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记 臺灣通史   》 捲三十一·列傳三      連橫 Lian Heng

  王世傑列傳
  
  新竹固土番之地,勢控北鄙,文物典章,燦然美備。跡其發揚,可以媲嘉義而抗彰化。
  然當二百數十年之前,猶是荒昧之域也;鹿豕所遊,猿猴所宅。我先民入而啓之,剪除
  其荊棘,驅其猿猴鹿豕,以長育子姓,至於今是賴。初,永歷三十有六年春,北番亂,
  新港、竹塹等社應之。延平郡王剋塽命左協理陳絳帥師討,諸番皆竄。時有王世傑者,
  運餉有功。師旋,許其開墾,而竹塹乃為我族處矣。
  
  世傑泉州同安人,來臺為賈。既得墾田之令,集泉人百數十人至,斬茅為屋,先墾竹塹
  社地,就番田而耕之,引水以溉,歲乃大稔。其地即今縣治之東門大街以至暗仔街也。
  已又墾西門大街至外棘腳,治田數百甲。來者日衆。縣治一帶,皆為鋤耰所及矣。世傑
  以力田起傢,又與番約互市,歲饋牛酒。竹番自創後,力微衆寡,不敢抗,而墾務乃日
  進。康熙五十餘年,始墾海濱之地:曰大小南勢,曰上下羊寮,曰虎仔山,曰油車港,
  曰南莊,凡二十有四社,為田數千甲,歲入𠔌數萬石。既又墾迤南之地:曰樹林頭,曰
  後湖莊,曰八卦厝,曰南雅,曰金門厝,曰薑寮,曰北莊,凡十有三社。儼然一方之雄
  矣。
  
  當是時,新竹尚未設治,諸羅政令僅及半綫。大肚、吞霄諸處,山川奧鬱,水土苦惡。
  南崁、淡水,窮年陰霧,罕晴霽。鄭氏以投罪人。康熙四十有九年,始設淡水防兵,及
  期生還,歲不能三之一,巡哨未有至者。而世傑獨苦心孤詣,蒙苫蓋,暴霜露,胼手胝
  足,與佃農共甘苦。故來者日衆,而富巨萬矣。族人王列自泉來,世傑命種苎而給其資
  ,用以織褐,故新竹産苎特盛,即今之苎仔園也。世傑既死,其子不睦,拆産以居。
  隆初,又與鄭氏構訟,案懸府署,纍年不决,傢乃中落。然世傑以一匹夫,憑其毅力,
  鼓其勇氣,以拓大國傢版圖,功亦偉矣!世傑既沒,從其後者又若而人,雖微不足道,
  而亦有功於墾土者也。故附傳之。
  
  徐立鵬,廣東陸豐人。雍正三年,開墾新莊仔之地。越二年,有徐裏壽、黃君泰,亦陸
  豐人,合墾員山頂、崁頭厝等莊。而同安人曾國詰與拓之。
  
  郭青山,廣東海豐人。雍正八年,開墾員山仔之福興莊。而陸豐之黃海元、張阿春亦以
  其時合墾槺榔仔之福興莊及東勢之地。李尚,福建同安人。以雍正六年,往墾後湖、田
  九厝、車路頭,至是告成。
  
  郭奕榮,福建惠安人。雍正九年,往墾上山腳、下山腳、山邊等地。其縣人範善成亦墾
  成竹圍仔之田。
  
  徐錦宗,亦陸豐人。以雍正十年,墾成茄苳坑之地。
  
  歐天送,亦同安人。以雍正十年,與南安曾六偕拓大莊、崁頂厝之地。而惠安楊夢樵亦
  墾頂樹林。至是告成。
  
  羅朝宗,亦陸豐人。來臺之後,聞竹塹地曠人稀,農功未啓,雍正十一年,偕其縣人黃
  魁興、官阿笑合墾十一股之福興莊及中侖、大竹圍、下崁頭厝等地。翌年告成。其時有
  鎮平巫阿政往墾青埔仔,同安許判生、溫明鼎合墾後面坡仔頭、下崁仔腳、拔仔窟,南
  安張春始亦墾大眉莊,各建村落,以棲佃農。而竹塹之墾務愈盛。
  
  陳仁願,福建晉江人。謀墾番地,與中港社番約,歲納其租。招集佃農,以拓香山之地
  。初,香山原在界外,給與屯番。番不知耕稼,仁願乃墾成之。????水港亦中港社番之地
  ,與香山對峙,為泉人所拓,凡十數社。
  
  周傢,亦晉江人。乾隆二年,始來竹塹。往拓治東六張犁之地,則昔之霧侖毛毛也。
  
  薑朝鳳,亦陸豐人。以乾隆二年,往墾紅毛港附近。港在治之西北,濱海。西班牙人據
  北時,曾艤舟於此,故名,其後為竹邑互市之埠。
  
  林耳須,泉人也。以乾隆四年,集閩、粵之人三十餘,與中港社番約,從事墾田。數年
  之間,遂建蟠桃、菁埔等十二社,多者百數十人,少亦二、三十人,各闢田廬,開溝洫
  ,為久住計。十六年,鎮平人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共募流氓,
  以開上下田寮,而頭份一帶之地,皆為漢人有矣。
  
  許山河,福建漳浦人。乾隆三十餘年來臺,與社番約墾中港之地。而彰化張徽揚者,先
  拓其海口。已而泉屬之人後先戾止,遂成一大聚落,以與泉州互市。為竹邑通海之埠。
  
  連橫曰:朱一貴之役,漳浦藍鼎元從軍來臺,着東徵集。其論竹塹也,曰:『其地平坦
  ,極膏腴,野水縱橫,處處病涉,俗所謂九十九溪者,以為溝澮,闢田疇,可得良田數
  千頃,歲增民𠔌數十萬。臺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然地廣無人,野番出沒,必
  棋置村落,設營汛,奠民居,而後及農畝。當事者往往難之,是以至今棄為民害。不知
  此地終不可棄。恢恢郡邑之規模,當半綫、淡水之中間,又為往來孔道衝要。即使半綫
  設縣,距竹塹尚二百四十裏。不二十年,此處又將作縣。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遏抑。
  必當因其勢而利導之。以百裏膏腴天地自然之樂利,而憚煩棄置,為百姓首額疾蹙之區
  ,不知當事者於心安否也。有官吏,有兵防,則民就墾如歸市,立緻萬傢,不召自來,
  而番害亦不待驅而自息矣』。連橫曰:善乎鼎元之言也。天下氣運所趨,每每自北而南
  ;而臺灣則自南而北。鄭氏之時,僅有承天。濁水以北,羈縻而已。及朱一貴平後,半
  綫作縣,而竹塹置淡水廳,戍兵保民,以啓北鄙,駸駸乎且日進矣。光緒元年,臺北建
  府,而新竹為縣;北鄙之富庶幾邁臺南。前之所謂番地者,無往而不為漢人拓矣。經營
  締造,以迄於今,是誰之力歟?語曰:『作始也簡,成功也巨』。嗚呼!可不念哉!
  
  吳鳳列傳
  
  士有殺身成仁,大則為一國,次為一鄉,又次則為友而死。若荊軻、聶政之徒,感恩知
  己,激憤捨生,亦足以振懦夫之氣,成俠客之名,歷百世而不泯也。嗚呼!如吳鳳者,
  則為漢族而死爾。迄今過阿裏山者,莫不談之嘖嘖。然則如鳳者,漢族豈可少哉?頂禮
  而祝之,範金而祀之,而後可以報我先民之德也。
  
  吳鳳,諸羅打貓東堡番仔潭莊人,今隸雲林,字元輝。少讀書,知大義,以任俠聞裏中
  。康熙中,諸番內附,守土官募識番語者為通事。鳳素知番情,又勇敢,諸番畏之。五
  十一年,為阿裏山通事。阿裏山者,諸羅之大山也;大小四十八社,社各有酋,所部或
  數百人、數十人。性兇猛,射獵為生,嗜殺人,漢人無敢至者。前時通事與番約,歲以
  漢人男女二人與番,番秋收時殺以祭,謂之作饗,猶報賽也。屠牛宰羊,聚飲歡呼,以
  歌頌其祖若宗之雄武。然猶不守約束,時有殺人,而官軍未敢討。鳳至,聞其事,嘆曰
  :『彼番也,吾漢族也,吾必使彼不敢殺我人』。或曰:『有約在,彼不從奈何?且歲
  與二人,公固無害也』。鳳怒叱曰:『而何卑耶,夫無罪而殺人,不仁也。殺同胞以求
  利,不義也。彼欲殺我,而我則與之,不智也。且我輩皆漢族之健者,不能威而製之,
  已非男子;而又奴顔婢膝,以媚彼番人,不武也。有一於是,乃公不為也』。其年番至
  ,請如約。鳳饗之,告曰:『今歲大熟,人難購。吾且與若牛,明年償之』。番諾而去
  。明年至,又紿之。如是五年。番知鳳之終紿己也,群聚謀曰:『今歲不與人,則殺鳳
  以祭』。聞者告鳳。鳳曰:『吾固不得去。且吾去,公等將奈何?彼番果敢殺我,吾死
  為厲鬼,必殲之無遺』。鳳居固近山,伐木抽藤之輩百數十人,皆矯健有力者,編為四
  隊,伏隘待。戒曰:『番逃時,則起擊』。又作紙人肖己狀,弩目散發,提長刀,騎怒
  馬,面山立。約傢人曰:『番至,吾必决鬥。若聞吾大呼,則亦呼。趣火相,放煤竹,
  以佐威』。越數日,番酋至,從數十人,奔鳳傢。鳳危坐堂上,神氣飛越。酋告曰:『
  公許我以人,何背約?今不與,我等不歸矣』。鳳叱曰:『蠢奴,吾死亦不與若人』。
  番怒刃鳳,鳳亦格之,終被誅。大呼曰:『吳鳳殺番去矣』!聞者亦呼曰:『吳鳳殺番
  去矣』!鳴金伐鼓,聲震山𠔌。番驚竄。鳳所部起擊之,死傷略盡。一、二走入山者,
  又見鳳逐之,多悸死。婦女懼,匿室中,無所得食,亦槁餓死。已而疫作,四十八社番
  莫不見鳳之馳逐山中也。於是群聚語曰:『此必吾族殺鳳之罪。今當求鳳恕我』!各社
  舉一長老,匍匐至傢,跪禱曰:『公靈在上,吾族從今不敢殺漢人。殺則滅』!埋石為
  誓。自是乃安。尊鳳為阿裏山神,立祠禱祀。至今入山者皆無害。
  
  連橫曰:鳳之死也,或言康熙五十七年,或言乾隆三十四年八月十日,相距竟五十二年
  。餘以後說確也。朱一貴既平之後,阿裏山番始內附,則鳳為通事,當在乾隆時也。鳳
  生於康熙三十八年正月十八日,歿時年七十有一,配陳氏,生二子,曰汀援,曰汀巽。
  光緒中,其後嗣請列祀典,嘉人士亦以為言,未成而遭割臺之役。然鳳之威棱,至今猶
  在阿裏山也。君子疾歿世而名不稱,如鳳者豈有死哉?
  
  施、楊、吳、張列傳
  
  施世榜,字文標,初居鳳山。性嗜古,善楷書。康熙三十六年拔貢,選壽寧教諭,嗣遷
  兵馬司副指揮。好行善事,宗姻戚黨多周恤。後居郡中,建敬聖樓。又捐金二百,以修
  鳳邑學宮,置田千畝,為海東書院膏火,士多賴之。子五人,均以文顯。少子士膺亦拔
  貢,授古田教諭。嘗遵父命,捐社倉𠔌千石。臺灣縣志稱其義行。
  
  初,半綫初闢,平原萬頃,溪流分註,而農功未啓,荒穢於鹿豕之鄉。五十八年,世榜
  集流民,以開東蠃之野,並引濁水歧流以溉。工竣,而流不通;世榜慮之,募有能通者
  予千金。一日,有林先生見,曰:『聞子欲興水利,而苦無策。吾為子成之』。問其名
  ,不答。於是相度形勢,指示開鑿之法,曰:『某也邱高宜平之,某也坡低宜浮之,某
  也流急宜道之,某也溝狹宜疏之』。世榜從其言,流果通。衆以世榜力,名施厝圳,又
  曰八堡圳;以彰邑十三堡半之田,而此圳足灌八堡也。歲徵水租數萬石。施氏子孫纍世
  富厚,食其澤。當圳之成也,世榜張盛宴,奉千金為壽。辭不受,亡何竟去,亦不知所
  終。佃農念林先生功德,祀為神,至今不替。
  
  楊志申,字燕夫,臺邑人,居東安坊。少孤,事母孝。昆仲六人,志申其次也。善視諸
  弟,勖以立身齊傢之本。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將拓建學宮,志申父墓在焉,告之
  ,請徙而獻其地。毓英嘉之,為擇穴於魁鬥山麓,平坦如掌,大可二、三畝,臺人謂之
  金盤搖珠。既葬,復告之曰:『子素行孝義,子孫必有昌者。雖然,子當遠徙,十稔之
  後,可致巨富』。當是時,半綫初啓,草萊未墾,志申遂適焉。居於柴坑仔莊,貸番田
  而耕之。督率諸弟,盡力農功。數年,傢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
  以溉,潤田千數百甲,歲入𠔌萬石。已又鑿福馬,鑿深圳。綫東、西兩堡之田,皆楊氏
  有也。又以其餘力,開墾淡水之佳臘埔、金包裏,歲亦入𠔌數千石。傢畜佃農數千人,
  鋤耰並進。半綫景象,以是日興。雍正元年,遂建縣治,移居東門街。志甲既富,好行
  其德。睦宗族,恤鄉裏,賑貧乏,治橋梁,邑人莫不稱之。初,臺邑學租歲用不敷,首
  捐彰田以充,歲可入粟百六十有六石。又以文廟燈油諸費無出,言於臺學訓導,願續捐
  ,未行而病且革。命其子割鳳邑之田百九十有六石,曰:『聊踐吾言,非為子孫求福應
  。女曹但能讀書為人,毋負吾志可矣』。卒,葬彰化。後循衆議,祀臺邑孝悌祠。以長
  子振文貴,追封中憲大夫。
  
  振文,少讀書,識大體,入郡庠,納資為知府銜。林爽文之役,陷彰治,殺守吏,進略
  南北,勢張甚。聞振文名,具幣聘。不從,遂遁入海。購以千金,不得。爽文怒,毀其
  父墳。振文入泉州。時大將軍福康安帥師平臺,駐廈門,募有能悉臺中情事者。有司以
  振文對。康安遣使招之。振文入謁,歷陳形勢。康安大喜,命先率一軍入臺,以中營把
  總二、外委六、戰兵三百供驅策。振文至泉州,自募勇三百,飛渡鹿港。檄令莊衆,備
  迎大軍。凡投誠者,給以盛世良民之旗,止勿殺。又募鄉導百人,分置各軍。以是城中
  虛實,山𠔌險夷,皆了如指掌。康安既復彰化,振文隨軍出徵,備諮詢。事平,以振文
  原註知府,將奏請即用。辭以未諳吏治,乃賞戴花翎。子應選亦有名。
  
  吳洛,字懷書,泉州晉江人。父傢槐為漳州鎮標千總。兄弟三人,伯仲無祿。洛性孝友
  ,侍膝下,撫諸侄如己出。雍正十七年,以軍功咨部,加衛守府,召受札。以親老辭。
  設教於裏,究心經世之事。乾隆十五年,舉明經。已而父終。服闋,遊臺郡,入某公幕
  。
  
  當是時,彰化初設,曠土荒蕪。沿山一帶,地尤肥沃,洛募佃以墾。築圳灌田,親董其
  役。先拓丁臺之野,次及阿罩霧、萬鬥六,皆番地也。草萊既闢,至者日多。遠至南北
  投莊,暫成都聚。歲可入𠔌萬石,遂傢於邑治。洛既富,建宗祠,刊傢乘,置祭田,割
  租千五百石以與諸侄。追念故鄉,捐資以修泉郡學宮。又購良田為清源書院之費。在臺
  亦分捐海東、白沙兩書院之租各數百石。凡有義舉,罔不贊襄。當道嘉之,纍贈匾額:
  曰「儒林模楷」,曰「清時碩彥」。卒後,追封中憲大夫。有子十三人:曰南金,納資
  為州同;曰南輝,乾隆十八年拔貢;曰道東,六十年歲貢;餘子亦多入庠,書香不替。
  
  張振萬,彰化人,居貓霧拺之葫蘆墩。力田起傢,擁資巨萬。附近之地皆番有,土厚泉
  甘,而不能耕。前時岸裏社番曾請墾,諸羅知縣周鍾瑄許之。顧其地絶廣,久置荒蕪。
  乾隆初,振萬乃邀藍、秦兩姓,募佃合墾。厥田上上,産稻豐,一歲兩熟。然苦旱。引
  大甲溪水,自罩蘭內山流出,鑿圳以通。遍溉岸裏、阿裏史等社,凡千餘甲。歲入𠔌數
  萬石,傢愈富。子孫猶食其利。至今葫蘆墩米尚冠全臺。
  
  林詳,泉州人,居彰化之鹿港。聞內山土廣而肥,足以致富。遂鳩集資本、募佃農,以
  嘉慶十六年,至牛輼轆,開墾竹仔腳山之南麓。鑿渠導水,以溉其田,凡百數十甲,越
  數年,為大水所沒,僅存二十餘甲。先是乾隆四十五年,有泉人楊東興者入墾集集,亦
  番地也。至者絶少。
  
  連橫曰:墾土之功大矣!天下之富在農,而臺灣又農業之國也。世榜、志申皆以務農起
  傢,為邑望族,好行其德,固非斤斤於私蓄也。夫上富惜時,中富役智,下富任力;而
  今之鄙夫,乃忘遠大之謀,而為僥幸之計,欲以追武陶猗,坐緻萬金,抑亦愚矣。
  
  林、鬍、張、郭列傳
  
  林成祖、福建漳浦人,世業農,慨然有遠大之志。當是時,淡水初啓,地利未興,欲謀
  墾田,苦無資。朋輩助之,得數百金。以雍正十二年來臺,居大甲,貸番田而耕之。厥
  土黑墳,一歲兩熟。成祖能耐勞,傭佃課耕,傢乃日殖。於是鑿大甲圳,引水以溉,歲
  入𠔌萬石,拓地漸廣。乾隆十五年,復墾擺接、興直二堡,給與佃戶,每甲徵租八石。
  顧常苦旱,乃鑿大安圳,引內山之水以入。圳寬二丈四尺,長十餘裏,過旱溪,埋土管
  於下,以相接續。而一遇洪水,輒壞。經營數年,糜財十餘萬,始成。灌田千餘甲,歲
  入𠔌萬餘石。既復鑿永豊圳,穿山導流,亦灌數百甲。當是時,南勢角、中坑一帶,野
  番出沒,諸佃患之。成祖稟準淡防廳,自備餉糈,設隘寮,東至秀朗溪,西至擺接溪,
  南達擺突突,北及武□灣,早夜巡防,害稍戢。而成祖亦移深丘莊,為今枋橋城外。所
  墾之田:曰新莊,曰新埔,曰後埔,曰枋寮,曰大佳臘,歲入𠔌十數萬石。
  
  林爽文之役,彰、淡林姓多株連,成祖亦逮京訊問。次子海門素有纔,攜巨金,入京謀
  救。漳浦蔡新為太子太傅,方重用。海門以鄉人禮見。新嘉其孝,留之傢,妻以女。成
  祖得免,還其産。途次海門溺水死。成祖既歸,年老,猶日課農事,與衆同甘苦,復墾
  裏族之野。或勸其少息,曰:『我生長農傢,義當食力,何可坐而燕安?況此為國傢之
  地,久置荒蕪,開之亦足生利』。故能以一人之力,擁田數千甲,一時稱巨富焉。卒年
  七十有二。長子海籌以大安圳崩,傾資修之,産稍折。三子海廟。海廟之子登選,亦開
  暗坑圳,能世其傢。
  
  鬍焯猷,字攀林,永定人,以生員納捐例貢。乾隆初來臺,居於淡水之新莊山腳。時新
  莊方駐巡檢,而興直堡一帶多未闢。焯猷赴淡水廳請墾,出資募佃,建村落,築陂圳,
  盡力農功。不十數年,啓田數千甲,歲入租𠔌數萬石,翹然為一方之豪矣。焯猷固讀書
  ,念淡水文風未啓,鄉裏子弟無可就傅,二十八年,自設義塾,名曰「明志」,捐置水
  田八十甲餘,以其所入供膏火,又延名師教之,肄業者常數十人。淡水同知鬍邦翰聞其
  事,詳請改為書院。總督楊廷璋嘉之,立碑以紀,則今之明志書院也。觀音山在八裏坌
  堡內,東瞰平原,西臨大海,危峰古木,境絶幽邃。焯猷登其上,建佛寺,置香田,至
  今遂為名剎。焯猷既富,遂居於此,而舊志不傳其人,故不詳。
  
  張必榮,淡水海山堡人,力田致富。乾隆三十一年,與族人沛世合築永安圳,引擺接溪
  之水,造大陂以瀦之,度梘通流,長三十裏。前時海山多旱田,及成,足資灌溉。而擺
  接堡之西盛、柏仔林、興直堡之新莊頭、二三重埔等,皆仰其水,凡六百餘甲,故又稱
  張厝圳。而必榮復與吳際盛合築福安陂,亦引擺接溪之水,以溉堡內之田三百餘甲。上
  自石頭溪,下至三角埔。後以大水衝壤,業戶林弼益乃集佃修之。先是有劉承纘者,亦
  海山堡人,以乾隆二十六年,築萬安陂,引擺接溪之水而入,至興直堡之新莊,以灌中
  港厝之田,亦數百甲。
  
  郭元汾,字錫琉,漳人也。乾隆間來臺,居淡水大佳臘堡。墾田樹𠔌,擁資厚。時拳山
  一帶多荒土,而水利未興。乃傭工鑿圳,引新店溪之水,自大坪林築陂蓄之,穿山度梘
  ,至溪仔口,又引至挖仔內,過公館街,抵內埔,分為三。溝澮縱橫,長數十裏。臺北
  近附之田皆資灌溉,凡千數百甲。既成,名金合川圳,而佃人念其功,稱琉公圳。
  
  連橫曰:今之臺北,古之所謂荒土也,鄭氏以投罪人。康熙四十七年,泉人陳賴章始墾
  大佳臘之野,為今府治近附,而舊志不載,故老又不能言,惜哉!成祖、焯猷皆以豪農
  而勤稼穡,鑿渠引水,利澤孔長,至今猶受其賜,是鹹有功於墾土者也。夫以臺北今日
  之富庶,文物典章,燦然美備,苟非我先民之締造艱難,詎能一至於此?而居是邦者,
  乃忘蓽路藍縷之功,而為奢華淫靡之行,何其昧耶?
  
  臺東拓殖列傳
  
  連橫曰:臺東,天府之國也。平原萬畝,可農可工,而森林之富,礦産之豐,久為世人
  所稱道。顧開闢二百餘載,而少有經營之者。嘉慶元年,漳人吳沙募三籍之氓,入墾蛤
  仔難,闢地數百裏,乃建噶瑪蘭廳,語在吳沙傳。自是臺東之北稍有至者。光緒元年,
  牡丹之役既平,欽差大臣瀋葆楨奏設恆春縣,劃鳳山絶南以擴其地,而臺東之南亦有至
  者。當是時,開山撫番之議既行,以總兵吳光亮帥中軍,同知袁聞柝帥南軍,提督羅大
  春帥北軍,三道而入,募商工隨行,設招墾局,奬勵移民,建卑南廳以理之。於是至者
  日多,漸有闢田廬長子孫之計。十一年,建省,升卑南廳為臺東直隸州,而臺東之局勢
  一展。然當荒昧之時,天氣瘴毒,野獸猖獗,生番出沒。而我先民如陳文、賴科、吳全
  輩,入其地、闢其土、利用其物産,勇往不屈,險阻備嘗,用能以成今日之富庶。其功
  業豈可泯哉?今列其行事,舉其壯志,亦足以為後生之策勵也。
  
  陳文,彰化人,居淡水。年少豪俠,與友林侃合賈,往來沿海。康熙三十二年,遭風,
  舟至歧萊。其地為生番所處,未嘗與漢人通。文至與互市。居經年,略通番語,始能悉
  其港道。漢人之至臺東者自文始。
  
  賴科亦居淡水,為雞籠番通事。素勇敢,每出入番社。聞後山有番,欲通之。康熙三十
  四年秋八月,率壯者七人,度高山,晝伏夜行,歷數十番社,達崇爻。番喜,導遊各社
  。禾黍芃芃,比戶殷富。語科曰:『吾族聚居此地,已數百年;而野番時來掠劫,殺人
  為害。欲約西番夾擊,間阻不得通。若歸,寄語長官,若能以兵相助,則山東萬人,亦
  將鑿山刊道,和睦往來,共為天朝之民矣』。科既與番狎,撫之歸附,附阿裏山番輸餉
  ,凡九社:曰均榔,曰鬥難,曰竹腳宣,曰薄薄,曰芝蘭武,曰機密,曰貓丹,曰丹朗
  ,曰水輦,計有四百八十戶,男女可二千人。每歲社者以小舟載煙布、????糖、農具與
  易,歲一往返。同行潘鼕,亦勇士也。
  
  林漢生,淡水人。以乾隆三十三年,召衆入墾蛤仔難。地在臺之北東,三面負山,東臨
  海,土壤肥饒,而番性悍,輒出殺人。漢生竟被害,衆亦散去。其後吳沙乃繼成之。
  
  吳全,亦淡水人,力田起傢。聞臺東之富,與其友吳伯玉合謀開墾。道光八年,全募噶
  瑪蘭人二千八百餘,至其地,築土城以居。劃田畝,興水利,數年漸成。而瘴氣所侵,
  居者多病死,土番復時出沒。全百計防備,莫能濟,憂勞以死。伯玉亦率衆去。其地則
  今吳全城,為臺東之一大市鎮。
  
  黃阿鳳,亦淡水人。鹹豐元年,集資數萬圓,募窮氓二千二百餘,往墾歧萊之野。其地
  距大南澳之南七十裏,港口稍狹,內則可容巨舶。水極陡,每年三、四月,漢人往與互
  市,番以繩牽舟進,各與????一、二合,歡躍而去。已而各挾鹿茸、獸皮來易物,不事金
  錢,無所用也。阿鳳既至,自為總頭人,狀若官府。其餘數十人,各受約束,分地而治
  。然瘴氣尚盛,阿鳳以不服水土,數月病死。各頭人復不相能。越五年,資漸罄,又與
  番相仇殺,墾田遂廢,佃人鹹去。餘亦移於璞石閣。在秀孤巒之麓,或作樸實閣,番語
  也。地平而腴,有水可溉。前時漢人已至其地,居者千傢,遂成一大都聚。
  
  鄭尚,鳳山水底寮人。鹹豐五年,至卑南,與土番貿易,且授耕耘之法。番喜,以師事
  之。土地日闢,尚亦富,乃募佃入墾。卑南處臺東之右,山與鳳山接,陸路可通。康熙
  六十一年朱一貴之變,餘黨王忠竄入卑南,有衆千人,聚處大湖,蓄發持械,耕田自給
  。總兵藍廷珍慮其復亂,檄千總鄭維嵩往諭土目文結搜捕,凡漢人皆逐之。文結之祖亦
  漢人,避難,竄於卑南,踞地為長,能以漢法變番俗。子孫凜祖訓,不殺人,不抗官。
  其後女土目寶珠,盛飾若中華貴婦,治傢有法,或奉官長命,遵行惟謹,故漢人至者日
  多,而臺東愈闢矣。
  
  連橫曰:麥禮荷斯奇之事,舊志不載,而西史言之,危矣。當是時,西力東漸,已張其
  機。荷據爪哇,西營呂宋,而英略印度,其策果行,則臺東非我有矣。而臺之士夫乃瞠
  乎無聞,何其昧也!麥禮荷斯奇者,波蘭伯爵也。乾隆三十四年俄波之戰,被俘,竄於
  勘察加。三十六年,與其黨二十八人越獄逃,奪俄艦而乘之,出北太平洋,航日本海。
  八月二十有六日,至臺灣東岸,即今之秀孤巒溪口也。上岸探險,遭生番襲擊。走艦中
  ,備戰鬥,漸徵服之。而他番又乘虛而來,時掠器物,輒擊退之。解纜北行,黎明至東
  北海岸。二十有八日,上陸,漢人見之,愕眙相視,言語不通,末由問訊。薄暮,遇兩
  西班牙人,喜為奇遇。西班牙人者,為逃亡武弁,久寓是地,深得鄉人之心。傢在西方
  附近,漢人之村落也。二十有九日,西班牙人導至其傢,為陳此地狀況。麥禮荷斯奇乃
  以己名名其港,考察地理,籌殖民。當是時,臺東雖隸中國版圖,而野番出沒,瘴氣披
  猖,政令不至,天然寶藏置之化外。麥禮荷斯奇既抱開拓之志,自以撫番為要。其番之
  強者為富亞波族,有衆二萬五千餘,固一方之雄也;然與他族爭地,每相鬥。麥禮荷斯
  奇欲用之以為羽翼。乘舟至其社,與酋相見,說以同盟,即以所略之地為用。酋許之。
  其明日,築室,移器,置炮四門,以漢人八名守之。是夜開宴,以西班牙人米優魯尼摩
  為參軍。十一月朔,率富亞波族而進。山路崎嶇,炎熱如火,備嘗辛苦。初二日夜半,
  至一大𠔌,行三小時始出。尋至一湖,旁有小社,撫之。初三日,將至馬波奧時科族之
  地,部署戰略,命富亞波番先發。初五日黎明,兩軍相見,發炮擊,敵人大敗,逐北數
  裏,遂據其地,俘男女二十有四人。酋請成,以富亞波族統之,立誓而還。酋獻黃金二
  十斤、銀八百斤,皆土産也。麥禮荷斯奇詳察一切,以為他日拓殖之地。歸艦,草殖民
  之策十二條。略曰:『臺灣拓殖之策,以人民自任其事,而請本國保護,編為屬地。先
  藉國帑以振興之。派兵駐守,以衛人民。將來事業既成,勢力充裕,則可以握東洋互市
  之航權。若其所藉國帑,應於三年之後,歸還母利』。又念將來拓殖,必熟番語,留一
  少年於此。十一日,歸歐洲,說法政府,不聽。又說墺皇,亦不聽。乃至倫敦,日鼓其
  說,欲以聳動英國之富人,或可得成其志,而終無應者。越數年,卒於法國,而歐人始
  有謀拓臺灣之議。
  
  吳福生、黃教列傳
  
  吳福生,鳳山人,往來南北。或曰,朱一貴之黨也。一貴敗後,福生謀復之。雍正九年
  鼕,大甲西社番亂,總兵呂瑞麟率軍討,郡中空虛。越年春三月,福生以番亂未靖,圖
  起事,其友商大概等從之。且議曰:『今若潛集黨羽,乘不意,襲陴頭,則一鼓可得』
  。陴頭距鳳治十餘裏,商賈輻輳,為今縣城。二十八日,福生樹旗於傢,至者百十數人
  ,夜襲岡山汛,焚之。翌日,復焚舊社汛。鳳屬震動。虎頭山、赤山皆樹旗應。四月初
  三夜,福生率衆攻陴頭。守備張玉、把總黃升拒守,不得入。別遣一軍毀萬丹巡檢署。
  巡檢秦輝適在郡,故不及難。時鎮標各軍多北徵,郡中兵少。原任總兵王郡聞變,命中
  營遊擊黃貴留守。初四日,率軍夜發。晨至陴頭,分兵進攻。以參將侯元勳、守備張玉
  、林如錦各帶兵行。福生亦並衆以待。官軍火炮齊發,殺傷甚夥。福生卻而復集。自晨
  戰至日中,狂呼震撼。守備張玉、外委徐學聖、千總鄭光宏皆死。已而官軍援至,郡亦
  嚴號令,各兵奮鬥。福生不敵,各散去,俘蕭田、蕭夷、蕭詔、李三、許舉、李成等。
  初六日歸郡,戮之。又數日,福生、大概等三十餘人悉被捕,解省訊,亦戮之。六月,
  番亂平。越三十九年而有黃教之變。
  
  黃教臺邑人,居大穆降,距城東十數裏。內倚層巒,萑苻魁桀之輩,出沒其間,而教為
  首,亡命多歸之。見時以一牛為贄,必擇肥而獻。既居門下,則衣食遊宴皆供之。不數
  年,客至愈多。族人黃弼與教枝梧,教客辱之。弼訴諸官。臺灣知縣飭差捕,差不敢往
  。詰之,曰:『教客多健者,偵及城市。今聞差往,則半途被殺矣』。知縣嗤其怯,
  命兩差。行五、六裏,遇一壯者自林樾出,問:『何之』?囁嚅不敢告。曰:『餘固知
  女行也,而為令所命,殺而無益;然女輩倚官勢,虐小民,罪當死。今先斷一指,歸報
  而令,頭顱須自重也』!知縣懼,不敢捕。弼控於總督,飭守吏嚴緝。而近村以盜牛告
  者月十數起。乾隆三十五年鼕十月,教遂集徒起事,陳宗寶、鄭純等應之。夜襲岡山,
  殺汛兵,遂踞之。臺灣府知府鄒應元接報,會鎮兵合剿。攻圍數日,互殺傷。事聞,下
  旨嚴譴,限四月蕩平。於是教黨多逮,而教竟入山。巡道張珽被議奪職,繼之者又不能
  獲,佯以教死亂軍具報,事始息。
  
  林爽文列傳
  
  林爽文,漳之平和人。來臺,居彰化大裏杙莊。墾田治産,傢頗饒。莊距治二十餘裏,
  逼近內山,溪流交錯,植竹為藩。近鄉多巨族,時起械鬥,蔓延數十村落。爽文亦集衆
  自衛。乾隆四十八年,有嚴煙者自平和來,傳天地會,爽文客之。天地會者,相傳為延
  平郡王所創,以光復明室者也。於是彰化之劉升、陳泮、王芬、諸羅之楊光勳、黃鍾、
  張烈、淡水之王作、林小文,遠至鳳山,多入會,立盟約,有事相救援。群不逞之徒,
  亦出入其間,衆至萬人。有司畏葸莫敢治。五十一年秋七月,臺灣道永福、知府孫景燧
  聞之,密飭所屬會營緝捕。石榴班汛把總陳和獲黃鍾,解諸羅。而楊光勳與其弟媽世不
  睦,媽世亦設雷光會,結黨以抗;父文麟不能止。攝縣事董啓埏逮文麟,索其子。陳和
  又獲張烈,夜宿鬥六門,為黨人所殺。總兵柴大紀接報,偕永福赴諸羅,縱兵捕數十人
  。欲小其事,改「天地會」為「添弟會」,以光勳兄弟不睦,故為此會以相勝,歸罪於
  文麟一傢,擬置諸法,財産入官。按察使李永祺來臺勘審,亦以此入奏。獄定。黨人紛
  紛入大裏杙,謀起事。莊人林石謂不可;爽文欲止,而勢莫可遏。十一月初旬,大紀北
  巡,至彰化。理番同知長庚請駐壓,不從,倉皇歸郡。遣遊擊耿世文率兵三百,偕知府
  孫景燧赴彰化。而近山一帶已前後起矣。二十五日,知縣俞峻與北路營副將赫生額、遊
  擊耿世文至大墩,嚴飭莊人禽捕,先焚數小村以怵之。大墩距大裏杙僅七裏,無辜婦孺
  ,號泣於道。爽文因民之怨,二十七夜襲大墩。軍覆,文武俱沒。進攻彰化。城兵纔八
  十,不足守。二十九日陷之,殺知府孫景燧、理番同知長庚、攝縣事劉亭基、都司王宗
  武、署典史馮啓宗。護淡水同知程峻偕守備董得魁巡防至中港,聞警,趣回竹塹。王作
  、李同等要之,峻自殺。十二月朔,陷廳治,殺竹塹巡檢張芝馨。衆擁爽文為盟主,遵
  故明,建元順天,駐彰化縣署。以劉懷清為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同知,王作為徵北
  大元帥,王芬為平海大將軍。爽文以玄緞為冠,盤兩金竜,結黃纓,自頂垂背,衣袞服
  ,高坐堂上。衆呼萬歲。初六日,破諸羅,殺攝縣事董啓埏、原署縣事唐鎰、典史鍾燕
  超、左營遊擊李中揚及臺灣道幕友瀋謙、瀋七等。諸羅為府治右臂,財賦之區也。諸羅
  破則府治垂危,故急籌防禦。而是時各處響應,鬥六門、南投、貓霧拺俱破,殺縣丞周
  大綸、陳聖傳、巡檢渠永湜,郡中大震。未幾而鳳山莊大田起焉。
  
  大田亦平和人,隨父渡臺,寄籍諸羅。父沒,遷鳳山竹仔港莊,盡力農功,擁資厚。鄉
  裏有急,輒周恤之,以是義俠聞南路。既入天地會,與爽文通書訊,稱莫逆。及爽文起
  事,大田族弟大韭、大麥號召莊人,推大田為首,宰牛歃血,至者二十有餘人。莊錫捨
  、王阮郭、簡天德、許光來、李惠亦各以衆至。大田出資造軍器,樹大旗,自稱「南路
  輔國大元帥」,或曰「定南將軍」,或曰「開南將軍」。數日之間,衆至數千。十三日
  ,攻縣治。南路營參將鬍圖裏以兵三百禦諸北門,未戰而逃,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
  、外委唐宗保、王朝桂俱沒。遂入城,殺知縣湯大紳、典史史謙。教諭葉夢苓、訓導陳
  竜池走陴頭,集義民,謀規復。
  
  爽文、大田合攻府治。海防同知楊廷理兼府事,募義勇,修城柵,日夜籌戰守,遣員渡
  海告急。總兵柴大紀拒戰於????埕橋,檄遊擊蔡攀竜率澎湖兵七百,駐桶盤棧;而爽文之
  軍已據大穆降,距城二十裏,循山行,可達南路。廷理偕守備王天植伐之。千總瀋瑞先
  行,戰於大灣而沒。廷理、天植突圍出。爽文之軍逐之,遂圍府治。
  
  福建總督常青聞變,急調水陸兵赴泉州,居中策應。五十二年春正月,水師提督黃仕簡
  率金門、銅山之兵二千入鹿耳門,陸路提督任承恩統提標長福、興化之兵二千至鹿港,
  海壇鎮總兵郝壯猷、副將徐鼎士各以兵至。仕簡檄大紀取諸羅。而壯猷南出二十裏即阻
  止;頓兵五十日,始達鳳山。鳳山城已空。招民復業,黨人混入,吏不之覺。三月初十
  日,城復陷,福寧遊擊延山、安平遊擊鄭嵩、同知王雋均死,壯猷逃府治。承恩至鹿港
  ,距大裏杙不遠,亦不敢進。爽文之起也,適漳、泉人械鬥後,鹿港為泉人互市之埠,
  故不從。兩提督既至,爭效命;而不知驅策,逡巡觀望。詔以常青為將軍往督師,李侍
  堯為閩浙總督。調廣東兵四千、浙江兵三千、駐防滿兵千,以江南提督藍元枚赴軍,與
  福州將軍恆瑞均為參贊。誅壯猷,逮承恩,以大紀代之。元枚至師,未久卒於鹿港。常
  青之至也,統兵萬人,勢頗振,及見事亟,固壘自完,請濟師。二十四日,大田復攻府
  治,官軍禦之,退駐中洲。翌日,陳靈光、謝檜掠東郊,逼草店尾;許尚、陳聘亦攻小
  北門,屯柴頭港:皆大田之黨也。爽文之弟永率所部千人至大穆降。大田約會師。二十
  七日,自擊桶盤棧,以莊錫捨攻小南,謝檜攻大東,林永攻大北,許尚攻小北,四路合
  圍,號稱十萬。常青亦分所部,以遊擊丘維揚、守備黃象新守柴頭港,守備曾紹竜守草
  店尾,守備王天植守小東,都司羅光照守小南,參將宋鼎守大北,參將左淵守小北,檄
  蔡攀竜固守桶盤棧,而自佩弓矢至大東門督戰,義民數萬出城助。自黎明至於日中,戰
  愈烈。官軍槍炮並發,退而復進。蔡攀竜之拒桶盤棧也,大田引軍東,攀竜隨之,伏兵
  盡起,不能脫,乘馬被創,徒步更戰。常青在城上望之,令參將特剋什布馳救。攀竜回
  擊,始出,把總餘典、王澤高俱死,兵丁沒者百數十人。而謝檜等又迫小東門之下,縱
  火焚敵樓,王天植撲之。義民饑不得食,退入城。城人大嘩,爭走海口,一時俶擾。乃
  無何而莊錫捨倒戈降,單騎入見。常青大喜,立與六品頂戴,賞帑二百兩,令出城助戰
  。大田聞之大駭,慮有變,急收軍回南潭;林永亦去。圍始解。
  
  錫捨,泉之晉江人,居陴頭莊。大田之起也,糾漳人,而錫捨亦集泉人,勢相埒。衆推
  大田為長,錫捨屈意下之。及再破鳳山,建功多,益自負。錫捨有親屬為道署胥吏,時
  通尺素。大田疑之,使人諷錫捨,互易所部。錫捨愈恚。巡道永福知其意,令親屬以書
  招之。錫捨諾,至是果降。請赴竹滬募義民,以絶大田歸路。常青未許。知府楊廷理以
  為無害,縱之去。途次為大田所得,欲殺之。許光來諫曰:『錫捨之降,非屬本心。今
  既歸來,仍當重用,不宜自傷手足,以啓離叛』。光來亦泉人,故為錫捨地。大田從之
  ,置左右,出入必偕。及大田分兵攻諸羅,防範稍弛;使人潛載其孥入郡,約內應。五
  月十二日,常青將兵三千,自伐南潭。大田已去。錫捨執林紅、金娘以獻。金娘,下淡
  水番婦也,習符咒,能治病。大田信之,軍中鹹呼「仙姑」,爽文亦封為柱國夫人。林
  紅,其男妾也。皆戮於北京。十三日,參贊恆瑞領侍衛八人、兵一千至府治,總兵梁朝
  桂、魏大斌亦率兵先後至。常青議出師,而爽文已久圍諸羅矣。
  
  爽文之南下也,北莊粵監生李安善復彰化,獲楊振國、高文麟、陳高、楊軒,檻送福州
  。淡水同知幕友壽同春亦復竹塹,磔王作,斬鄭加,集義民一萬三千人以守。及柴大紀
  北上,鹿仔草武舉人陳宗器、雙溪口武舉人黃奠邦各率泉人從。正月二十三日復諸羅,
  殺侯元。爽文回軍破彰化,又圍諸羅。大紀竭力守,迭請援。五月十五日,常青令出師
  。以總兵梁朝桂、魏大斌為前鋒,副將謝廷選、蔡攀竜為左右翼,率各營將弁四百三十
  七員、滿漢兵五千五百人出大北門較場,祭纛啓行,以莊錫捨為嚮導。聞大田又在南潭
  ,遣梁朝桂伐之,不利。自駐關帝廟,軍中夜嘩,達旦始息。翌日,諜報大田集諸部,
  據濠樹柵,為久住計。常青悉師攻之,又不利,守備林士春、千總謝元、把總劉茂貴皆
  戰沒。飛章入告,再請師。下旨嚴責,且命捨南就北。六月二十四日,以魏大斌率兵千
  五百援諸羅,至鹿仔草而敗。又以參將特剋什布、遊擊藍玉田、副將蔡攀竜等三次往援
  ,皆被截,損兵大半,僅得入城。詔以柴大紀為參贊大臣,然諸羅被圍愈密,無可得食
  ,掘樹根、煮豆粕以充饑;而守志益堅。八月,廣東副都督傅清額、江寧將軍永慶各以
  兵至。常青仍頓兵府城,恆瑞及總兵普吉保兩路援兵各五、六千,亦不敢進,反張皇事
  勢,請兵六萬。詔解常青、恆瑞之任,以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領侍衛內大臣參贊
  海蘭察代之。並飭大紀捍民出城,再圖進取。大紀不從。下旨嘉奬,改諸羅為嘉義。
  
  康安途次,亦奏請增兵而進;下旨嚴飭。十月二十九日,統侍衛巴圖魯一百二十餘員、
  滿漢兵九千至鹿港。爽文聞報,遣所部拒之。十一月初四日,戰於八卦山。索倫佐領阿
  木勒塔先登,爽文之軍敗走,彰化又復。康安南下,遇戰於侖仔頂。海蘭察率侍衛巴圖
  魯分兵為五,以義民千餘為左右翼;再戰於牛稠山;爽文復敗。初六日,入嘉義城。次
  日,康安至。初九日,爽文率衆數萬,再攻西北隅,海蘭察出戰,殺傷甚多。爽文退守
  鬥六門。康安命海蘭察、普爾普、鄂輝等自十四甲而北,自與恆瑞策其後,大戰於興化
  店。護軍統領舒亮亦受策自鹿港而進,伐中寮,破大肚溪而南,以通海口之路。十八日
  ,攻鬥六門。爽文據壘守,决水以阻。別屯所部於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復東屯庵古坑
  以為援。康安分軍進。隘口悉布竹釘,不良於行,乃斬竹圍而入。爽文遁大裏杙,築土
  城高壘,列巨炮,內設木柵兩層,沿溪置卡,以拒清軍。二十四日,康安至丁臺莊。爽
  文乘夜攻,列炬如白晝。清軍寂然,既迫而戰,矢炮齊發,互有死傷。翌日,康安分諸
  將,自西南、西北兩路進,並力搏戰。爽文不敵,挈孥走集集。清軍入莊,殺林素、林
  成、林快、江近、許三江、劉懷清二百餘人,獲大小炮百六十餘尊,器械糧食無算。遂
  毀之。十二月初五日,清軍至集集。爽文築壘溪磡,斷木塞道,列營山上。康安遣普爾
  普繞山行,海蘭察亦率侍衛涉溪進,四川練兵攀援而上。爽文走小半天,匿孥番社。社
  丁杜敷縛其父林勸、弟林壘、母曾氏、妻黃氏以獻。清軍復逐之,爽文竄埔裏社山中。
  康安分汛諸軍,檄歸化土番入山搜索。五十三年春正月初四日,爽文至老衢崎,自知無
  可免,投於所善高振傢曰:『吾使若富貴』。振縛以獻,並其弟躍。康安統師而南,駐
  灣裏溪,肅清中路。二十四日剋鳳山,大田走琅□。地極險,乃駐軍柴城。二月初五日
  ,康安以侍衛烏什哈達自海進,海蘭察、鄂輝自山行,而自統師至風港,越菁穿林,深
  入三十裏。大田悉衆以拒。三軍會攻,自辰至午,死者二千餘人,遂被禽,及弟大韭、
  母黃氏等四十餘人。大田至郡,病亟,磔之。而爽文、嚴煙、劉升等皆檻緻北京,餘斬
  於市。南北俱平。十七日,康安至郡,海蘭察、普爾普班師歸。常青、恆瑞入京。柴大
  紀以詒誤軍機處斬。黃仕簡、任承恩罪均,貸其一死。李永祺、永福亦被議。以蔡攀竜
  為水師提督,梁朝桂為陸路提督,普吉保為臺灣鎮總兵,知府楊廷理署臺灣兵備道,徐
  夢麟署知府,餘各擢用。命福州將軍魁倫渡臺,協辦善後事宜。
  
  連橫曰:林爽文之役,南北俱應,俶擾三年,至調四省之兵,乃剋平之。較之一貴,為
  尤烈矣。夫臺灣之變,非民自變也,蓋有激之而變也。一貴之起,始於王珍之淫刑,繼
  由周應竜之濫殺;從之者衆,而禍乃不可收拾。若夫爽文固一方之豪也,力田致富,結
  會自全。乃以莊民之怨,起而誅殘,渫血郊原,竄身荒𠔌,揣其心固有不忍人之心也。
  善乎鄭兼纔之言曰:『林爽文之變,實激之使起』。則此後張丙之變、戴潮春之變,又
  孰非激之使起哉?而論者乃輒為臺人好亂,何其傎也!
  
  孫景燧列傳
  
  孫景燧,浙江海????人,進士。乾隆四十九年春正月,任臺灣府知府。五十一年鼕十一月
  ,彰化天地會謀起事,兵備道永福命偕遊擊耿世文領兵往辦。及林爽文攻縣城,城兵僅
  八十,不足守,即與都司王宗武、原任知縣張貞生、署典史馮啓宗等分門禦。城破被執
  ,不屈死。
  
  俞峻,浙江臨安人,舉人。乾隆五十一年鼕十月,任彰化知縣。時天地會已謀起事,偕
  北路營副將赫生額率兵赴大墩剿辦。林爽文攻之,軍覆,被殺。
  
  馮啓宗,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一年,任鹿港巡檢,兼彰化典史。林爽文之役,城破,
  被殺。
  
  周大綸,忘其籍。乾隆五十一年,任南投縣丞。及林爽文陷彰化,以南投無城可守,赴
  諸羅,與知縣董啓埏合籌備戰。城破,巷戰死。
  
  渠永湜,忘其籍。前任鬥六門巡檢,調署貓霧拺。林爽文之役,既破大墩,途經犁頭店
  ,執之,不屈死。
  
  陳聖傳,浙江山陰人。乾隆二十七年舉於鄉,為????場大使,候補福建,兩充同考官,例
  轉知縣。以忤上官意,授羅漢門縣丞。乾隆五十一年,調守鬥六門。鬥六門為諸、彰衝
  要,用兵必爭之地也。聖傳既至,急募鄉勇百餘人守衛;分兩隊,詰姦宄。五十二年正
  月二十一日,林爽文來攻,勢甚張。鄉勇多走,聖傳猶力戰。或勸其去,不聽,騎馬略
  陣,大呼曰:『吾鬥六門縣丞也,來諭爾輩降』。遂被殺。從僕顧景亦死。
  
  程峻,安徽六安州人。乾隆五十一年,護淡水同知。林爽文既起事,破彰化,將略淡水
  ,其黨林小文謀應之。峻至中港防堵,被攻不敵,創重至柯仔坑而死。
  
  張芝馨,直隸南皮人。乾隆五十一年,任竹塹巡檢。林小文以衆來攻,驟募義勇防禦。
  城破被獲,不屈死。
  
  湯大紳,江蘇武進人,任鳳山知縣。林爽文之役,莊大田起兵應,破縣治,大紳被創。
  子荀業左右翼蔽,俱被殺。常州人以其父子忠孝,建祠祀。荀業着有竹居詩,僅存半捲
  。
  
  王雋,浙江仁和人,舉人。前任北路理番同知,卸事晉省。適林爽文起事,巡撫徐嗣曾
  命赴臺,巡道永福檄運糧鳳山,以濟郝壯猷。及鳳山再破,被殺。
  
  劉亨基,湖南湘潭人。乾隆四十九年,任北路理番同知。及林爽文起事,彰化知縣俞峻
  赴大墩剿辦,以享基攝縣事。城破,遇害。女滿姑年十七,侍父在旁,懼被辱,挺身投
  池水,水淺不能沒,枕藉泥淖中。一傢死者十二人。自景燧以下,皆予恤襲職,祀昭忠
  祠。而滿姑特旨優褒,賜祭葬,建坊原籍。
  
  壽同春,浙江諸暨人。佐淡水同知程峻之幕,時年已七十有二,矍鑠能任事。乾隆五十
  一年鼕,林爽文起事,破彰化,陷竹塹,峻死焉。同春亦被擄。王作聞其名,以禮相待
  ,願受教。同春佯許之,而潛遣人揚言內地大兵已至,黨人聞之,頗張惶。遂約原任竹
  塹巡檢李生椿、明志書院掌教孫讓,糾合義民萬三千人,以十二月十三日並起,復竹塹
  ,禽王作、許律、陳覺、鄭加等,斬之以?。上書省吏,陳其事。先是巡撫徐嗣曾聞變
  ,奏調閩安副將徐鼎士率兵援淡水,阻風月餘始至,駐軍艋舺。時閩粵各莊洶洶欲動,
  同春撫之始輯。而新任淡水同知徐夢麟亦至。大甲各莊毗鄰彰化,同春慮有變,親赴鹿
  港,謁提督任承恩,請合攻大裏杙。不許。而白石湖、金包裏等處閩粵又鬥,漳人半屯
  白石湖山上。夢麟撫之,歸者少。同春往陳利害,衆始從。翌年鼕十月,率義民駐烏牛
  欄,至三十張犁莊遇戰,馬蹶被禽,不屈死。事聞,賜知府銜,予恤,蔭一子以知縣用
  ,祀昭忠祠。
  
  鬍遠山,浙江某縣人。歲貢生,主彰化白沙書院講席。範琪耀,浙江會稽人,王某、俞
  某,亦浙江人,均為彰化知縣俞峻幕賓。城破,皆死。各附祀昭忠祠。
  
  福康安列傳
  
  福康安,字瑤林,號敬齋,姓富察氏,滿州鑲黃旗人,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恆之第四子
  也。乾隆三十二年,授三等侍衛,洊擢至一等。金川之役,以功封三等嘉勇男,嗣晉侯
  爵,協辦大學士,總督陝甘兩省。五十一年鼕,彰化林爽文起事,鳳山莊大田應之,南
  北俱擾。先後命福建總督常青、將軍恆瑞、陸路提督任承恩、水師提督黃仕簡率兵往,
  皆無功。詔書切責,仍觀望,迭請濟師。五十二年秋八月,詔以康安為大將軍,領侍衛
  內大臣超勇侯海蘭察為參贊,率領隊大臣普爾普、護軍統領舒亮、浙江提督許世亨、四
  川鬆潘鎮總兵穆剋登阿、江南狼山鎮總兵袁國璜、四川副將張芝元、頭等侍衛穆塔爾及
  巴圖魯侍衛等一百二十餘員,調湖南兵二千、廣西兵三千、貴州兵二千、四川屯練兵二
  千往平之。康安入京,面授機宜。是時爽文已久圍諸羅,臺灣鎮總兵柴大紀與民堅守,
  效死勿去,城中無所得食。掘樹根、煮豆粕以啖。詔命諸將趣救,遲疑不前。又命大紀
  捍民出城,再圖進取。大紀奏言:『諸羅為府城北障,諸羅失,則府城亦危。且半載以
  來,深濠增壘,守禦甚固。一朝棄去,剋復為難。惟有竭力固守,以待援師』。高宗覽
  奏墜淚,詔曰:『大紀當糧盡勢急之時,唯以國事民生為重。雖古名將,何以加茲?其
  封為義勇伯,世襲罔替』。令浙江巡撫以萬金賞其傢。俟大兵剋復,與福康安同來瞻覲
  。康安途中亦請增兵,下旨嚴飭。頒內庫大吉祥右旋蠃,以利渡海。鼕十月,至泉州,
  徵進士鄭光策、舉人曾大源入見,詢以臺灣亂故。光策對曰:『守土好侈,民生日削,
  為亂之階。夫臺灣固殷富之地,然官貪則民貧,民貧則亂作,固自然之勢也』。康安曰
  :『然』。即撤行轅供具,令所司辦事毋近侈華。有獻地圖言機事者,皆納之。十月二
  十一日,發大擔門,守風崇武。二十八日,諸軍畢集。遂進鹿港。遣舉人曾大源、監生
  陳文會、職員楊振文等登岸,招撫近莊,分發露布,脅從罔治,其來歸者給以盛世良民
  之旗,令樹鄉中,師至不討。以是頗多分散。
  
  方是時,爽文久圍諸羅,而自駐營於牛稠山之上。十一月初四日,康安令海蘭察率巴圖
  魯攻八卦山,剋之,遂復彰化。乘勢救諸羅。爽文拒戰於侖仔頂而敗,再戰於牛稠山復
  敗,遂解諸羅之圍;進破鬥六門,毀大裏杙。爽文走集集,逐之至小半天,竄老衢崎,
  遂縛之,檻送北京。捷聞,封一等嘉勇公。移師而南,戰於楠梓坑,復鳳山。莊大田竄
  琅□。水陸並進,禽之,磔於府治。餘黨悉平。其右旋蠃命存福建藩庫,凡將軍、總督
  渡臺及册封琉球,佩之行。
  
  當諸羅解圍之時,柴大紀出迎。自以參贊伯爵,不執橐鞬之儀。康安銜之。至是劾其前
  後奏報不實。詔以『大紀固守孤城,時逾半載,非得兵民死力,豈能不陷?若謂詭譎取
  巧,則當時何不遵旨出城?其言糧食垂盡,原所以速外援。若不危急其詞,豈不益緩救
  兵?大紀屢蒙褒奬,或稍涉自滿,於康安禮節不謹,緻為所憎,遂直揭其短,殊失大臣
  休容之度。又福康安抵諸羅後,凡有攻剿,皆不派大紀、蔡攀竜。而於擁兵不救之恆瑞
  ,非惟不劾,且屢敘其戰功,麯為庇護。恆瑞本應軍前正法,恐駭聽聞,其逮交刑部治
  罪』。尋遣戍伊犁。會侍郎德成自浙江歸,高宗以康安所劾大紀事詢之。德成奏言:『
  大紀在任貪黷,令兵私回內地貿易。及事起倉卒,不早撲滅,以致猖獗』。又逮問提督
  任承恩,供亦同。乃命康安與閩浙總督李侍堯查奏。五十三年春正月,詔曰:『柴大紀
  前此久睏孤城,不肯退兵。奏至時,朕披閱墜淚。即在廷諸臣凡有人心者,無不嘆其義
  勇。用人者當錄其大功,而宥其小過,豈能據福康安虛詞一劾,遽治以無名之罪?前詢
  李侍堯之旨,至今尚未復奏,殆亦難於措詞乎』?尋李侍堯奏至,略如福康安指。福康
  安奏言:『大紀????埕橋之戰,尚能出力。守禦諸羅,亦有微勞。惟以專閫大員,既不能
  整飭於平日,又不能撲滅於臨時,皆紀律不明所致。請即解京正法』。七月,大紀逮至
  京,命軍機大臣會同大學士九卿覆訊。大紀再三稱冤。及廷訊,始引咎,仍微訴其枉。
  詔曰:『福康安等擬大紀斬决。朕念其守城微勞,原欲從寬未減,改為監候。乃展轉狡
  辯取死,豈可復從寬典?其即依所擬正法』。於是大紀處斬,時論冤之。
  
  臺灣既平,康安上善後策十六事,其要在習戎備、除姦民、清吏治、速郵政。下旨允行
  。又以歸化番人效力軍前,請援四川屯練之製,設置屯丁;語在軍備志。八月,命於臺
  灣府城及嘉義縣各建生祠,御制詩文以紀其事,再圖形紫光閣。凱旋之時,適駕幸熱河
  ,賜宴賦詩,並立碑熱河文廟告成,而係以辭曰:『瀛壖外郡,閩嶠全區,厥名臺灣,
  古不入圖。神禹未略,章亥所無,本非扼要,棄之海隅。朱明之世,始聞中國。紅毛初
  據,鄭氏旋得。恃其險遠,難窮兵力。每為閩患,訖無寧息。皇祖一恕,遂荒南東。郡
  之縣之,闢我提封。一年三熟,蔗薯收豐。漸興學校,頗進生童。始之畏途,今之樂土
  。大吏忽之,恣其貪取。既嬉其文,復恬其武。匪今伊昔,叛亂屢睹。嚮辛醜年,昨丙
  午歲,一貴爽文,其亂為最。水陸提督,發兵於外,奈相觀望,賊益張大。天啓予衷,
  更遣重臣。百巴圖魯,勇皆絶倫。川湖黔粵,精兵萬人。水陸並進,至海之濱。至海之
  濱,崇武略駐。後兵到齊,恬波徑渡。一日千裏,以遲為速,百舟齊至,神佑之故。馳
  救諸羅,群賊蜂擁。列陣以待,不值賈勇。如虎搏兔,案角隴種。頃刻解圍,義民歡動
  。鬥六之門,為賊鎖鑰;大裏之杙,更其巢落。長驅掃蕩,如風捲籜。夜攜眷屬,內山
  逃托。生番化外,然亦人類。怵之以威,賚之以惠。彼知畏懷,賊竄無地。遂以成禽,
  爽文首係。狼狽為姦,留一弗可。自北而南,如上臨下。海口遮羅,山塗關鎖。遂縛大
  田,略無遺者。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曰福康安,智超謀深;曰海蘭察,勇敢獨任。三
  月成功,勳揚古今。既靖妖孽,當安民庶。善後事宜,康安是付。定十六條,諸弊袪故
  。永奠海疆,光我王度。凡八武成,蒙佑自天。雖今耄耋,敢弛惕幹。如曰七德,實無
  一焉。惟是敬勤,勵以永年』。是年鼕,康安調閩浙總督,歷洊內外,後以功晉封貝子
  。嘉慶元年薨,晉封郡王,謚文襄,入祀賢良、昭忠兩祠,配饗太廟;事在清史。
  
  海蘭察亦滿州人,勇敢善戰。康安每統師,輒為參贊,所嚮剋捷。臺灣之役,以功晉封
  超勇公,與舒亮、普爾普俱圖形紫光閣,御制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餘亦晉擢有差。
  
  楊廷理列傳
  
  楊廷理,字雙梧,廣西馬平人。以拔貢生初知侯官縣,歷升至臺灣海防同知。乾隆五十
  一年鼕十一月,彰化林爽文起事,知縣孫景燧遇害,全臺震動,乃攝府篆。是時,爽文
  已圍諸羅,鳳山莊大田亦起應,府治戒嚴。府治固無城,植竹為藩,聯以木柵,年久多
  毀。廷理急集紳民,籌守備。各街置一柵,派人守之。甫就而諸羅陷。總兵柴大紀率師
  扼????埕,城中空虛。廷理手一旗,大書募義勇,馳呼於市曰:『好男兒,其從我』。聞
  者走集,不三日而得八千人。告以守城之義,皆曰『諾』。復募海口水手一千、調熟番
  一千,凡萬人;設寮帳,整炮械,具糧秣,數日而戰具備。乃以四千人守各隘,六千人
  屯城中。時各省援軍未至,府治當南北之衝,爽文、大田合兵攻。五十二年元旦,薄東
  門。廷理出小東門,左營遊擊古淵出小南門,合擊之。二十四日,大田復攻,四路合圍
  ,號稱十萬。廷理率衆禦。兩軍方戰,黨首莊錫捨忽倒戈降,廷理以書招之也。大田聞
  之氣沮,遂不敢復攻府治。十月,大將軍福康安至鹿港,剋彰化,廷理率義勇從,三戰
  三捷,疏通中路。遂見康安於丁臺莊,康安勞之。爽文既擒,移師南下,進攻大田,
  之。臺灣平。五十三年春,署臺灣道,加按察使銜,經理善後,遂建府城。六十年。以
  在侯官任內虧欠庫款,謫戍伊犁。嘉慶八年赦還。十一年,捐復知府,分發福建。十二
  年,又任臺灣府。
  
  當是時,蔡牽俶擾海上,迭犯臺灣。七月,南澳鎮總兵王得祿敗朱濆於雞籠港內,濆竄
  蘇澳。廷理率兵北上,至五圍,集耆老撫慰。又知熟番土目潘賢文陰與濆通,厚結之,
  衆皆鼓勵,願效命。遂與得祿會攻,濆大敗去。廷理巡視蛤仔難,謀開設,而大府以地
  在險遠,民番雜處,慮有變,不許。十五年四月,總督方維甸巡臺灣,次艋舺,蛤仔難
  民番皆請收入版圖。命廷理偕巡檢鬍桂往勘之。廷理以臺有業戶,其弊頗多,力主裁除
  。業戶不從。勸諭再三,始各領丈。乃將籌辦情形,條陳大府。而司中以臺洋隔絶,事
  難懸擬,請交臺灣鎮道議復。十七年七月,始收其地,設噶瑪蘭廳,廷理任通判。十二
  月,調建寧知府。民思其政,為位於文昌壇之右。
  鄭其仁、李安善列傳
  
  鄭其仁,字彭年,號靜齋,臺灣府治西定坊人。少有力,能舉巨石作掌上舞。年十八,
  入鳳山武庠。三赴鄉闈,不中。遂居鳳山薑園莊,力田治産。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陷
  彰化,莊大田起兵應,衆以其仁負重望,請出。不從,乘夜逾垣走。妻林氏慮被害,憂
  悸暴病。莊人載至烏樹林塭,未至而卒。其仁埋諸沙汕,遂覓船至府。署知府楊廷理命
  募義勇助戰守。已而大田攻府城,其仁中彈未愈,輒出戰。嗣隨副將丁朝雄由水道攻東
  港,剋之,以功授守備。東港地近薑園,其仁素悉情形,乃集流亡,給口糧,收以為用
  ,勢益振,而東港恃以無恐。五十三年春,大將軍福康安平北路,率師而南。廷理帶兵
  協剿,其仁願為前隊。戰於放□莊,遇伏,力戰死,年三十有四。事聞,加都司銜,謚
  忠勇,賜祭,祀京師昭忠祠,世襲雲騎尉,葬於府治小北門之洲仔尾,林氏附焉。嘉慶
  十二年,邑人士請與薛邦揚、許鴻均祀忠義孝悌祠,詔可。
  
  薛邦揚,字垂青,府治寧南坊人,為臺邑廩生。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攻府治,邦揚募
  義勇助守,不給,則貨田宅以濟。又從遊擊蔡攀竜駐桶盤俴,歷戰數次。五十二年五月
  初三日,莊大田合諸軍來攻,兵民並力禦。邦揚親自陷陣,中炮,墜馬死。妻兄某在旁
  ,奪屍歸,年二十有八。妻陳氏,遺腹生一子。
  
  許鴻,府治鎮北坊人,入武庠。林爽文之役,總兵柴大紀率兵禦於三崁店,鴻以義勇從
  。遇戰陷陣。知府楊廷理見其危,督衆救之,而鴻已沒,得其屍歸。年三十有四。
  
  李安善,字喬基,廣東嘉應州人。祖某來臺,曾募鄉勇從徵朱一貴,以功授職,因傢彰
  化之北莊,墾田致富。安善少讀書,納粟入監。裏黨有事,知無不為,故衆倚為重。
  隆五十一年鼕,林爽文起事,陷彰化,攻諸羅,以楊振國、高文麟守城。粵莊因械鬥之
  怨,故不從。安善窺其虛,集子弟而告之曰:『城可取也』。粵人聞之,願效命。得數
  千人,分四隊,與前任知縣張貞生、把總陳邦光,以十二月十二日分攻縣治,剋之,
  振國、文麟等,解省受戮。當是時,城人多去,而所部以搜捕為名,焚莊掠物。安善不
  能製,撤歸北莊,城復失。北莊距大裏杙不遠,爽文慮為肘腋患,命衆攻之。安善竭力
  禦。求援各莊,無有應者。衹身走鹿港,請鉛藥,為戰守之用。而爽文購之急。歸及牛
  駡頭,被獲,挾至大裏杙,勸其降。不從,殺之。事聞,賜祭予恤,賞知縣銜,蔭一子
  以知縣用,附祀忠烈祠。
  
  陳周全、高夔列傳
  
  陳周全、臺邑人,天地會之黨也。林爽文敗後,南北小康。守土官不以吏治為意,孳孳
  為利。乃與鳳山陳光愛謀,招人入會,從者數百,遂議起事。乾隆六十年春二月,光愛
  劫石井汛,未破,為同知朱慧昌所禽,戮之。周全走彰化。彰固天地會部落,爽文之徒
  尚有存者。與黃朝、陳容集餘黨,而自為會首。以洪棟為軍師,禡旗糾旅,至者數千人
  。三月朔,襲鹿港,殺同知朱慧昌。鹿港營遊擊曾紹竜、外委任嚮標均戰沒。署北路副
  將張無咎在彰聞變,令遊擊陳大恩馳救。途次聞耗,還屯八卦山,無咎逃,署知縣朱瀾
  亦棄城走。明日,周全攻城,先擊八卦山。都司焦光宗赴援,未至而破。大恩自焚死,
  張、朱皆被戕。光宗自刃,未死遇救,匿武生林國泰傢。典史費增運、千總吳見竜、郭
  雲秀皆巷戰死。周全既入城,據縣署,大張文告。而鬥六人王快亦起事,破鬥六營以應
  ,迫嘉義。報至,巡道楊廷理登陴。總兵哈當阿、知府遇昌、遊擊麥瑞合率水陸兵九百
  名往,至灣裏溪,阻水不得進。先是汀州府同知瀋揚奉委至彰,遭變,伏民傢,密與貢
  生吳升東、廩生楊應選等集鄉壯,以待官軍,大肚、鹿港各莊應之。周全知力薄,棄城
  去。國泰率義民數百至,以筍輿舁光宗入城。郡中聞報,以前嘉義知縣單瑞竜署縣事,
  瀋揚署鹿港同知。周全南下,至埔心莊,為莊人陳祈所執,解獻軍前。哈當阿夜渡虎尾
  溪,趣入城,令捕餘黨,黃朝、陳容、洪棟次第被禽,均戮於郡。
  
  當周全之敗,鳳山人鄭賀偵郡中兵虛,謀夜襲。其友許強豫聞官令,與之周旋,醉而縛
  之,獻於道轅。未幾王快亦被戮。事聞,文武紳民各懲賞有差。越十有六年而有高夔之
  事。
  
  高夔淡水人。時漳泉械鬥方息,無賴之徒又謀起!,各莊騷動。夔糾集黨徒,得百數十
  人。嘉慶十六年夏六月初旬,偕族人姣赴柑園,謀起事。未集,新莊縣丞簡清瀚聞之,
  會艋舺都司莊秉元率兵捕。夔走入五指山,黨人俱散。越一月,知府汪楠、同知查廷華
  各率兵入山大索,被禽。姣亦就捕。諸人皆磔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開闢紀捲二·建國紀捲三·經營紀
捲四·獨立紀捲五·疆域志捲六·職官志捲七·戶役志
捲八·田賦志捲九·度支志捲十·典禮志捲十一·教育志
捲十二·刑法志捲十三·軍備志捲十四·外交志捲十五·撫墾志
捲十六·城池志捲十七·關徵志捲十八·榷賣志捲十九·郵傳志
捲二十·糧運志捲二十一·鄉治志捲二十二·宗教志捲二十三·風俗志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