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个世界却只顾着对他一味地摧残。
婚姻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能做到相看两不厌已经足够了,再好一点是相濡以沫,在患难之中结出一点超乎情欲之上的友爱,更好一点是两情相悦,互相有点喜欢。可是爱,对于两个人来说,太沉重、太艰难了。那不仅仅是一个两情相悦、花好月圆,而且是人生最大的考验,这样的一分真爱最难的就在于,如何在万难的境遇下,使它变成可能,并且去维持它?
我佩服玛丽多于雪莱。一个女子以羸弱之躯,承受住生命中几乎所有的钝痛。出生10天之后,母亲死于产后并发症;儿子和女儿夭亡,丈夫早逝。在25岁之前,她经受了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接受的苦难和打击。
雪莱死后,她和儿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她的儿子成了庞大家产的唯一继承人,再也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为金钱所苦所累。更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完全不喜欢文学,他不喜欢写诗,他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苏轼说: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倒不完全是一句负气的话,也许真的是一个父母的心愿,平庸的人往往有平静而安宁的生活。过于耀眼辉煌的人生,不是人人都出得起这个价码,我们大部分人连做赌徒的资格和勇气都没有。
她的晚年很幸福,儿子孝顺,出息,儿媳妇也很贤淑。她再也没嫁,做了一个幸福的老太太,她后来的小说再也没有《弗兰肯斯坦》那样震撼人心了。一个女人离开了她传奇的经历,不绝如缕的故事也就该结束了。
范妮,玛丽的同母异父的姐姐,她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这个女子让我喟叹。没有人为她做主,而她自己也做不了主,她不像两个妹妹,一个有被所爱的人爱上的幸福,一个有爱他便不问结果地去追随的勇气,而她只能默默地躲在闺房里,想念,周围是一片浓黑,她哪里也去不了,风刀霜剑严相逼。在两个妹妹私奔之后,后爹和后妈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她头上,她想出门找份工作,可是有这样"伤风败俗"的妹妹,谁还敢雇她?绝望之下,她只好手握着雪莱和玛丽在瑞士买给她的怀表,服毒自杀。
雪莱听闻她的死讯,为她写了一首诗:
我们分手时她的嗓音确实发颤,
却不知发出那音响的心弦
已断,我竟登程离去,
未曾留意她当时说出的语言。
苦难--啊,苦难,
这世界对于你太宽。
我们最后知道的只有她苍白羞怯地去送别,想哭却不敢哭,声音发抖,哽咽着看着幸福走远,看着他们奔着幸福而去,而她只好无力地站在原地。
他们走之后,她的生活应该是青灯向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他们走的是一条惊涛骇浪的路,在奔向瑞士的道路上放声高歌,而她只能缩在冰冷如铁的被子里呜咽。
作为一个个体,她所承受的悲剧要比她的妹妹更深,她没有过被爱,没有过失去,没有过希望,更重要的是没有过将来。她仅有的一点绯色的梦给她带来太多的灾难。
别人可以一路披荆斩棘,砍出一条路,对于她来说,没有路。
爱是一场筵席,有的人拼却一醉,有的人举箸伤悲,有的人饮鸩止渴,有的人誓死不悔。
Percy Bysshe Shelley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民主诗人。出身乡村地主家庭,20岁入牛津大学,因写反宗教的哲学论文被学校开除。投身社会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民主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仍积极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2年渡海时遇风暴,不幸船沉溺死。他的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休斯》和《钦契》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