不需要华盛顿政府的其他保护,只有驻泊在中国及日本的美国舰船不时在岛边出现,一个兴旺的美国居留地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
  限于当时美国国力和内战,美国侵台计划未能实施。
  1868年,德国和英国商人曾策划私下向台湾大南澳垦殖,也因清政府严正交涉而作罢。
  对琉球和台湾侵害最猛烈的,却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天皇的御笔信表明,侵略琉球和台湾是明治政权与生俱来的侵略目标。明治政府不断以防备俄国入侵的名义进行扩军,为“大陆政策”的第一个行动目标做准备——侵略琉球和台湾,而这个看似由偶然事情引起的侵略计划,至少在两年之前就已经确定:
  1871年6月,日本任命大藏卿伊达宗成为全权大臣,柳原前光为副使,与清朝全权大臣李鸿章议定条约。在中国起草的方案基础上签订了一个双方互有领事裁判权的《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
  在条约等待批准的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与土著人发生冲突,50多人被杀,其余被清政府救护到福州。福州地方按藩属关系惯例进行慰问、抚恤,然后送其回家,事件很快平息。
  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琉球船民事件。日本政府要其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主权的立场是否坚定。衙门官员回答说:“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又说:“杀人者皆属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
  而日本政府却借“化外”二字大作文章,1872年宣布琉球为“内藩”, 还宣称台湾岛上的生藩居住地也不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一再声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
  1874年(同治十三年),窥伺台湾已久并做了相当准备工作的日本政府,决定借口琉球船民事件出兵台湾。4月4日,明治政府设立“台湾番地事务局”,并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蛮地事务都督”,赋予其相机用兵之权。5月17日,西乡率兵士3000余名,乘军舰从长崎开往台湾。【明治政府军政高层一方面担心清廷反击日本,一方面赌清廷不干预。准备万一遭到强烈干预,则牺牲西乡及所部军队。没将这批侵略军全部消灭,是出乎日方意外的晚清王朝式的宽容。】
  清廷获悉日军侵台消息后,质问日本驻华使节,并派人前往西乡处交涉。这时,明治政府派代表到中国,辩称日本占领的是“生番地”,不是中国领土。还称“世界舆论认为,新发现的土地可以用实力占有,并进行统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2)
内外交困(1)内外交困(2)
内外交困(3)借师助剿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