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 》 带你去耶鲁 》
第32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21)
曹蕴 Cao Yun
马征 Ma Zheng
耶鲁建筑古老的墙壁因吸收了一代代耶鲁人的气息而显得厚重。 疯狂过后, 温馨的场面还原了精英们本该有的贵族气质, 赤膊上阵的摇滚青年也温润了起来。 秋天的午后, 阳光格外的耀眼, 热闹的笑声、 讨论声、 歌声和着不远处Harkness Tower的钟声在校园的角落里沸腾。 烤面包的味道和苹果的清香从人群里窜出来, 大家正在庆祝秋天的收获。 这是一年一度的"收获节", 免费向学生奉送这个季节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 熟透的苹果、 热腾腾的苹果汁、 面包……充满温情的磁场辐射着整个校园。 新英格兰地区最有特色的采苹果也是这个季节的亮点, 各个学院都会组织大家去耶鲁附近的果园, 进去一边摘一边吃, 吃够了再采些回去。 研究生院也组织这样的活动, 不少人拖家带口, 让远在外地、 甚至身处异国的人一下子都有了家的感觉。 耶鲁是高贵的, 但并不冷漠。 在活动中总是让你不经意地感到其实自己和周围的人、 周围的自然可以融洽地相处。
多元文化更是耶鲁活动的一大特色。 一份校方的数据表 (fact sheet) 很直观地反映了耶鲁学生群体的多元化。 本科生中有9%的国际学生, 硕士中为25%, 而博士中高达31%, 就美国本土学生而言, 他们的种族也不单一。 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多样的群体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 能碰撞出许多火花。 偶尔也会有不协调, 但主色调是丰富的、 融洽的。 本科生各自的学院里活动也不少, "土耳其文化节"、 "区域艺术展"、 "民族服装表演" ……本族裔的学生通常会担当宣传自己文化的任务。 此外, 外国学生的 "娘家" --耶鲁国际学生学者中心--更是多元文化的集中地。 那是个可爱的地方, 它不仅关心耶鲁的学生学者, 还关心他们的家人甚至朋友。 这个机构一部分功能和中国大学的外事处类似, 帮助学生处理护照签证等各类事宜, 但它却没有办事机构的麻木冷漠。 相反, 中心里的工作人员是整个学校里对外国人最热情友好的, 并且是最善于沟通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所以和不同的人沟通、 搞活动都各有所长。 我每天上完课回家的时候都经过此中心, 总能透过玻璃看见一群群不同种族的人一起讨论、 学习。 他们组织的活动主题多样: 帮助外国学生尽快适应美国学习生活的, 关于美国文化的, 如何学习英语的, 介绍各种文化风俗的……我觉得这些活动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精心策划, 只要有主题和一个善于调节气氛的引导者, 然后就能很随意、 放松地让大家贡献想法, 活动的收获往往会出乎意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目录(1) | 第2节:目录(2) | 第3节:目录(3) | | 第4节:序言 | 第5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1) | 第6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2) | | 第7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3) | 第8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4) | 第9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5) | | 第10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6) | 第11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7) | 第12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 | | 第13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2) | 第14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3) | 第15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4) | | 第16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5) | 第17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6) | 第18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7) | | 第19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8) | 第20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9) | 第21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0) | | 第22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1) | 第23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2) | 第24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3) | |
| 第 I [II] [I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