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
第32节:"安保批判之会"和"年轻的日本之会"(3)
大江健三郎 Kenzaburō Ōe
许金龙 Xu Jinlong
"安保批判之会"创立三十年之后的一九九〇年前后,对于保守党派那些领导人来说非常合适且足可依赖的理论家,比如说江藤淳这位评论家,便获得了坚实的立足之地。在商业戏剧领域,则有同样深受日本领导阶层喜爱的浅利庆太的活动。此人不仅在戏剧方面,还曾在中曾根康弘与里根总统的会见场所进行演出。自不待言,石原慎太郎后来成了政治家,作为承担日本这个国家之中心的团队成员,他实现了自我。对于他们,我和武满等人并未向着中心前进,而是从边缘的场所,在被既成权力机构的社会视为异端的场所,以批判性立场的想象力为原动力而从事工作。当然,在音乐的世界里,武满是中心人物,而我这样的人,则作为写作所谓纯文学的人而被赋予进行工作的空间,并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奖。但是,面向中心的人与身处边缘之地进行批判的人这之间的差异,却存在于我的一生之中。我觉得,从刚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如此了。
现在,我之所以对爱德华·萨义德那样热衷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抱有亲近感,是因为他将自己规定为"流亡者①"。作为巴勒斯坦人,他沦为失去故乡并被从故乡放逐出来的流亡者这样的境地。"失去了故乡的流亡者,将永远无法安居,只能面向中心一直保持着批判的力量。"他极为明了地如此说道,并如此从事着他的工作。我们同样作为无法返回故乡的流亡者,希望在对中心进行批判的场所从事自己的工作。从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那时开始,我的这个态度越发清晰并巩固起来了。
--刚才您说到了所谓"中心",指的是政治权力吧?另外,由流亡者=丧失故乡者的感觉这个问题,我所联想到的,是您从一九六一年秋天开始动笔,完成之际在文库版的解说文中回顾为"超越了最初的难关"的《叫喊声》这部长篇小说。发生于一九五八年的那起朝鲜少年在高中的楼顶上将女高中生掐死的"小松川事件",被您收到了该作品之中。大冈升平后来也写了题为《事件》的小说。就整体而言,《叫喊声》是一部从政治、性、暴力问题等各个角度掘进的郁暗的青春小说。不过,现在阅读这部作品,还是可以感受到在一九六〇年年初那个时期,流亡者的痛苦和悲哀以及这个问题的厚重,就已经在《叫喊声》中的十八岁少年吴鹰男身上显现出来了。
在叙述这种事时,鹰男这样说道:"咱觉得呀,自己所从属的并不是名为朝鲜的那个存在于地图之上的国家,而是这个世界所没有的另一个世界,说起来,就是这个世界反面的那个世界。说到这个世界,咱觉得那是别人的东西,并不是咱原来居住的地方。即便眼前,即便现在,咱也是在别人国家里的别人的深夜,用别人的语言在说着话。明天早上,咱或许会行走在别人国家里的别人的早晨。有时咱也以为,这种感觉仅仅是欲求没得到满足而已,不过,如果就实际感受而言,咱可真的没有正常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实际感受呀。"在邂逅萨义德氏很久以前,大江先生您本身就已经有了流亡者的感觉。对于您的这种感觉,我觉得非常能够理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文/铁凝(1) | 第2节: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文/铁凝(2) | 第3节: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文/铁凝(3) | 第4节:多余的序言 文/莫言 | 第5节:作家生活五十周年来临之际 | 第6节: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1) | 第7节: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2) | 第8节: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3) | 第9节: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4) | 第10节: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5) | 第11节: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6) | 第12节:与伊丹十三的邂逅(1) | 第13节:与伊丹十三的邂逅(2) | 第14节:与伊丹十三的邂逅(3) | 第15节:与伊丹十三的邂逅(4) | 第16节:立志要当小说家(1) | 第17节:立志要当小说家(2) | 第18节:与渡边一夫先生的交流(1) | 第19节:与渡边一夫先生的交流(2) | 第20节:与渡边一夫先生的交流(3) | 第21节:获得芥川奖的时候(1) | 第22节:获得芥川奖的时候(2) | 第23节:获得芥川奖的时候(3) | 第24节:获得芥川奖的时候(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