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花间一壶酒 》
第32节:法术的末流是诡辩
李零 Li Ling
学术辩论和法律有缘,那是于古有征。比如希腊的诡辩派,中国的形名家或刑名家,也叫名家,它们都不是一般的"能说会道",而是和那时的"现代化"需求有关,和法术之学或打官司的学问有关。昔冯友兰先生尝言,"名家者流,盖出于讼师"(如邓析、惠施、公孙龙辈),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的先秦诸子,"道术将为天下裂",各种流派都拿"大道"的一部分打击别人,打击的结果是"大道"崩溃。
儒家盛言尧舜,墨家鼓吹大禹,道家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反而把黄帝君臣,"一个大笨蛋管一群聪明人",当理想境界。他们相互攻讦,彼此抬杠,当然对名辩之术都有所利用,但真正的辩论术,专业的辩论术,发展到头,古今中外都是以咬文嚼字、吹毛求疵、颠倒黑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为特征,即所谓"山渊平,土地比,齐袭秦,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
法术的末流是诡辩,学术的末流也是。
法术和学术有关,今天比古代更明显。我们要想了解西方的学术规范,恐怕还得从西方的法律制度入手。大前年的夏天,我在西雅图看足球世界杯,不是到现场看,而是蹲在家里从电视上看。
每天上下午两个钟点两个台,回回不落。有一天,转播半截儿,画面一换,忽然蹦出一汽车,天上是直升机,后面是警车,狂奔,多少双眼睛盯着,把大家全看懵了。
这就是轰动一时闹腾好久有如长篇电视连续剧的辛普森案的头一幕。对辛普森案本身我没兴趣,但没完没了的法庭调查、听证、辩论,持续达两年之久,还是让我明白了很多表面上是学术之外而实际上是学术之内的事情。
比如他们在法律上重"证据",重"眼见为实",重推理过程的"形式合理性",问者咄咄逼人,答者斩钉截铁,让你常常觉得"大真若谎"、"大谎若真",好像施瓦辛格主演的那个充满刺激而又荒唐透顶的电影的片名《真实的谎言》一样,这些全对理解他们的学术很有帮助。比如前一阵儿,我和一位美国汉学家讨论问题。
他说,商代史料是甲骨文,西周史料是金文,后来是竹简,我说,中国学者不这么看,我们认为甲骨文、金文都不是真正的史料,古代史料是写在竹简上,战国秦汉是如此,商代西周也是如此。
好,那他就要问了,你的evidence(证据)呢(这是他们的口头禅)?我只好说没有。虽然我补充说,甲骨卜辞商代西周都有,东周甲骨和战国卜辞现在也已发现(写在竹简上),铜器铭文也是前后都有,它们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竹简也是。早期竹简没发现,不等于没有。"眼见"不一定"为实",evidence也不一定是truth(真相)。
"可你挖不出商代西周的竹简,人家就不服。我们和西方汉学家有时谈不拢,如在"疑古"的问题上谈不拢,其实很多分歧都未必是来源于事实的理解,而是来源于程序的理解。他们特别喜欢argument(辩诘),立场鲜明,底气十足,yes/no毫不含糊,忌讳assume(假定),也痛恨confusing(颠三倒四),这类习惯,说起来复杂,比照法律,也是一目了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说校园政治 | 第2节:给不合理制度"火上浇油" | 第3节:"博导"是国际丑闻 | 第4节:给少数人"锦上添花" | 第5节:书不是白菜 | 第6节:浑身都是宝 | 第7节: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 第8节:"经典化"就是为摆脱危险 | 第9节:学校不是养鸡场 | 第10节:校园目睹之怪现状 | 第11节:放下筷子骂娘 | 第12节:大人有钱你有命 | 第13节:清官上面有皇帝 | 第14节:发展不是没头苍蝇 | 第15节:牺牲大家的学术生命 | 第16节:不说人话专说鬼话 | 第17节:没有学问,光点钞票 | 第18节:大国不学外语 | 第19节:"愚兵投险"的御兵之术 | 第20节:知耻近乎勇 | 第21节:改革就会有牺牲 | 第22节:用不着妄自菲薄 | 第23节:要讲兼容并包 | 第24节:马年说伯乐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