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耳濡目染:老婦之語妙於詩(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蘇軾不僅將閏之稱為“老妻”,在給朋友的往來書信中,還常常稱她為“老媳婦”:
  老媳婦得疾,初不輕,今已安矣。不煩留念。……適少冗,不敢稽留來使。少間,別奉狀次。
  ——《與朱康叔》
  新居漸畢工,甚慰想望。數日得君字韻詩。茫然不知醉中拜書道何等語也。老媳婦雲“一絶乞秀英君”,大為愧悚……
  ——《與陳季常》
  有時簡稱為“老婦”、“妻”和“婦”:
  老婦病稍加,某亦自傷暑,殊無聊,遂且謁告免詞事也。
  ——《與錢穆父》
  新年已賜黃封酒,舊老仍分赬尾魚。
  陋巷關門負朝日,小園除雪得春蔬。
  病妻起斫銀絲膾,稚子歡尋尺素書。
  ——《杜介送魚》
  前日辱簡,以妻孥皆病不即答,悚息!悚息!
  ——《與錢穆父》
  “夫婦之好,義同賓友。勤瘁相成於艱難之中,而死生契闊於安樂之後”,這是宋哲宗要加封司馬光三代時,蘇軾為司馬光《故妻張氏溫國夫人》之詔所寫的製詞。這四句話,既是蘇軾與王弗、閏之結褵以來的切膚感受,也可視作他對夫婦之道的座右銘。看到上面書信詩文中再三嚮朋友提及“老媳婦得疾”、“老婦病稍加”、“妻孥皆病”,便可知道他將閏之的身體時刻挂在心上,乃至為此拒絶給友人寫詩、題詞,而“病妻起斫
  銀絲膾”一語,又足以顯
  示閏之的隱忍婦德和她對
  丈夫與傢人盡職盡責的品性。
  檢視蘇軾現存的全部著作,找不到“賤內”、“拙荊”等封建社會司空見慣的貶稱夫人的字樣。
  “義同賓友”四個字,用在蘇軾與閏之身上,恰如其分,這四個字,也體現了東坡與封建士大夫的區別。
  在現存資料中,看不出閏之有識文斷字的跡象。但作為一代文豪、天下文宗的夫人,閏之在耳濡目染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當丈夫要談“風月”時,她先是創造條件,後便不自覺地參與到其中。
  東坡酒量甚小,“稍飲輒醉”,卻時常要喝個不停,酒是他作詩寫詞的引子,沒有酒,便沒興致,也寫不出好的作品。
  閏之深深瞭解這一點,她時常貯備一些薄酒,供丈夫解乏,更為他
  即興創作營造氛圍。正因為此,我們才能在蘇軾的傳世名篇中,有幸看到閏之的善解人意
  元豐五年(1082),溫飽問題得到初步解决的東坡居士,多次暢遊赤壁,先後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兩篇絶妙詞、文。友人云集增添了他的遊興,十月十五這天,他與二位朋友一起,决定在鼕雪到來之前,再到赤壁山上探尋一番。友人捕到鮮魚,卻沒有酒,頓覺興味索然。東坡知道,老妻經常悄悄藏些酒,以備他不時之需。於是回傢嚮閏之求助,果然如願以歸。
  東坡在這篇清空靈幻的妙文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臯。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鬆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毫不誇張地說,當天如果沒有閏之的酒,東坡和友人可能就遊不成赤壁,因此《後赤壁賦》也就不可能在當天産生。
  而得到鬥酒的東坡居士,將老妻的應答化作詩語,寫進了他的妙文。
  “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這是賦的語言,更充滿詩的意境。“子”是文人學士互稱之雅語,閏之未必會這樣稱呼老公,可在東坡眼裏,關鍵時候拿出珍藏以增興致的老妻,已然是個很有情調、大助詩興的賢婦,本來就該入詩、入畫。
  我們不妨將這句話與蘇軾在密州時寫的《小兒》詩比較一下,那時閏之的話是“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猶如村巷俚語,直來直去。
  原本衹會說村巷俚語的閏之,漸漸操着雅語,走進東坡詩的天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