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竜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   》 第32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8)      戴維-史密斯 David - Smith

  該書的作者還引用了喬治·J·吉博的經歷。吉博是一傢大型跨國公司駐北京的高級管理人員,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直工作至今,同時也是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員,身處中國的他卻沒有感受到中國的技術和管理的進步。
  吉博認為中國的技術發展成績平平,其大國地位和潛力也要大打折扣。他寫道:
  與其稱中國是一個在經濟和技術方面崛起的亞洲巨人,不如說它是一個像巴西、印度一樣的發展中工業國傢。……中國的21世紀經濟技術規劃顯得平淡無奇,似乎也難以讓這個國傢取得技術成功。……由於難以接觸到國際産業産品鏈,大多數工業企業不可能有可觀的利潤。
  或許這是中國故意放慢步伐,以免引起太多的警告。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喬恩·西格德森教授在英國的德莫斯(Demos)思想庫做講座時,指出中國的技術發展戰略是漸進地構築它的霸權,而非以一種引人註目的方式突然崛起。因而,到2008年時中國將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而中國政府的戰略僅僅指出中國到2010年將成為一個領先的發展中國傢,到2020年成為一個中等的技術大國並成為世界技術大國中的一員,換句話說,這意味着到2049年中國要成為技術超級大國,這些目標或許過於保守。西格德森指出,中國要想領先諸如芬蘭和德國這樣的國傢,將要比以前領先傳統製造業付出更大的代價。他還認為,儘管中國在獲得專利方面做的還不夠,但是它在設計能力方面進展迅速,適應時代和市場的能力也相當強。因此,我們既不應誇大中國技術的威力,但同樣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中國讓成千上萬的人脫離貧睏
  2005年10月,前布什政府的鷹派人物、受總統之命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保羅·沃爾福威茨,從中國西部較貧窮的甘肅省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他在那裏視察了世界銀行針對農村人口的幾個扶貧項目。他公開表揚中國當局,並表示急於學習中國的經驗。"東亞地區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在最短的時間裏讓最多的人脫貧的歷史,"他說,"這真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當然,如果沒有中國的發展,就不可能有這麽多人擺脫貧睏。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脫貧的人口占發展中國傢脫貧人數的75%。"他指出,自從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了改革政策以來,已經讓4億人脫離了貧睏,中國的人均收入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高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傢。他說:"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我想讓世界銀行幫助更多國傢學習中國,取得更大的進步,並幫助更多的人脫貧。"他說的很對,因為整個90年代,世界的絶對貧睏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一美元)從12?9億減少到11?7億。要是沒有中國的努力,不僅東亞的貧睏人口不會減少,全球的貧睏人口還會增加。
  中國到底是如何迅速地減少了它的貧睏人口呢?大部分人同意的一個原因是:水漲船高--經濟發展使一部分人脫離了貧睏。另一些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貧睏人口從中國經濟的改革中獲益,他們是全球化的得益者。其實,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在其2005年的年度報告中,稱贊中國在人類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過去20年中,中國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排名不斷上升,2005年在177個國傢中排名第85位。儘管中國還是一個低收入國傢,但是它的教育成就和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傢的水平,小學入學率高於發展中國傢平均水平,文化水平與中等收入國傢中的波蘭、匈牙利和捷剋共和國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中國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區都脫離了人類發展的低度狀態。中國農村的絶對貧睏人數在25年裏從2.5億下降到0.26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第2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第3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第4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第5節:第一章、歷史回顧(2)第6節:第一章、歷史回顧(3)
第7節:第一章、歷史回顧(4)第8節:第一章、歷史回顧(5)第9節:第一章、歷史回顧(6)
第10節:第一章、歷史回顧(7)第11節:第一章、歷史回顧(8)第12節:第一章、歷史回顧(9)
第13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0)第14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1)第15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
第16節:第二章、走進中國(2)第17節:第二章、走進中國(3)第18節:第二章、走進中國(4)
第19節:第二章、走進中國(5)第20節:第二章、走進中國(6)第21節:第二章、走進中國(7)
第22節:第二章、走進中國(8)第23節:第二章、走進中國(9)第24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0)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