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三、 杜甫(11)
闵泽平 Min Zeping
左拾遗虽然只是从八品,却是清要之职,跟随皇帝左右,负责劝谏工作及举荐人才,也算得上“近臣”,有机会给皇上留下深刻印象,前途比较远大。怀着感恩的心情,杜甫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也许是诗人太想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结果忽视了皇帝的感受,卷入到房琯事件的漩涡之中,被押进班房。房琯是杜甫的布衣之交,一生正气,大义凛然,名声响亮,自信心强,但能力极差,典型的传统士大夫。一个不懂军事的书生,在担任宰相之后,却积极要求指挥作战,结果一败涂地。政敌抓住机会诋毁他只忠于太上皇玄宗,对现任圣上不恭。肃宗大怒,罢免了他的相位。杜老夫子却畅言房琯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天下士大夫的楷模,即使有些小瑕疵,也不会影响他高大的形象。
肃宗皇帝看见杜甫的论调,勃然大怒,下诏三司(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去审问他居心何在。幸亏韦陟与宰相张镐等人的论救,说杜甫虽然有些狂悖之词,但还没有失去谏臣的本分,这才使杜老夫子免遭处罚。遭此一劫的杜老夫子却十分倔强,在无罪释放后,他写了一篇《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表面上是述己之罪,奉谢感恩,实则固执地为自己辩白,并再次陈述自己由贼庭赴凤翔的经历,显示他的忠贞,实质上还是在指斥圣上误解贤臣。皇上很不高兴,逐渐丧失了对他的兴趣,慢慢疏远了他。三个月后,圣上找了个机会,打发诗人去探亲,以爱护关心他的名义将诗人从身边撵走了。《新唐书》杜甫本传的叙述是“(杜)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至德二载闰八月,诗人离开临时首都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望妻儿,这促发他写下了被成为古今绝唱的叙事诗《北征》。苏东坡感叹说:古往今来的诗人很多,而唯以杜子美为首,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老杜虽然饥寒流落,但一饭未尝忘君。《北征》就是一首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可与秋色争高的佳作。后世书生常说老杜“每饭不忘思君”,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更让普通读者感动的诗篇,还是老杜见到家人后所写的《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描述的就是这种诗篇。豪华落尽,返璞归真,才是诗歌的最上一层,这也就是前辈们常说的“笔力高古”,“遭乱生还,事出意外,仓卒情景,历历叙出。叙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笔力高古,愈质愈难。”(《杜诗集评》)所以连乾隆都盛赞它“真语流露,不假雕饰,而情文并至”(《唐宋诗醇》)。至于那些分析其起承转阖的评论,总让人觉得是皮相之谈。
这年九月,朝廷光荣收复长安。探亲假满的杜甫率领妻子儿女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继续担任他的左拾遗。不过,虽然诗人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但还是难以弥补所失掉的圣上的恩宠与欢心。次年六月,又因房琯的牵连,杜甫被贬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这使他内心充满了委屈。一年之前,他从金光门成功逃亡,进入了中央政府;一年之后,长安光复,他却作为待罪之身被撵出金光门。这又如何让他不伤感,在诗中他含蓄地说“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那些得到圣上恩宠的官员纷纷从流亡之地回到首都,而自己这个在艰苦岁月中追随皇上的有功之臣却被流放到地方。眼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诗人骑着马儿驻足在都城之外,内心百感交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
|
|
一、王维(1) | 一、王维(2) | 一、王维(3) | 一、王维(4) | 一、王维(5) | 一、王维(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