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32節:學習之道(6)
於丹 Yu Dan
什麽是真正的學習?有一個秘訣,就是首先把自己的主體亮出來,根據自己主體的所需去學習。我們知道,醫生不會將同一種維生素開給所有的人,因為有的人缺少這種維生素,有的人缺少那種維生素,每一個人都是針對他自己所缺少的部分去進行有機的補充,才能達到生命體的平衡。同樣,一個人的心智思想,都需要有這樣的綜合平衡。
也許我們沒有孔子這樣的老師,但是這世界上哪裏就有常師呢?衹要我們善於學習,老師就無處不在。不過,我們先要瞭解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如果我們自己的心裏先有這樣的斟酌,就不難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探索,我們的生命就會達到平衡。
每一個人,他的生命態度會决定他跟世界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故事說得好:一戶人傢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一個天性樂觀,一個天性悲觀。父親很發愁,就决定用環境改變他們。他把那個特別樂觀的孩子關在馬廄裏,鎖上門;把這個特別悲觀的孩子放在屋子裏,買了許多新玩具把他團團圍住。
天擦黑了,爸爸先來看看悲觀的孩子高興了沒有。他進去一看,那孩子坐在玩具堆裏滿臉是淚,一樣玩具都沒打開。爸爸問他,你為什麽不玩兒呢?孩子說,這一下午我越想越傷心,任何一個玩具,衹要玩了它就會壞的,所以我都不知道應該先打開哪一個。
爸爸去馬廄一看,那樂觀的孩子滿身馬糞,歡天喜地地還在馬糞堆裏刨着呢。爸爸問他,你找什麽呢?孩子說,爸爸啊,我一直覺得這馬糞堆裏會藏着一隻小馬駒,我都找了一下午了。
你想想,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不一定是外在的一切來决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常常是他內心的取嚮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質。
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個人,在學習的時候,都需要揚長避短。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完成的就是長處與短處的匹配和製衡。
就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能夠學到太多深深淺淺的知識和感悟。可是,人這一生為什麽要學習呢?
孔子有一個說法:"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大傢知道,《詩經》過去是拿來做教科書的,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人們能從《詩經》裏面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聯想能力、觀察能力、合群能力和勸諫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近侍父母,遠侍君上,還能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子說,如果有一個人,他"誦《詩》三百",把《詩經》讀得倒背如流、爛熟於心,但你給他一個事情做,他卻磕磕絆絆完不成,讓他出去辦個外交談判的事情,也不能很順利地跟人傢談判,那麽就算他把《詩經》讀得再多,都背會了,又有什麽用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