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
第32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8)
戴维-史密斯 David - Smith
该书的作者还引用了乔治·J·吉博的经历。吉博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驻北京的高级管理人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工作至今,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身处中国的他却没有感受到中国的技术和管理的进步。
吉博认为中国的技术发展成绩平平,其大国地位和潜力也要大打折扣。他写道:
与其称中国是一个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崛起的亚洲巨人,不如说它是一个像巴西、印度一样的发展中工业国家。……中国的21世纪经济技术规划显得平淡无奇,似乎也难以让这个国家取得技术成功。……由于难以接触到国际产业产品链,大多数工业企业不可能有可观的利润。
或许这是中国故意放慢步伐,以免引起太多的警告。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乔恩·西格德森教授在英国的德莫斯(Demos)思想库做讲座时,指出中国的技术发展战略是渐进地构筑它的霸权,而非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突然崛起。因而,到2008年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而中国政府的战略仅仅指出中国到2010年将成为一个领先的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成为一个中等的技术大国并成为世界技术大国中的一员,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到2049年中国要成为技术超级大国,这些目标或许过于保守。西格德森指出,中国要想领先诸如芬兰和德国这样的国家,将要比以前领先传统制造业付出更大的代价。他还认为,尽管中国在获得专利方面做的还不够,但是它在设计能力方面进展迅速,适应时代和市场的能力也相当强。因此,我们既不应夸大中国技术的威力,但同样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中国让成千上万的人脱离贫困
2005年10月,前布什政府的鹰派人物、受总统之命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保罗·沃尔福威茨,从中国西部较贫穷的甘肃省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他在那里视察了世界银行针对农村人口的几个扶贫项目。他公开表扬中国当局,并表示急于学习中国的经验。"东亚地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最多的人脱贫的历史,"他说,"这真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当然,如果没有中国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摆脱贫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脱贫的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脱贫人数的75%。"他指出,自从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了改革政策以来,已经让4亿人脱离了贫困,中国的人均收入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高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他说:"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想让世界银行帮助更多国家学习中国,取得更大的进步,并帮助更多的人脱贫。"他说的很对,因为整个90年代,世界的绝对贫困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从12?9亿减少到11?7亿。要是没有中国的努力,不仅东亚的贫困人口不会减少,全球的贫困人口还会增加。
中国到底是如何迅速地减少了它的贫困人口呢?大部分人同意的一个原因是:水涨船高--经济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了贫困。另一些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贫困人口从中国经济的改革中获益,他们是全球化的得益者。其实,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其2005年的年度报告中,称赞中国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过去20年中,中国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不断上升,2005年在177个国家中排名第85位。尽管中国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但是它的教育成就和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小学入学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文化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中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中国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都脱离了人类发展的低度状态。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数在25年里从2.5亿下降到0.26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 | 第2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 | 第3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 第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 | 第5节:第一章、历史回顾(2) | 第6节:第一章、历史回顾(3) | 第7节:第一章、历史回顾(4) | 第8节:第一章、历史回顾(5) | 第9节:第一章、历史回顾(6) | 第10节:第一章、历史回顾(7) | 第11节:第一章、历史回顾(8) | 第12节:第一章、历史回顾(9) | 第13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0) | 第1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1) | 第15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 | 第16节:第二章、走进中国(2) | 第17节:第二章、走进中国(3) | 第18节:第二章、走进中国(4) | 第19节:第二章、走进中国(5) | 第20节:第二章、走进中国(6) | 第21节:第二章、走进中国(7) | 第22节:第二章、走进中国(8) | 第23节:第二章、走进中国(9) | 第24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0)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