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看寶島風土人情:岩鬆看臺灣   》 第32節:臺灣的味道      白岩鬆 Bai Yansong

  日本一代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對侯孝賢的電影風格影響很大,他們的電影都是沒有電腦特技,沒有花哨的剪輯,甚至很少有人物的特寫,表情的細節都被他隱藏了起來,鏡頭始終保持在旁觀者的位置,就像是上帝的目光,不動聲色地俯視着俗世衆生。這樣紀錄式的表現方式更加重了電影裏的悲情。
  26歲進入電影圈的侯孝賢如今已經58歲了,他稱這個年齡是自己最好的時光,因為腦子異常的清晰,什麽事情都看得很透,戈達爾晚年也曾說"水面上的事我已經抓不住了,我在水下思考",對於電影大師來說,60歲的頭腦更喜歡"潛泳",但身體也開始不聽腦子支配,人生就是這樣總在矛盾中前行。最後,拍了幾十年藝術片的侯導說,華語電影的希望是武俠片,因為那是外國人拍不了的,他也要用10年拍一部武俠片,而且要樹立一個標準。看來他要把自己最好的時光獻給武俠片了,侯孝賢的"武俠"會不會再一次震驚世界影壇呢?
  我們都期待着這一天。
  ○對於電影大師來說60歲的頭腦更喜歡"潛泳",但身體也開始不聽腦子支配,人生就是這樣總在矛盾中前行。
  ---侯孝賢
  臺灣的味道
  吃不盡的街頭小吃
  對於初到臺灣的我們來說,有三個器官會是最纍的,第一個是腳:不停地走;第二個是眼:不住地看;第三個就是嘴:不斷地吃。臺灣小吃花樣多、種類齊;小吃攤,小吃店的數量更多,所以這兒吃點那兒吃點,自然就辛苦嘴巴了。我們到臺北的第二天就在秀芳的帶領下來到臺北的十大夜市之一饒河路夜市采訪,我們除了用嘴問還要用嘴吃。
  ---白岩鬆
  初到臺灣,在許多"第一印象"中,恐怕對小吃的印象絶對是最深刻的一種。在大陸也有許多小吃品種繁多的城市,比如成都、杭州、蘇州等等,但跟臺北相比,沒法兒比,在臺北可以是一條條的街道兩側全都是小吃店,在臺北大多數上班族中午的午餐可以就是小吃,在臺北做小吃買賣可以成為祖傳傢業、億萬富翁……臺北人可以沒有宴席,但决不能沒有小吃。它不但是一種飲食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方式。
  大陸人剛到臺灣來,有三個器官肯定會是最纍的,腳不停地走,眼不停地看,嘴不停地吃。臺灣的小吃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也奇多,有臺灣本土地,也有大陸各省的,還有國外的。在臺北師範大學附近的永康路上,有號稱百年老店的上海小吃,名氣大得很,香港的名星們來臺北,大多會來這裏解饞。這裏還有許多西方、日本傳過來的小吃。當然最多的還是本土小吃,一聽名字就知道:阿扁鴨、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芒果冰……聽聽這些名字,口水都流出來了,尤其是餓着肚子的時候,呵呵。
  臺灣小吃最集中的地方是夜市。我們到臺北的第二天就在盧秀芳的帶領下,衝嚮臺北的十大夜市之一饒河路夜市,當然采訪的形式除了用嘴問還要用嘴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第1節:連戰(圖)第2節:對大陸百姓感謝(圖)第3節:和鬍總書記推誠相見
第4節:積極推動落實"大陸行"共識第5節:卸任後做黨的義工第6節:黨主席之爭輸贏都要有風範
第7節:臺灣"七·七事變"紀念日第8節:宋楚瑜第9節:大陸之行"不容易"
第10節:兩岸交往臺灣首先要過心理關第11節:學說大陸方言第12節:臺灣意識不是"臺獨"
第13節:連宋大陸行第14節:不爭虛名 為歷史負責第15節:最想看故宮爬黃山(圖)
第16節:柏楊第17節:幸福需要自己找第18節:尋找久違的柏楊
第19節:你的心酸,我的心碎第20節:侯孝賢第21節:臺灣電影業製作業嚴重失血
第22節:未來華人電影中心在大陸第23節:拍電影已經成為我的人生第24節:最好時光是難重拾的記憶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