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心理 》 解讀自我,洞察人性:身邊的心理學 》
第32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18)
亞當·喀什 Adam Cash
如果我們看到狗比汽車大,那狗離我們更近。
在視網膜上成像較大的物體我們認為它距離較近。
藝術傢利用這個原理在二維畫布上畫出三維圖畫。
雙眼綫索很有意思,而且有點怪。
還記得辛巴達中的西剋洛浦?嗎?
他衹有一隻眼睛,按照雙眼視覺原理,他應該是很難判斷距離的,因為雙眼距離綫索依靠兩衹眼睛給大腦提供信息。
● 聚焦就是一種雙眼綫索,指由眼部肌肉傳遞信息給大腦,以此來判斷距離。
當你的眼睛嚮裏看,朝嚮鼻子,大腦就知道你是在看你近處的東西。
反之,則是看遠處的東西。
● 立體視覺是另一種雙眼綫索,趕緊來試一下。
用你的手做一個取景框。
兩個拇指頭部對住,食指朝上伸開,把其他手指蜷起。
閉上一隻眼睛,聚焦周圍的一個物體。
然後換另一隻眼睛。
怎麽樣?物體換地方了。
這就是立體視覺效應。
因為兩衹眼睛是分開的,所以在觀察同一物體時,角度會有細微不同。
使用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大腦通過測算兩個圖像的不同來判斷距離。
聽覺
聲音是通過聲波傳播,通過振幅、波形、頻率或者單位時間內聲波的數量來測量。
這些測量標準轉化成心理體驗就是這樣的:振幅决定聲音的高低(我鄰居的搖滾樂隊),頻率决定音高或者音調(我鄰居搖滾樂隊主唱的尖叫)。
耳朵的結構就是為了轉化聲能為神經能。
最初進入耳朵的聲音由外耳進行過濾。
我們褶皺的外耳就是一個“聲音勺”。
當聲音穿過耳道到達耳鼓或者耳膜時,耳膜發生振動,振蕩三塊小骨頭(錘骨、砧骨和鐙骨),振動加強。
當聲波到達內耳,也就是耳蝸,聽覺的轉化就開始了。
耳蝸包含了轉化過程所需的硬件。
它充滿液體,底部布滿了基底膜。
與基底膜相連的是毛細胞(看起來像毛發)。
進入耳內的聲波會改變耳蝸裏液體的壓力,創造出一種新的液體波來使基底膜發生變化,基底膜的活動又扭麯毛細胞,推動轉化過程的開始。
當毛細胞扭麯後,它們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電極性也發生了變化。
我在第3章提到過,當細胞的極性發生變化,那就是發出神經信號的時候了。
光波就變為神經電能,傳到聽覺中樞(大腦中掌管聽覺的部位)進行信息處理。
觸覺
觸覺是對壓力、溫度和疼痛的感覺。
皮膚有專門的觸覺細胞,這些細胞會發送信號給脊髓,然後信號就會傳到大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第1節:引言(1) | 第2節:引言(2) | 第3節:引言(3) | 第4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1) | 第5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2) | 第6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3) | 第7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4) | 第8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5) | 第9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6) | 第10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7) | 第11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8) | 第12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9) | 第13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10) | 第14節:第一部分 解讀行為(11) | 第15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1) | 第16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2) | 第17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3) | 第18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4) | 第19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5) | 第20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6) | 第21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7) | 第22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8) | 第23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9) | 第24節:第二部分 解讀大腦(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