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權閹竊國亡秦祀--秦朝的兩次宮廷政變(4)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趙高等做賊心虛,不敢直接回鹹陽,就嚮北饒了一個大圈,以便拖延時間,等待扶蘇那兒的消息。
時值盛夏,氣候炎熱。秦始皇的屍體早已腐爛,輼涼車中散發出陣陣臭氣。趙高為掩人耳目,矯詔命人買來大量鹹魚,令百官車上各載一石。大傢雖然不明白是何用意,但誰也不敢多問。整個車隊到處都是鹹魚的腥臭味,也就把屍體的臭味掩蓋過去了。
不久,鬍亥派出的使者到了上郡,把偽詔交給了扶蘇和蒙恬。扶蘇是個孝子,嚮來不敢違抗秦始皇的命令。如今看了“詔書”,他不由得痛哭一陣,便要自殺。蒙恬勸道“皇上在外巡遊,未立太子。他交給我三十萬人馬守邊,又委派公子來監督,這是天下重任,不得皇上重用,怎肯相授?如今衹憑一個使節到此,便要自殺,怎知他沒有詐謀?依我看,不如再派人嚮皇上申訴一番,如果屬實,然後再死也不晚1
扶蘇為人老實,聽了蒙恬的話,搖了搖頭,流着眼淚說:“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用不着再申訴了。”說完,便拔劍自殺了。蒙恬畢竟老練,不願意這樣糊裏糊塗自殺。他把兵符交給副將王離,讓使者押着自己,去往陽周(今陝西張縣西北)獄中,等待處理。
使者還報。鬍亥等聽說扶蘇已死,不覺大喜。一行人晝夜兼程,終於回到鹹陽。他們公佈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給他發喪出殯。趙高擁立有功,秦二世以他為郎中令,總管宮廷大小門戶。李斯仍舊作丞相。
指鹿為馬權閹惑君攬大權
“子係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趙高玩弄陰謀詭計,把鬍亥捧上了皇帝寶座,自己也升官晉爵,當上了郎中令,成為炙手可熱的權臣。但他還不滿足,他還有更大的野心。他要獨攬大權,甚至要南面為君,稱王稱帝。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步驟地進行了一係列罪惡的活動。
秦二世登基伊始,趙高便進讒言,害死了蒙恬、蒙毅兄弟。他害死這兩個元老重臣,既掃除了自己奪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又報了私仇,真可謂一舉兩得。
秦二世靠玩弄陰謀詭計登上了皇位,精神空虛,心情緊張。除了趙高以外,他對滿朝文武大臣都不敢相信,對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滿懷猜忌。趙高看透了秦二世的心思,乘機慫恿他嚴刑峻法羅織罪名殺盡秦始皇時的元老重臣,疏遠前輩皇親國戚,另外提拔自己的親信取代他們,通過這樣的大換班來鞏固統治。秦二世對此十分欣賞,並委派趙高去辦理。
趙高秘受君命,大興冤獄,先後殘殺了秦二世的兄弟姐妹二十二人。有個叫將閭的公子,被捕後害怕受刑,和兩個弟弟抱頭痛哭一場,一起拔劍自殺。還有一個公子高,自知難免一死,竟上書自願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見他主動求死,不禁大喜。趙高也滿意地說:“人們既然衹愁不得好死,大概是不敢搗亂了。”於是,秦二世宣佈賞給公子高喪葬費十萬錢,批準他自殺。
在誅戮宗室的同時,趙高還羅織罪名,大肆誅殺朝臣。朝廷內外,人人自危,一片恐怖氣氛。
趙高誅殺大臣,結怨甚多。他怕有人入朝奏事時說不利自己的話,就對秦二世說:“天子之所以尊貴,是因為群臣衹能聞其聲,不能見其面的緣故。陛下年紀輕輕,未必什麽事都知道得非常透徹,如果在朝廷上公開處理政事,難免有什麽不恰當的地方,豈不是在群臣面前暴露了您的缺點,有損於神聖的威望嗎?依臣之見,您不如身居宮中,遇事先同我們商量好處理辦法,有所準備。這樣,大臣們就不敢出難題了,天下也都會稱頌皇帝聖明了。”
秦二世本是一個紈絝子弟,一聽此言,正中下懷。從此,他很少上朝,終日在宮中尋歡作樂,政事都交給趙高去處理。趙高大權在握,决定清除他篡位道路上最後一個障礙——丞相李斯。
當時,反抗暴政的農民戰爭的烈火已燃遍全國。一天,趙高找到李斯,故意談到起義軍形勢,對他說:“關東群盜並起,天下大亂,可是皇上仍然恣意淫樂,不以國事為重。我想進諫,但人微言輕。君侯位居丞相,為何不去勸勸皇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目錄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 毒美人禍亂邦國(1) | 毒美人禍亂邦國(2) | 毒美人禍亂邦國(3) | 毒美人禍亂邦國(4)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 | 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