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寻找北大 》
第32节:先生 文/陈恒舒(2)
钱理群 Qian Liqun
邵永海
很多人亲切地称邵永海先生为"邵哥",而我独称先生为"邵公"。这两个称呼其实并不矛盾。"公"与"哥"正代表了邵先生性格的两个方面:既严肃又不失活泼。
第一节古代汉语课我是站着上的,因为去晚了,没有座位了,只好靠在教室最后的暖气上将就着。那节课远远地往过去,对讲台上那个中年男子的印象无非三条:两个小时板着脸没有笑过;竖着写繁体字;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拿烟出来抽。从第二次课开始,C君帮我在前排占座,我才有幸和这位老师近距离地接触。后来发现他也是笑的,只是动作幅度极小,不易察觉。讲课的时候极严谨,一丝不苟,但气氛并不沉闷,也时不时地玩点幽默,有一次竟拿我开涮。当时他正讲古代汉语的语法,说被动句有时会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要举例子,眼睛在前排一扫,在我身上停住了,说:"比如我说'陈恒舒同学被老师表扬了',大家觉得挺别扭,但如果我说'陈恒舒同学被老师批评了',大家就觉得顺理成章了,对不对?"当时引得哄堂大笑,我哭笑不得地看着他,他也冲我正笑着,露出两排抽烟抽得发黄发黑的牙齿。
邵公确实不是一个古板的人,虽然看上去很严肃,不苟言笑,其实还是很平易近人的。我和C君有时会去他办公室坐坐,同他闲聊,听他说自己当年上大学时候的事儿,说何时开始抽烟,说打三天三夜的扑克牌不带合眼,说听朱德熙先生讲的写作课是多么多么开心,如此等等。有一次听说他还踢球,就向他求证。他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哦,他们总不叫我。"后来看他踢了一次,才知道"他们"何以不叫他。比赛开始的时候,邵公穿着一身厚厚的滑雪衫出现在守门员的位置上。开场不久对方一脚软弱无力的射门,慢悠悠地贴着地面滚过来,邵公一猫腰一伸手--球进去了,从两腿之间钻进去了,大家一下子都没反应过来,直到邵公跑进门里把球捡出来,对方才意识到:"哦,我们进球了。"于是才开始庆祝。又没多久,对方又一次射门,是个半高球,轻飘飘的,邵公稍一屈膝,迎着来球一抱--球又进了。邵公终于沉不住气了,换了个人替自己守门,跟着韩毓海、陈保亚诸先生一起上去跑了,跑了好一会儿,终于出现了一个机会:球从他面前缓缓滚过,邵公抡圆了就是一脚,结果却踢了个空,自己还险些跌倒。后来终于跑不动了被替换下场,自我解嘲地跟我们说:"没办法呀,好久不踢了……"赛后他骑着一辆很破旧的自行车在寒风中呼啸而去--关于邵公的自行车,他自己声称"只骑'捷安特'","丢了十几辆了",但"丢了继续买,非'捷安特'不骑"。但是那天的车却锈迹斑斑,感觉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样子,后座儿上还拴着半截麻绳。我们实在无法把这样一辆车与200多块钱一辆的"捷安特"联系在一起。后来几次想问,但终究没有开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 第2节: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 |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 | 第4节:目录(1) | 第5节:目录(2) | 第6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1) | 第7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2) | 第8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3) | 第9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1) | 第10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2) | 第11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3) | 第12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4) | 第13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5) | 第14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6) | 第15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1) | 第16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2) | 第17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3) | 第18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1) | 第19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2) | 第20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1) | 第21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2) | 第22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3) | 第23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4) | 第24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5)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