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石康纯理性新作:口吐莲花   》 第32节:接着说实修 禅定      石康 Dan Kang

  接着说实修
  平时没事儿拿着好几个大师写的学佛书对来对去,看看他们的学佛经验,却找不到与我对应的——一般所谓传说中的大师,必有一个背着别人闭关上百天的初始经历,是真是假咱弄不清,反正我是等了半天没等来。
  我本人在综合能力上对自己有一个基本评估,一般来讲,我干什么事儿总能随个大溜儿,不太努力也能混个中等,努力的项目一般做到中上水平,在佛教实修上,我敢说我是努力的。结果嘛,呵呵,也就那么回事儿,打坐时看到大量幻象,像看电影,起初倍觉有趣,看多了,也看烦了,无非就是看到观想前看过的唐卡佛陀像,还有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幻象(有些其实连幻象都不是),我注意到,我从未看到过新鲜的东西,因那些幻象全是我见过的,或是根据见过的东西的拼凑的,即使是天堂地狱,也是从画儿里看来的。有打坐打得好的人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看到过另一个世界,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一样真实可信,还有味儿呢,我让他提供描述,他说来说去,也与我们这个世界脱不了干系,我凭想象也能办到,经书里也提供一些描述,无非把这个世界不易办到的事儿移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弄来弄去,也没见到什么新鲜的东西。
  打坐再往后,我还能把所有的幻象聚拢成一个硬帀大小的光点儿,就置于正前方,感到孤寂——越坐时间越长,反正只要是往那里一坐就行,最开始还看看表,算算时间,后来连表也懒得看了。起初与一些有修行或有修炼经验的人说一些感受,还有人说我进展神速,后来也懒得说了,说来说去,就那么点儿事,“凡所有相皆属虚妄”嘛。
  基本能做到心静如水——只是时间长了觉得无聊。
  接下来,来了一件写剧本的事,修行打断了,后来又断续修了几次,少则一星期,多则两三星期,我要说,再好的感受也经不住天天如此,时时如此。
  每次回到世俗生活中,都觉得新鲜与美好——还是无常好,呵呵,怪不得人传说中的七仙女还下凡呢!世俗生活中,人们可理解到事物的多样性,人们自己拥有自由意志,而内观呢,就有点枯燥。我就觉得“常乐我净”,挺乏味的,即使那感受非常之好,长此以往,如同天天只吃生鱼,刚捞上来的金枪鱼也能吃出破棉絮味儿来。
  禅定
  要入禅定,先要从心系一物开始,先止后观,止观双运,观察意识的运动规律,换一个说法,是看一看心是如何造作,据说功夫深的人可看出人是如何在每一次升起的意识中建立能所对立的——据说觉悟的人就是可如实看待这对立的人。其实是种神秘体验,只限于体验者的能所,换一个的能所就傻眼了——要知道,每一道数学题都是一个事物,问题与答案也可说是一种能所对立,没听说过有什么和尚能如实地看出那最细致的对立来,如果看出来了,微分方程里的难题早就全被解开了,至少可解不可解能被判别出来了,连判别式都不用,他对那件事物直观就行了——我呸,胡说八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对佛教最初的小感受第2节:不落两边 宗教大师与心理医生第3节:摆脱抑郁
第4节:佛经中的概念(1)第5节:佛经中的概念(2)第6节:语言问题 信仰冲突(1)
第7节:语言问题 信仰冲突(2)第8节:真正的佛陀第9节:不出现的阿罗汉 凡夫与圣人(1)
第10节:不出现的阿罗汉 凡夫与圣人(2)第11节:东方神秘——空性见 佛教徒的答案第12节:佛
第13节:神秘的矫情第14节:作为一个人的见解第15节:不同的偏好 《佛陀传》
第16节:超越存在的不可说第17节:只能理解一半的佛陀 神秘答案第18节:敬畏
第19节:业力说第20节:废话 世俗与超越第21节:由捐款想到的 行为
第22节:无我见第23节:中观 纯粹形而上第24节:无主体的佛教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