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集:曙光集   》 我們是天作之合(1)(圖)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翁帆 Weng Fan

  我們是天作之合
  2006年1月22日的《亞洲周刊》上面刊載了平路女士的文章《浪漫不浪漫?》。我們以前沒有聽說過平路女士,也沒有看過她的文章。但是她點了我們的名字,說三道四了一通。我們覺得有必要在《亞洲周刊》上作一回應。平路在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中:
  嘲笑和駡了老年人身體不好的窘態;
  嘲笑和駡了儒傢傳統的種種;
  用了多種言語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决不了的孤獨”。
  在我們看起來,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陽光、是希望、是同情、是愛。
  文章中說:“或許因為快樂而悲傷,或許因為悲傷而快樂……問題是,誰會告訴我們這樣的真相呢?”
  平路女士:我們現在就告訴你我們相處的真相:我們沒有孤獨,衹有快樂;與你所描述的、或所期望的,完全不同。我們兩人都認為我們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你一定不喜歡這個成語,其實像許多漢語成語一樣,它是極富內涵的四個字。)
  不管平路女士怎樣解說,在我們讀來,她的文章中多處是在咒駡我們。我們是駡不倒的。可是她是否應該反省,應該道歉呢?
  附:浪漫不浪漫?
  平路女士原文,原載《亞洲周刊》2006年1月22日。
  不久之前,音樂會中見到那位老科學家與他的新婚妻子。
  其實,我見到的是他們的後腦袋,唧唧咕咕不時在私語。看起來,年輕妻子頻繁請教,得過諾貝爾奬的老科學家耐心作答。小鳥依人一般,妻子時時把一頭秀發靠了過去。
  結束時他們起身,沿着走道往出口走,衆人讓路,眼光裏有朝聖般的景仰豔羨。男士們大概也深受鼓舞,有為者亦當如是;女士們瞪着她光潔的面孔,這一刻優劣立判,是的,年輕就是勝利。
  兩人十指緊扣,走道兩邊頻頻輕呼:
  “好浪漫!”
  “沒見過的,真羅曼蒂剋。”
  這麽樣目光所聚,背叛了世俗?不,我要說,他們恰恰是切合於世俗。
  遠遠看着,白發紅顔,像浪漫的佳偶。
  幾乎淹沒了真相。尤其我們的儒傢傳統溫柔敦厚,總為賢者諱。不像日本,作傢習慣寫作誠實的私小說,譬如川端康成、𠔌崎潤一郎等人,將老之際,便用文字坦露面對年輕女性蒼涼而異色的心境。
  但在儒傢傳統的道袍之下,老夫少妻的匹配對照於社會期待,反而相得益彰:他們是常規的遵循者,不是頑勇的叛逆者。
  男性傢長製的權威操控,其實,正是儒傢文化中被一再遵循的家庭模式。儒傢的丈夫角色如父如兄,因之,最可以消受白紙白璧般無知無瑕的小女人:幼齒的“幼”、尚青的“青”、乃至雛妓的“雛”,對男人來說,意味着無須拼搏就可以輕鬆操控。
  更何況,儒傢文化對女性的訓育也註重在妾婦之德:所謂的婦德、婦紅、婦言,都教女人及早放棄自己的自主性,甘願把心智停留在稚嫩的髫齡。
  對妻子,畢竟是一種太長久的壓抑,所以儒傢文化的家庭結構包含着隱隱的暴力:日後,不滿足的婦人用扭麯的欲望或變態的凌虐,掌理傢、支使子媳、或頓挫那衹無能的老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1)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2)
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前言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前言(圖)
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後言鄧稼先(1)(圖)
鄧稼先(2)鄧稼先(3)
鄧稼先(4)父親和我(1)
父親和我(2)(圖)父親和我(3)(圖)
父親和我(4)(圖)父親和我(5)(圖)
父親和我(6)(圖)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1)
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2)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3)
歸根反思(1)歸根反思(2)
歸根反思(3)歸根反思(4)
CCTV的訪問(1)(圖)CCTV的訪問(2)(圖)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